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补白     
小饭店,两个外国人坐着吃面条。邻桌,一个醉汉破口大骂洋人和洋奴。外国人吃完了,回头向醉汉借打火机,醉汉立刻住口,送上打火机。外国人走了,醉汉冲着背影啐了一口唾沫,又开始骂。刚才是骂洋人有钱,现在是骂:“他妈的,两角钱吃一碗面条,还不如我!”  相似文献   

2.
国民性重塑是对消极国民性的颠覆以及对理想国民性的追寻。对师范生进行国民性重塑需要剖析师范生存在的消极国民性,有针对性地提出师范生应具备的理想国民性,即创新性、正义性、民主性、自主性和诚信性等,并探讨教师教育院校培养师范生理想国民性的方法与途径,以促进师范生国民素质的提高,使其入职后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范型。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属于精神—文化—心理层面的一次自我反省与自我批判,它在新文化运动中达到了高潮。通过批判国民劣根性,探讨国民与民族、国民与国家的关系,把中华民族所具有的自我反省、自我批判、自我革新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推向了一个高潮;通过反思与批判,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要实现国家的强大,关键是弘扬新的国民精神、塑造新国民,即实现人的近代化与现代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造国民性”思潮就是一场人的近代化运动,在思想理论方面为今天国民精神的重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教育在国民性发展中具有两种主要作用:保持国民性的延续和促进国民性的重塑。教育通过参与个体与文化环境的作用过程延续国民性,并通过变革自身改造国民性。在教育对国民性产生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发展状态、文化和教育发展水平等因素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教育对中国国民性的塑造表现出延续和重塑国民性的综合性,并兼顾着传统和时代发展两个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次启蒙思潮的核心是中国近代社会走向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产物.他的国民改造理论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救国方案不断深化的结果,具有超前的预见性和思想的深刻性,具有明显的爱国色彩和思想启蒙的作用,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一思想对当代中国重塑国民灵魂的伟大工程也不无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国民性重塑实际上主要是人的现代化问题。人是现代化的主体 ,又是现代化进程的建设者。后发型现代化过程 ,往往是深受现代观念、现代意识影响的现代化的人推动和左右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因此 ,推进人的现代化 ,重塑国民性成为目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当务之急。中国国民性的重塑应走出时代性与民族性对立的误区 ,在迈入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剔除其劣根性 ,发扬民族精神精华 ,形成健康的国民性 ,开放的现代人格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柏杨是我国现代和当代探讨“国民性”的两位代表性人物。他们的经历、思想与著作,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正气与精神,这是中国从封建王朝走向现代文明的历史转折中最宝贵的精神。改革国民性,去除劣根性,这是一项紧迫而任重道远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近现代以来,教育与国民性改造关系的话题一直是众多学者、专家探讨的话题。从人发展的未特定性、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以及教育的社会功能对人的作用角度来看,教育具有改造国民性的作用,教育也应当担起改造国民性的任务。同时,国民性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过程,静态国民性的根深蒂固要求教育要承担起改造不良国民性的任务,而动态国民性的发展则给教育改造不良国民性提供了条件。但是,在探讨教育对国民性改造的同时,还要看到人发展的有限性和社会对国民性改造的制约性,辩证地看待教育改造国民性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近代中国国民性改造思潮为背景,以西方传教十在华的政治、文化、教育活动为主线,着重考察了国民性问题在其传教活动中的突出地位,并以他们采取的“西艺-西知-西政”和“由上而下”两条各有特色的开民智路线作了探讨,尽管其活动主旨在于传教本身。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仍具有警醒奋起和变化民质的客观效果。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启蒙思想簪。他在《呐喊》《彷徨》许多作品中反复揭示国民的劣根性:精神胜利、麻木、愚昧、驯顺、守旧、卑怯、势力等。我们今天研读鲁迅作品的意义,就是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反思我们国人的整体素质,摒弃“国民的劣根性”,承传民族的优秀品德。  相似文献   

11.
受晚清以降“国民性”问题探讨思潮的影响,鲁迅在其小说中以文学的形象展开了对中国国民性问题的“想象”,并企图通过改造国民性来达成他的启蒙主义的目的。可是“国民性”之所以会成为“问题”,一方面缘于晚清以来中国仁人志士急于探寻百多年来落后挨打所造成的“原因”,另一方面缘于西方传教士出于征服东方的目的而有意设置的一种话语“圈套”。以本质主义的视角解读鲁迅小说的国民性问题,我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挨打,说明中国的文化出了问题了;刘禾以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问题,则认为“国民性”本身就是一个被虚拟出来的伪命题,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想象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每个国家都有不同于别国的民族特性,它是在自然、历史和社会这三者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同时具有稳定的结构形态。中国国民性,在几千年来的历史过程中不仅积淀了许多优质特性,也沉积了不少劣质特性。我们从梳理国民性的源起与演进、国民性的定义、国民性的主要特点入手,举例分析中国国民性中存在的优质特性和劣质特性,并对教育如何把优质特性继承下来、发扬光大,把劣质特性抛弃出去、改造出新进行探究。这对构建和谐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霞 《外国教育研究》2000,27(4):6-9,64
本文对著名比较教育学家弗农.马林森国民性思想的产生背景、国民性的含义、形成、功能以及其思想的质疑、国民性思想的意义作了系统地介绍和评析,以期推动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教育与国民性的关系研究已有百年的历史,百年的研究形成了教育养成国民性论、教育改造国民性论、国民性影响教育论和相互作用论等不同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现有的研究程度。目前对教育与国民性关系研究尚存在国民性概念众说纷纭、研究表层化、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需要研究者进一步提高认识水平,拓宽研究视角,加强实证研究,运用教育学视角解读教育与国民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周迎春 《双语学习》2007,(10M):184-184
古典小说中公式化的“团圆主义”一直以来受到文学界的批评和攻击。本文从“国民性”特点这个角度出发,阐述了两者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指出其存在和发展是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6.
敖福军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6):109-110,125
梁启超从表现、源流、形成原因、后果等多个角度剖析、反省中国人的国民性,他认为中国人的劣根性主要有奴性、无公共心、家族与部落思想浓厚与尚文不尚武等。他对国民性的批判是以现代性为前提的,是全面、理性和相对深刻的。其对国民性的批判不无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整个思想体系的关键性内容,也是其文学创作的基本出发点。学术界对鲁迅国民性思想的由来、分期、评价、现实意义以及鲁迅所塑造的中国国民性的典型形象等各个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这些成果加以概括和总结,对推进鲁迅思想的研究将大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精英对国民的启蒙较前进一步走向深入,进入到国民性改造的层面。他们认为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源在于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因而对其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揭露与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民性改造的方向——坚持个人主义,追求独立自主的人格。但这种个人主义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当时中国急迫的救亡背景与中国儒家传统之烙印。  相似文献   

19.
老舍的话剧《茶馆》就其主题而言,学界有“埋葬三个时代”、“凭吊被旧时代葬送的美好事物”和“批判国民劣根性”等三种比较流行的说法。仔细地研究这部经典,结合作者创作《茶馆》的原意、创作思想变化历程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我们认为老舍创作这部内容横跨半个世纪的作品,其文本本身在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同时,更多的是从民族性格潜在的力量挖掘中,去寻找民族振兴的理想之路。《茶馆》的真正目的是想振兴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和复兴民族大业。  相似文献   

20.
马林森的比较教育思想继承了历史-人文主义研究传统,"国民性"是理解其比较教育思想的关键。本文以马林森的代表作《比较教育研究导论》为基础,透过三个方面对其比较教育中"国民性"思想进行了解构,国民性思想提出的背景、国民性的含义及其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