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台区的清代墓碑 1.三路居一带的清代墓碑 广安门、右安门以外地区现分属宣武区、丰台区管辖,该地区历史上曾有多处墓冢坟地。据《北京图书馆藏北京石刻拓片目录》,这一带仅清代墓葬碑文拓片就有以下数十张:湾子村康熙十年鼐格墓碑、诰封碑;太平桥顺治十二年法哈王公墓碑、诰封碑;康熙十二年西纳海诰封碑;柳巷村顺治十八年觉罗图尔玛墓碑;菜户营康熙十八年白尔黑墓碑;西局村康熙二十二年法都墓碑、诰封碑;康熙四十年吏部尚书介山墓碑;东局村康熙十八年沙克素墓碑;水口子村顺治十四年布哈墓碑;白石桥穆哈达墓碑;曹家坟康熙二十四年都统议政大臣跨渣墓碑;大井村阿兰泰家族墓碑(共十余通);雍正六年富宁安谕祭碑;  相似文献   

2.
内江市档案馆珍藏有一幅《曾达一墓碑拓片》,是笔者1986年在沱江乡梁坝村曾达一墓碑所拓。当时该墓碑和石刻文字完好,所以拓片字口清晰,文字无损,是曾达一墓碑的唯一拓片和初拓本,具有很高的档案文献价值与文物价值,被列为馆藏珍品。2009年内江市档案局、内江电视台联合拍制《档案锁春秋,兰台丰硕果》专题记录片时,  相似文献   

3.
完颜守道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9年-1980年,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对吉林省舒兰县小城子完颜希尹家族墓地进行发掘时,在第三墓区发现了一块已残的墓碑,墓碑正面磨光,阴刻三行楷书字,右侧书"……太尉仪同三司",中间书"濮国公……",左侧书"……公讳守道……"①从这块碑上残留的字迹看,此碑记载的是完颜守道的事迹。完颜守道是金世宗身边的一位重臣,他忠心耿  相似文献   

4.
再说毕昇墓碑的物象崇拜与宗教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在《出版科学》1995年第3期读到任昉先生《再谈“毕昇碑”的宗教色彩》一文(以下称“任文”),此文着力否定毕昇墓碑所刻之“日、月图象源于汉族传统的物象崇拜”,并以“摩尼教崇拜日、月光明”为依据,断定“以‘日’、‘月’为信仰标志的,只有摩尼教亦即日月教”。认为拙文《毕昇墓碑的物象崇拜与宗教色彩》中,“将前者  相似文献   

5.
六通州区的清代墓碑 1.通州北关环岛的清代墓碑 (1)大学士张允随家族墓碑冯其利兄在《北京档案史料》2002年第2辑中,撰文介绍了通州徐辛庄草寺村的清代乾隆年问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允随家族墓地。除东坟院的张允随墓外,西坟院还有其祖父福建绍武知府张一魁、父驿盐道张惟远墓。1958年以后,墓地仅存的5通驮龙碑被陆续拉倒运走,有关部门给予暂存。  相似文献   

6.
凡是天下人死后造坟,除非由于家贫立不起墓碑,只要能立得墓碑,碑上一定刻字,如刻上"先考×××先妣×××氏之墓"字样.可是在北京西山却竟有一座坟的墓碑,碑上居然没刻上一个字.这就是清末杀害秋瑾的绍兴知府贵福的墓碑.  相似文献   

7.
继2006年3月,流失海外达1300多年的王羲之手迹《丧乱帖》首次"回国省亲"之后,"书圣"夫人郗璇的一块墓碑又回到绍兴,同时回来的,还有一段长达1600多年的历史和记忆。因为痴迷收藏碑帖等文物,我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其中北京是除绍兴之外的最重要的根据地,几乎每年都要去很多趟。郗璇墓碑就是在北京的意外收获。早在2003年我就听说有块好碑流到了北京,但真正看到是在2005年的上半年。有一次,我去北京的一个大型旧货市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围绕湖北英山出土的“毕昇碑”,学术界展开了一场讨论。讨论的重点,主要是,此毕昇是否就是北宋活字印刷发明者毕昇。笔者曾撰《毕昇与湖北英山出土的“毕昇碑”》一文,否定其说,认为刻碑为元末明初所立,上镌“日”、“月”二字,以及形制纹饰,均带有外来宗教的色彩,实际是一方摩尼教——明教——日月教教徒碑。该文刊于中国文物研究所文物古文献研究部主编的《出土文献研究》第三集,中华书局即将出版。该文摘要,提前刊于《中国文物报》1994年9月25日第三版。笔者原本认为,自己对“毕昇碑”的研究,到此已经结束,可以退出这场讨论了。不料近接《出版科学》主编蔡学俭先生函,知该文摘要发表后,引起了一些反响。孙启康先生曾撰《毕昇墓碑的物象崇拜与宗教色彩》一文(该刊1995年第1期,以下简称“孙文”)认为:“毕异碑”所镌“日”、“月”二字,为“汉族传统的物象崇拜”;其形制纹饰,是“道道地地的佛教色彩”。由于孙文对“毕昇碑”的宗教色彩的确有误会,笔者特撰此文作一些必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9.
吴朋飞 《历史档案》2020,(1):120-122
《历史档案》曾于2012年第4期刊发《河南贡院清代碑记两通》一文,(1)内有辑录整理的雍正十年(1732)《改建河南贡院记》(简称"雍正十年碑")和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修河南贡院记》(简称"道光二十四年碑")碑文两通,为学界研究河南贡院乃至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提供了很大方便。2012年,在济源宋村发现道光十一年(1831)《重修河南贡院记》碑文拓本(简称"道光十一年碑"),并据此重立石碑,与原存河南大学校园内的两通清碑一起,保持了河南贡院碑记的完整。兹对此碑文略作简介。  相似文献   

10.
罗懋登著《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简称《西洋记》,是晚明的一部著名小说,历来颇受研究者重视。该书虽以明永乐、宣德年间郑和出使三十余国的经历为框架,但故事主体乃是神魔之争和种种奇闻异事,所以人们都将之归入神魔小说,而不把它看作历史演义。与此相应,该书虽以郑和命名,但实际上最重要的人物是金碧峰(碧峰长老),他相当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而郑和则近似于唐僧。根据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概括,《西洋记》"第一至第七回为碧峰长老下生、出家及降魔之事,第八至十四回为碧峰与张天师斗法之事,第十五回以下则郑和挂印、招兵西征、天师及碧峰助之、斩除妖孽、诸国入贡、郑和建祠之事也。"这种格局也与《西游记》前七回为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第八至十二回写取经缘起、第十三回以下才是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结构机杼相同。在征服西洋各种妖魔鬼怪过程  相似文献   

11.
在湖北英山县发现的毕昇墓碑,笔者曾根据该碑的形制与纹饰特征以及年款残存字迹,断定此碑立于北宋仁宗皇祐四年,即公元1052年,并依其镌刻内容所留下的历史信息,考证英山毕昇与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所载之庆历(1041~1048年)中为活版的“布衣毕昇”,在姓名、身份、所处时代、职业、卒  相似文献   

12.
《航海》1983年第5期载志诚同志的《郑和九下东西洋》,较详细地概述了郑和一生的远洋航行事迹,然而该文没把郑和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的旧港(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一带)之行统计进去。此次航行见于正史记载的就有三处: 《明成祖实录》卷一百二十八。二十二年正月甲辰,旧港故宣慰使施进卿之子济孙遣使丘彦成请袭父职,并言旧印为火所毁。上命济孙袭宣慰使,赐纱帽给花命带金织文绮袭衣银印,令中官郑和赉往给之。《明史·列传一百九十二·郑和传》: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郑)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石屏县投资16万元,影印再版了由袁嘉谷先生呕心沥血纂修、于1939年出版、共计14册的民国《石屏县志》。志书共印500套,采用优质棉纸竖排影印,由云南省图书馆古籍处手工装订成册,真实完整地再现了这套被时人称为"编辑之精,搜罗之富,当推滇省各县志之冠"的志书,实为红河州志坛盛事。袁嘉谷先生纂修的《石屏县志》,是石屏历史上  相似文献   

14.
2002年5月25日出版的第98期《中国晚报界》上一篇文章是写范春歌“重走郑和路”的,标题叫《在路上:“女郑和”范春歌》。文中有这么一段:“更触动她的是,中国人对航海史的不重视表现了一个国家开放性的不足。她说:在我出发前,美国纽约时报及有些专家早已对郑和做过研究,英国人也驾帆走了部分郑和之路,台湾也曾有人去过,而正宗的起源地却没有人去追溯这项伟业,不能不说是一种道  相似文献   

15.
凶手也是妈妈的孩子这个故事寄自遥远的墓地。美国的朋友玲子,目击了那惊魂一幕。惨剧来得过于突然:美国学生S,某一日闯进幼儿园一连枪杀了几个孩子,之后开枪自杀。数日后的墓园。几位妈妈手捧蜡烛,一起站在晚风中祈祷。眼前多了几块小小的墓碑,烛光照着碑上不忍卒读的一行字:"所有的孩子都会长大,除了一个……"这是《彼得·潘》开篇的一句。  相似文献   

16.
1938年4月3日,日本《读卖新闻》刊登了侵华日军随军记者小俣行男的一则报道,报道发自中国第三大岛崇明(今属上海市):“杨柳枝崭露翠绿的嫩芽,夕阳西斜。在崇明春晖门外,一位皇军军官将一束梅花,献在一个崭新的墓碑前,碑书‘中华民国三勇士之墓’的墨迹未干,夕阳的余辉映着他在墓前瞑目祈祷的情景,令人肃然……”  相似文献   

17.
这150座墓碑中有一座刻着“道森”,因为《泰坦尼克号》电影中那个多情的男主人公就叫杰克·道森,恋人们相信,这座墓碑下,正是那个英俊青年最后的归宿和安息之地  相似文献   

18.
《昭明文选》所收碑文五篇,即东汉蔡言《郭林宗碑文》、《陈太丘碑文》,南朝王俭《请渊碑文》、王巾《头陀寺碑文》、沈约《齐故安陆阳王碑文》。其中除《头陀寺碑文》外,都是立于墓前,记述死者姓名、事迹,用于称颂功德、以志不朽的碑文。实际上,碑文的种类很多,有立于名山大川的山川碑,有立于寺观的寺观碑(如《文选》所收《头陀寺碑文》即属此类),有记述、歌颂功德业绩的纪功碑、颂德碑,等等。本文仅就墓碑文加以探讨,人们习惯上所说的碑文,也大都是指这一类。据(礼记·丧大记》:“君葬用循,四绰二碑,御格用羽获。大夫葬…  相似文献   

19.
张会超 《档案与建设》2005,(4):47-49,40
郑和原名马和,云南昆阳(今晋宁)人,世称“三保(宝)太监”,是举世闻名的大航海家。他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间,与副使王景弘等率领庞大的船队,先后7次远渡重洋,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这一盛事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辉煌壮举。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各界纷纷开展纪念郑和下西洋的活动。其中有一个问题凸显出来,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就是郑和航海图的问题。笔者不揣孤陋,试对郑和航海图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20.
陈泰伟 《军事记者》2013,(4):I0002-I0002
为国捐躯的烈士,总是值得人们怀念和敬仰。但通过图像的形式表现烈士的安息之地,却鲜有佳作。而《让烈士安息》这幅摄影作品,由于角度选择的巧妙,给人以美感,给人以思索。辽阔的绿草坪上,整齐地排列着一个个洁白的墓碑,放眼望去,数以万计。清晨的阳光,为墓碑勾画出强烈的立体感,仿佛一支永远站立的军队在等待检阅。墓碑和碑影间隔着排成一行一行,一圈一圈,形成一个巨大的扇面.引导观者追溯到图片右上角这个扇面的圆心,一面高高飘扬的国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