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的话语方式是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以及由此形成的特定形态。不同的电视新闻节目类型、不同的主持人、不同的新闻现场,需要选择不同的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北京卫视<直播北京>这一晚间新闻直播节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节目语料的分析,探究新闻直播节目的性质和特点,进而分析新闻直播节目的情景语境以及情景语境"三语境"下的话语特点.  相似文献   

3.
以新闻故事为主要形式的电视新闻栏目剧是民生新闻板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用电视栏目剧的方式演绎新闻,兼有新闻和电视剧的双重特点,既有新闻的即时性、新闻性,又有文学的情节化情感性特点。电视新闻栏目剧继承了中国古代说书艺术的传统,是当下电视文化中最为中国化大众化,最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  相似文献   

4.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火爆,市级电视民生新闻可以充分发挥地域性优势,增加电视媒体的亲和力.此外,把握好报道角度和叙事方式,注意警惕消费主义和非理性话语代替新闻的客观真实性.  相似文献   

5.
多话语时代到来,公众渴望传媒话语权的回归,要求传媒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和一个可以公开自由讨论的话语空间。在电视媒体中,以电视谈话节目最具传播优势,它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公共论坛",在诠释当前社会、文化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以《锵锵三人行》为代表的新型谈话节目日渐受到公众的欢迎。本文通过社会学、传播学的视角,运用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理论,从电视谈话节目的基本属性出发,对谈话节目如何实现对公共话语空间的拓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电视媒介迎合观众"窥视癖"的需求是电视文化庸俗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电视真人秀节目、电视社会新闻、电视法制节目是满足观众"窥视癖"的代表."窥视癖"的节目价值心理根源指向是观众肉身感官的刺激,而非精神层面的价值追求,而后者正是电视"雅文化"形成的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7.
舆论监督的话语演变是中国新闻改革及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考量。它是如何随社会变迁而形成特有的话语实践?它如何反映并建构了中国社会变迁过程和社会结构?这种话语生产如何呈现出中国新闻改革中社会化、历史化、制度化形构的各种矛盾和张力?通过对舆论监督的话语生产进行了福柯式的知识考古,可以发现其经历了从官方话语形态到知识话语形态的转变。在"民意"与"官意"的结合话语空间,舆论监督实现了党政行政权力的延伸和补充。  相似文献   

8.
曾几何时,"民生新闻"成为社会和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随着新闻本位和受众意识的确立和增强,民生类节目在大众传播中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于是,近年来电视画面中出现了一大批突破传统电视思维的新节目,其中以民生类新闻资讯节目最为抢眼。  相似文献   

9.
电视求职是一种新兴的招聘方式,电视求职包括主持人,多家面试官和求职者,可以从全方位来衡量求职者的能力,他们之间的对话区别与日常会话,属于机构性话语。但我们不难发现求职节目中的对话不时打断被干扰,本文基于会话分析理论,结合语用学相关知识通过对电视求职节目中的打断现象进行分析,找出求职节目中打断的主要原因是权势和目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电视法制节目的产生、发展与兴盛与中国法制建设息息相关,它走过的每一步都记录着中国法制建设的进程。实现电视法制节目与法制建设的互动发展,必须实现电视法制节目的规范与法制化,建立健全的新闻管理体制和自律机制,同时还要加深对法的理解和对法治精神的把握,提高节目质量。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新闻节目,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电视新闻变革。根据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民生新闻本质上是一种市民话语的体现,受众从中获得参与公共事务的虚拟满足感和心理依靠。民生新闻节目要长期引领风骚,必须不断纠正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缺乏客观准确、新闻娱乐化、格调不高等问题,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2.
在大众传媒日趋娱乐化的社会背景下,加强"新闻立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闻媒体应重申媒体的社会责任,把"新闻立台"方针放在首位,避免节目的娱乐化发展;重申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和新闻价值的选择标准,切实提高新闻媒介的公信度;做好贴近民生的节目,加强受众参与新闻的活动,倡导人文精神,创立品牌新闻节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南京零距离》栏目的诞生,在江苏电视新闻的主体地位重新得以确立,新闻节目必须遵循新闻规律,回归新闻的本质,电视大众传播媒介中引入人际传播的优势使《南京零距离》栏目长久不衰。  相似文献   

14.
新闻节目永远站在宣传的顶峰,而民生类新闻节目在保留传统新闻众多优点的同时更是贴近百姓生活,受到大家的喜爱。《说天下》作为辽沈地区首屈一指的新闻脱口秀节目,轻松幽默的主持风格、全面丰富的新闻内容、灵活机智的播报形式为民生新闻节目开辟出一条亲民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近几年来整体质量不高,尤其是省级卫视的新闻评论节目发展缓慢。广电总局“限娱令”的颁布成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新的发展契机,也成为摆在省级卫视新闻媒体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挑战。鉴于此,本文全方位把脉中国内地省级卫视的新闻评论节目,从媒介生态环境到发展现状中呈现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为省级卫视的新闻评论节目提供发展思路,并对当前新闻评论节目的争议性话题提出见解,同时对节目未来发展过程中*-T~g出现的问题发出预警,以期对实践工作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使省级卫视新闻评论节目走出困局。  相似文献   

16.
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新闻的旗帜和灵魂。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应当根据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特点,坚持已经形成的基本特色,把握重大主题,关注民生话题,发出舆论监督的声音,报道突发事件,主动参与、增强节目现场感、加强与观众的互动、强化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地位、拓展评论话题等方面进行开拓。  相似文献   

17.
方言类新闻节目的角色定位与创新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方言为载体和平台的新闻节目要定位于清晰明快并易于接受,节目内容要永葆创新保持活力。因此,要精心筛选节目内容,真实展现、深刻报道新闻事件,寓地方特色于节目之中。方言类新闻节目为了追求新闻的猎奇性和故事性,有时以纯粹的娱乐方式对新闻进行报道与解读,难免使新闻陷入低俗媚俗平民化的发展弊端  相似文献   

18.
新闻节目在电视台是发挥喉舌功能和引导舆论的主干节目,提高新闻节目质量,努力推出精品,是加强新闻宣传,繁荣电视事业的关键环节。因此,要在优化新闻节目整体结构上下功夫,要坚持创新与务实相结合,在办出特色上做章,使新闻节目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观众。  相似文献   

19.
叶璐  徐宁 《巢湖学院学报》2005,7(4):126-130
新闻评论又称"言论".它的主要功能是要塑造和引导社会舆论,就是通过作者对新闻事实、新闻话题的分析,议论和说理来发表意见.主持人个性化评论在新闻评论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在地域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创新,尚须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20.
电视节目的主持人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时也是电视受众与节目之间的媒介,主持人除了应具有一般意义上的传播者意识,除了应具备相应的新闻意识外,还应有“自我定位意识”、“专门家意识”以及“终身学习意识”,而这些意识与作为一个普通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普遍意识,有着相得益彰的作用。对“节目主持人意识”的理解认识,关系到对节目主持人知识结构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