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协同学也称协同论或协合学,它是最近十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是系统科学的新发展。它的奠基人是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理论物理学家哈肯。协同学以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有序、无序以及有序与无序的相互转化的规律为研究对象,揭示系统进化的动力所在。协同学认为,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着“协同作用”,即合作、协调、同步与互补。协同学断言,“协同导致有序,不协同引起无序”。所谓有序、  相似文献   

2.
<正> 协同学理论是西德物理学家H·哈肯教授于本世纪七十年代创设的一门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横断学科理论。简言之,协同学是研究系统各个部分之间协同工作的学问。根据协同学原理,我们来考察农科教三者之间协同关系,如图所示:  相似文献   

3.
运用协同学优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协同学优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机制上海市松江师范学校王瑞麟协同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是系统学科的新发展。它以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有序、无序以及有序与无序的相互转化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将无序与有序统一起来,揭示系统进化的动力所在。所...  相似文献   

4.
协同学理论是西德物理学家 H·哈肯教授于本世纪七十年代创设的一门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横断学科理论。协同学主要研究系统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规律。它主要研究、探讨系统如何统一。也就是说,它要研究如何寻求一个合适的控制参量,并让这个参量通过自组织(所谓自组织就是系统在没有外界关系系统模式的任何现在信息输入的情况下,通过适当的物能流,自发地形成某种时间模式、空间模式等)的作用,让系统发生极大的变化。可用下列图式表示:  相似文献   

5.
科学的教育需要教育的科学。教育科学伴随教育的发展而发展。它在充实,在更新,在深化,在提高。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的教学论亦然;作为教学论课题之一的协同教学被研究着、实验着。从哲学的角度看,一切事物是发展、变化和联系着的。相互联系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当然,我们所说的联系是指本质的联系。系统论的哲学基础正在于此。若干个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前提,单一的要素不成其为系统;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是被关注的主要对象;相关关系的某种稳定性才使得研究本身具有意义。协同学引入某些数学方法来研究系统的协同性。协同学又为教育学所引入,协同教学实验是这  相似文献   

6.
王玉清  王剑 《天中学刊》1998,13(2):94-95
铅球运动的技术必须符合人体运动科学原理,才能充分发挥身体潜在能力,有效地完成动作.但在铅球技术的教学与训练中,学生往往反映有劲使不上,滑步掷没有原地掷的成绩好.本文试图运用协同学的理论来探讨铅球最后用力技术的教学与训练方法,使我们的教学与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协同学原理及其运用1.1协同学原理协同学是由原西德物理学家哈肯于本世纪70年代所创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开放系统.协同学研究开放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规律,和从有序到混乱的变化规律.一个由大量子系统构成的开放系统,在一定条件下,由于…  相似文献   

7.
协同学(Synergetics)是由联邦德国H·哈肯教授于1969年创立的。协同学是研究关于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协同工作的学问。协同学认为,很多单个系统的协同工作终始引起有序的结构或过程结构的形成过程以某种方式必然沿一定的方向进行,把原来无序的各个部分吸引到已经存在的有序状态中来,并在行为上受其支配。我们知道,学校管理是学校教育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而校长又是这个子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学校管理中起着不  相似文献   

8.
一、协同理论是在系统论、协同学基础上产生的.它是属于自然科学及横断科学的先进研究方法 (一)系统论 系统论是研究客观现实系统共同的特征、本质、原理和规律的科学.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开放复杂的系统,各子系统协同合作非常必要。协同学是研究系统从无序到有序演变的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协同学理论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协同学的理论要点和精神实质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协同科学是一门研究完全不同的学科中存在着的共同本质特征的横断学科;从协同学到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反映了协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化及其在信息时代的最新进展。协同编辑是CSCW在编辑出版领域的重要应用分支,CSCW研究的每一进展,都直接促进协同编辑的发展和应用;在计算机网络时代科技期刊采用协同编辑方法具有必然性和可行性,协同编辑应用和发展的前景极为广阔。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综合化、一体化趋势中,许多自然科学和横向科学理论与方法正向社会科学、思维科学领域渗透,其中协同学理论和方法在社会系统中的运用,已引起人们的兴趣。当前国际国内正在兴起一个“协同学热”,这说明协同学所具有的科学性、革命性已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协同学是西德斯图加特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赫尔曼·哈肯创立的。它以各类开放系统所共有的“协同性”为研究对象,探讨各类开放系统发展演化的原因及其规律,从方法论的角度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质联系,扩大了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视野。它对于促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和思维科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摘     
“新三论”和“老三论”只是系统科学的一部分,而系统科学是本世纪四十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群体。虽然从整体上来看并未完全成熟,但就迄今为止的成果来看,它所包含的学科已经涉及到了现代科学体系的三个基本层次: 一、理论学科层次。包括一般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  相似文献   

13.
协同学主要研究系统中诸参量和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协调.从协同学理论出发,本文根据生物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对怎样才能在理论教学与试验教学过程中利用协同学原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提出了一些看法.在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对教学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世上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着的,事物内部的各因素也是相互联系着的.相互联系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一个系统,它与外部事物要发生各种联系,它的内部的各种因素也要发生联系.协同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协同性是系统的普遍规律.系统内各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必须形成协调、同步、互补和合作的关系,才能增强系统的自组织能力,产生协同效应.下面试对小学语文教学这个系统作一些分解性研究,提示协同的若干思路.一、教学目标中各要素之间的协同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是由多种要素分层次组合起来的一个整体,它大体可以分成以下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15.
协同效应是各类系统共同具有的基本特征.它主要是指客体系统从无序到有序进化的自组织能力.协同学就是以"协同效应"作为研究对象的.  相似文献   

16.
协同学理论视野下课堂管理策略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同学的理论与方法为课堂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在分析协同学理论的内涵时,指出了课堂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如何运用协同学理论、构建民主型的课堂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目的在于在课堂管理中更好运用协同学的方法,建立良好的课堂管理秩序。  相似文献   

17.
从认知科学及其脑科学的前沿,探讨了大脑神经网络巨系统的功能特点。知觉及思维的产生正是大脑复杂的神经网络巨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协同综合作用的结果。基于这一机制和特点,初步提出了大脑协同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由协同学的基本方程,我们定量导出Lorenz方程和Lorenz模型。其中的两翼对应于大脑的两个半球,两翼之间的跳来跳去形象地描述思维。由此说明生命在于混沌中的协同。大脑协同学具有三个层次:大脑的结构、活动和思维,及进一步的心身协同学。在此,我们尝试以一种新的理论模型对认知科学及脑科学进行某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协同学理论与教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同学是德国的功勋科学家H·哈肯于20世纪70年代末建立的一种科学理论。协同学理论是处理复杂系统的一种策略。协同学的目的是建立一种用统一的观点去处理复杂系统的概念和方法。由于复杂系统通常是由大量子系统构成的,因此,协同学描述三个层次:微观层次(基于系统的基元性质)、介观层次(若干基元的集合)、宏观层次。该理论已应用到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等学科,产生了物理协同学、生物协同学、社会协同学等理论,协同学在教学领域也有广泛应用。教学系统的运转是由参与教学过程的教师的能力、学生的素质、教学内容、教具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9.
石海兵  罗电 《教师》2010,(25):28-30
协同学是西德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哈肯创立的一门科学理论.是指系统中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合作以及系统各种参量之间的协同合作。把它移植到教育科学中就是调整和改善教学系统的内部关系.使教学系统与各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同步、合作、互补的关系.变无序为有序.增强系统的自组织能力,优化系统的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20.
集体备课是近年来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种创新举措,它能集中大家的智慧,共同研究学科教学中的一般问题,以最佳的教学设计来保证教学工作有效进行,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平台。如今它已经逐渐成为校本教研培训的一种重要载体。由于其价值取向在于教学效益的最大化,现在许多学校都在提倡集体备课,但学校如何真正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