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论述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法国统治下这一段老挝历史时,西方一些学者曾认为:“1893—1940年间老挝没有发生什么大事件,老挝人没有挑起什么麻烦”。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仅从目前掌握的史料来看,从19世纪末法国入侵占领老挝到二战前夕,具有光荣斗争传统的老挝各族人民已经自发地行动起来,掀起了多次规模较大的反法起义。这些起义是老挝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内容。由于东南亚史研究中对老挝人民的反法斗争,尤其是二战以前的反抗斗争基本上未曾涉及,本文试图对二战以前老挝人民的反法斗争作一简略的回顾,并对这些斗争失败的原因作初步的分析,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时期,复县人民同全国各地人民一样,与清王朝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斗争。复县人民的反清斗争是整个辛亥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前夕,四川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遍及全省.资产阶级立宪派与革命派在四川的活动不断开展.1911年5月—9月的四川保路爱国运动是近代四川社会基本矛盾的总爆发,是辛亥革命的前奏.  相似文献   

4.
河南在全国抗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担负起领导河南人民的重任,中共河南地方党的领导机关积极建立和发展党的基层组织,通过基层组织扩大党的影响,培养进步分子,发展新党员,使共产党在河南的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壮大.本文旨在回顾我党领导河南人民抗战的历史,总结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经验教训,更好地认识我党基层组织在人民群众中产生的政治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5.
翻开近代河南人民的斗争史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将近八十年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经涌现出两次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潮:头一次出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即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时期;后一次出现在本世纪开初的十一二年,即辛亥革命时期。有关中国近代史的论著对前一次革命高潮作了较多的论述,但对后一次革命高潮却语焉不详。为了填补这一缺陷,也为了阐发河南人民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本文拟就后一次革命高潮的形成,即辛亥革命准备时期河南人民的反抗斗争作个粗略的论述,希望同志们补充、指正。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史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二次革命高潮到第三次革命高潮,即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的十年期间,是革命斗争十分活跃的年代。在这些革命斗争中,以农民、手工业者为主体的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是主要的部分,它对于推动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高潮,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个期间农民、手工业者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反洋教斗争;抗捐税斗争;旧式农民起事。除这主要的三种以外,还有一些抢米及其它事件。由于  相似文献   

7.
义和团运动失败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拚命地向我国输出剩余资本,掠夺我国丰富的资源;而腐朽的清朝政府为了勾结帝国主义并向其换取大量的借款,又公然无职地接连出卖国家的路矿主权。因此,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虽因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而一度处于暂时的低落,但是,随着清朝政府的进一步半殖民地化和帝国主义掠夺中国的加紧,从1903年起,这种斗争又在全国范围丙普遍地开展了起来。1905——1909年安徽铜官山矿权的收回运动,便是其中一个较为显著的事例。这次斗争不仅在时间上持续达到四年之久,而且由于安徽绅商各界坚持收回矿权,集资自办斗争的结果,有力地打击了英帝国主义的掠夺阴谋,迫使它不得已而作了让步,退还了安徽铜官山的全部矿产。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初期,湖南、湖北、广东三省人民收回粤汉路权的斗争,不少论著都有所论述,但其中对广东人民如何参加这场斗争及其作用均语焉不详。而收回粤汉路权的斗争,虽由湖南首倡,但斗争的结果,结局最好,真正实现了商办的是广东。笔者据所见资料,就广东人民如何参加收回粤汉路权的斗争及其作用作一概述。二十世纪初期广东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了初步的发展,1905年已有资金万元以上的近代工矿业九十三家①,约占当时全国的三分之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广东民族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日益加深。1905年广东外贸入超为七百二十多万海关两②。1905年我国食糖一项入超达二千零四十六万两。汕头本以出产糖货为大宗,但因“香港之车糖销往中国  相似文献   

9.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议国是.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主张.于是在全国很快形成了一个反帝废约运动.1925年初,在上海就有三股反帝潮流,即上海日商纱厂二月大罢工和上海人民反对租界越界筑路、反对公共租界工部局出的四提案的斗争.这三股潮流各自单独地向前发展着,经五卅惨案而汇合成一场全国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三元里人民抗英诗歌的内容、形式和表现手法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评述。  相似文献   

11.
西汉末 ,尤其是东汉时期 ,由于封建政府赋税加重 ,徭役苛繁 ,引起了江南人民的普遍反抗。他们的反抗斗争 ,体现出各民族之间相互配合 ,持续时间长 ,且不断反复等特点。这些斗争虽然遭到封建政府的镇压 ,但它迫使封建王朝不断地调整其在江南的统治政策 ,为自己争得了生存与发展的权利 ,加快了各民族之间相互融合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美等协约国于1919年1月在巴黎召开了重新瓜分世界的巴黎和会。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派代表参加。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废除二十一条,归还山东主权等要求,遭到拒绝。英、美等国欲将战前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而卖国的北洋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消息传到国内,舆论大哗。中国人民多年来的积愤象火山一样爆发了。5月4日,北京的青年学生首先发难,三千多名学生举行示威游行,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一场规模空前的反帝爱国运动终于爆发了。  相似文献   

13.
1999年12月14日,巴拿马运河管辖权移交仪式在巴拿马城附近的米拉弗洛雷斯船闸举行,巴美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了运河交接换。这标志着巴拿马正式收回运河主权,美国结束了对巴拿马运河的长期控制。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距今整整半个世纪了。五十年前,中国人民继承了太平天国、义和团的革命传统,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三次反帝反封建革命高潮,推翻了帝国主义走狗清政府。领导这次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应该说曾经作出一定的贡献。但是,能够发挥出巨大威力,拆掉清政府这间将要倒塌的屋子的,却是广大群众的坚强不屈的反抗斗争。我们现在根据清军机处的部分档案资料,试图对辛亥革命前群众的反抗斗争作一简要的阐述。当然,反动统治阶级的上谕、奏折、电报等浸透了对历史的歪曲,对人民群众革命的诬蔑。但是,历史事实终究不是反动统治阶级用一些诬蔑的词句,就能歪曲抹杀得了的。剥去那些诬蔑的词句,我们仍可以从其字里行间中,看到一些有关当时人民群众反抗运动的简单情况,帮助我们了解辛亥革命前十年间,全国广大群众的反抗运动,对中国近代史上第三次革命高潮——辛亥革命,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往研究范式是把恢复盐务稽核机关和稽核制度作为南京国民政府放弃反帝立场、继承北洋政府衣钵的标志。事实上,南京国民政府曾同列强进行过坚决的斗争,并成功收回盐政主权。南京国民政府恢复盐务稽核机关和稽核制度,主要为提高盐政效率,而改造后的盐务稽核机关已彻底为我所用,不再是列强控制中国盐政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所谓治外法权 ,是指国与国之间彼此授予对方外交官员的特权 ,包括人身、住所的不可侵犯 ;不受当地司法、行政的管辖 ;免除捐税、服役等。然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单向的治外法权 ,却变成了牢牢套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枷锁。1843年 7月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五口通商章程》第十三款明文规定 :“倘遇有 (中英人民 )交涉词讼 ,……其英人如何科罪 ,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 ,发给管事官 (即驻华领事 )照办。”这种领事裁判权就是治外法权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这仅仅是列强攫取在华治外法权的开端。此后 ,…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以高度的爱国热忱积极地投身于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斗争,她们在中华民族谋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相似文献   

18.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我国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是我国历史上具有伟大意义的革命.在辛亥革命前后,全国大约有二十几个少数民族,在近二十几个省、市、地区,采取不同形式,积极参加了辛亥革命运动,其中有不少革命志士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抛头颅,洒热血,在中华民族的革命斗争史上谱写了壮丽的篇章.现将我们接触到的一些零碎材料简介如下:一两广各族广西在辛亥革命运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武昌起义前,广西就不断爆发各族人民的起义.1906年冬,钦州三那(那彭、那思、那丽)壮、汉族人民  相似文献   

19.
章炳麟字枚叔,号太炎,一八六九年出生于浙江余杭县东多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小时候受到外祖父海盐朱有虔的民族意识教育。对王夫之、顾炎武等人的抗清斗争和学术思想深为敬慕。十七、八岁起,他就开始研读四史、《文选》、《说文解字》、《九经义疏》、《尔雅义疏》等书,“一意治经,文必法古”。到二十三岁那年。  相似文献   

20.
袁世凯,字慰庭(又写慰亭或慰廷),别号容庵,1859年9月16日(清朝咸丰九年己末八月二十日)生于河南省项城县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父亲袁保中(字受臣)家居为乡绅,办理团练,为地方一霸。叔父袁保庆(字笃臣)曾随其叔祖父袁甲三镇压捻军、太平军起义,后来官至江南盐巡道。叔祖父袁甲三是以筹办团练屠杀捻军起家,曾督办安徽军务,官至漕运总督。袁世凯自幼过继给袁保庆为嗣子,过着纨袴子弟的生活。七岁时,随嗣父袁保庆到山东济南,后来又到杨州、南京。1873年,袁保庆病死于江南盐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