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是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每年的气象灾害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减轻突发气象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强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2004年8月中国气象局发布了<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试行办法>.  相似文献   

2.
研究气象灾害的区域特点和地域分布规律,对因地制宜地预防气象灾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辽地区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气象灾害表现出普遍性、交替性、持续性等特点.通辽地区在地理环境的空间排列中处于过渡地带,许多气象要素不稳定,形成灾害.认识气象灾害的区域特点和变化规律是预测预报气象灾害的关健.  相似文献   

3.
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的一种.气象灾害可造成很大的人员和经济损失.应积极预防气象灾害以减少其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气象灾害已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国的气象灾害主要有旱灾、洪涝、台风、低温和沙尘等.分析气象灾害对我国粮食生产环境、生产能力、种植熟制等产生的影响,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建设灾害应对工程、完善粮食保险政策等方面探讨了我国防治气象灾害、维护粮食安全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气象灾害是全球各类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本单元将气象灾害单列讲述,并重点讲述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我国主要的几种气象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因此课本用了较大的篇幅讲述台风的形成、结  相似文献   

6.
随着气候变暖和气象灾害事件的频发,气象科技普及的意义就越来越大,中国气象局、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均加大了对气象科普事业的投入,这样,就显示出气象科普专门人才的匮乏.由此很有必要建设气象科普学,为中国气象科普事业输送高端专门人才.建设气象科普学是社会发展、学科发展、提升气象科普实践工作等方面的需要,它有着方针政策、气象科普实践、相关学科基础等方面的支撑.气象科普学应有它特定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7.
雷电灾害是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据历年气象资料统计,全国各地每年都有因雷击造成的停电停工、设备财产损失和人畜伤亡等事故.  相似文献   

8.
大气科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当今大气科学的研究内容和发展特点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种类繁多,频度高,强度大,影响范围广.在经常出现的自然灾害中,70%左右属于气象灾害或由气象原因而起.每年我国都有一些地区因气象灾害而遭受惨重损失,如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灾导致该流域的受灾面积达318亿亩,造成2 600亿元的经济损失;再如,2000年北方大旱,引起大面积蝗灾,导致大范围的农业歉收.平均说来,每年由于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  相似文献   

9.
湖南省气象灾害的分类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量气象灾害资料的分析,将发生在湖南省内的气象灾害划分为7大类19种。同时,分析了湖南省气象灾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为提升喀斯特地区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以贵州省为例,在总结近年来主要气象灾害成因及影响程度的基础上,分析气象灾害过程中暴露出的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结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对其抗灾能力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矿难问题是一个突出的热点问题,也是关系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焦点问题,引起了专家学者多角度、各层面的研究。对矿难的研究,涉及我国矿难的现状、矿难发生的原因、预防矿难的对策、以及治理矿难的措施。这些研究对于了解我国矿难的产生根源,做好矿难的预防和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黔东北地区自然灾害的发生较为频繁,且种类多样,犹以水旱灾害为主。自然灾害的发生除了与当地的气候、地理条件等自然环境有关外,还与当地森林植被的严重破坏等人为因素密切相关。自然灾害的频发给黔东北地区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
淮河流域是我国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在分析多年来的洪涝灾害的基础上.总结了洪涝灾害的主要特征:灾害具有多样性、多发性和差异性.同时从地形地貌、气象气候以及人为影响等方面分析了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并从多方面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对策,为淮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近几年来洪灾损失大,旱灾持续时间长,沙尘暴影响范围广的具体情况,在总结以往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着重地分析和研究了突发性灾害、缓发性灾害的危害,探讨了非工程措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根据国家1998-2010年减灾规划,因地制宜地提出了非工程减灾防灾对策.  相似文献   

15.
自然灾害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这些年来相继所发生的一些灾难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很多损失,由此也引起了人们研究的注意。追溯到它的过去,以自然灾害这一题材开掘的文化原型为起点,沿着自然灾害在人类文学史方面留下的足迹,探寻自然灾害及自然灾害背景下的当代文学创作之路,我们更能清楚地把握它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自然灾害频繁,对城市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成为近代城市衰落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由于灾害自身具有的主、客体特征以及城市承灾能力的差异,灾害对城市衰落的影响极为复杂。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降,安徽自然灾害不断,水灾、旱灾、蝗灾、震灾等破坏性较大的灾害,发生频率都较鸦片战争以前提高,一方面严重破坏近代安徽农村的水、生物、地质等自然环境,另一方面破坏了居住、交通、生产等社会环境。江淮地区过度的经济开发,是自然灾害频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频繁的自然灾害又使安徽乡村环境不断恶化。  相似文献   

18.
汶川地震与龙门山旅游安全格局构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龙门山是四川旅游资源的富集地区,同时也处于地质推覆式构造的断裂带,地质灾害频繁.成都市政府于2007年开始全面打造龙门山旅游,提出了"东方阿尔卑斯"的构想和国际旅游度假大区的旅游体系.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与旅游大开发几乎在同时段发生,给我们提出了地质灾害与旅游安全格局的严峻命题.本文从龙门山地质构造与旅游资源的相关性及其对历史时期地震资料的回顾,提出了建立灾后旅游安全格局的初步构想,并以此文悼念在地震中逝去的生命.  相似文献   

19.
冯君 《嘉应学院学报》2012,30(10):10-14
以梅州为中心的粤东客家地区,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之地,是世界上客家人最大的聚集地,其地理条件是以山地、丘陵为主体,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这给当地民众的生产与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加强对近代以来粤东客家地区的自然灾害基本情况及其社会影响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预防自然灾害,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代安徽自然灾害极其频繁。在全部救灾主体中,政府居于最关键的地位,扮演最重要的角色。近代官府对安徽灾荒的救治,既有兴修水利、农业推广、植树造林以及储粮备荒、兴办农村合作事业等防灾减灾的措施,也有赈济灾民、蠲免赋税等救灾赈济之举,些措施对保障灾民的生活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