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课堂教学价值取向有代表性的分别是知识本位、学生本位和社会本位。知识本位重视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和结构,凸显教育的工具化价值;学生本位尊重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地位,关注人的生命活力与个性发展;社会本位认为课堂教学应服务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主张根据社会需要确定教育目标。一、基于时代诉求,彰显价值取向当前受各种因素影响,知识  相似文献   

2.
教育目的是教育学中的重大理论课题,也是中外教育史上长期争论的难题。对各派教育理论提出的教育目的及其哲学基础进行比较分类可以看出,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围绕教育目的之争论大体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大派别;一派可称为“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该根据人的本性、个体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另一派可称作“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该根据社会的要求、社会的规范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形成和积累起来的各种知识和  相似文献   

3.
知识是学校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社会是学生发展的必然所向。面对美国教育质量和社会公平问题,美国教育学家、语言学家赫希展开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探索,认为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提升美国教育质量、促进美国社会公平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知识之于课程、之于教育、之于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学生来说,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积累一定的词汇和背景知识,技能的培养需要建基于特定的领域知识,成为有文化的公民需要掌握标准语言和共享知识,同化新知识需要先前知识作为基础,缩小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需要学习以核心知识为“同心圆”的课程。作为一名教育上的保守主义者,赫希的知识观和教育观都建立在社会本位的立场之上。赫希强调,教育要从儿童本位转向社会本位的观点并不意味着对儿童关怀和爱护的缺失,反而正是儿童本位思想中存在着的过于浪漫的发展观造成了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知识的延迟以及对儿童关爱的错位,剥夺了弱势学生学习知识、改变知识状况的机会,这对弱势学生来说才是真正的不公平。因此,学校必须正视“儿童本位”与“社会本位”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基础教育阶段设置以背景知识、领域知识、共享知识、先前知识、核心知识等为内容的高质量课程体系,让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4.
(1)“工具论”教育观。强调教育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工具价值和功能,主张教育要以社会的理想为最终目的。教育首先要满足社会的需要,要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服务。(2)“本体论”教育观。强调教育对于发现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方面的价值和功能。主张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教育首先要满足受教育者即学生的需要,并要围绕学生来组织所有的教育活动。(3)“结合论”教育观。认为“本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目标与知识观  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在课程、教学领域中的反映和具体化。关于如何确定教育目的,教育家们一直在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之间徘徊不定。社会本位论者如洛克、赫尔巴特、斯宾塞强调社会的需要,个人本位论者如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强调儿童发展,双方  相似文献   

6.
马三生  马辉 《继续教育》2006,20(6):28-29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总体设计,是给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方案。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核心,是促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协调发展,依据是满足社会需要、学科建设、人格取向、个性发展的要求。所谓的“能力本位”模式,是指以某一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为目标的课程组合形态。它以某一社会职业岗位的要求为目标取向,在进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将职业能力量化和分割成若干模块,然后进行课程开发和实施培训,使受训者具备从事该职业的能力。“能力本位”课程开发的程序是“职业分析→目标分析→课程组织→课程评价”。能力本位模式是70年…  相似文献   

7.
纪方 《考试周刊》2007,(2):36-37
改造主义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分支,在社会改造主义者眼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推动社会的变化,设计并实现理想的社会。在课程论观点上社会改造主义批判学生中心课程过于注重学生的个人需要、兴趣、自由以及活动,忽视了社会变革的需要。本文通过对改造主义教育思想的论述,以及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两种观点的分析,提出应将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统一起来,做全方位的考查。  相似文献   

8.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建立在经验与生活基础之上的实践性课程。这门课程的实施克服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倾向,坚持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受生活中发展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体现了当代教育正在向为"社会和生活"服务的教育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提出了新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的情感发展比之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对人的可塑性更强,是建立在对人的个性差异以及个人生活经历独特的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情感的发展与教师的关系尤为密切。现今教育的"社会本位论"使得教育目的更偏向关注社会性需求,而忽略了"个人本位论"的需求。如今世界,伴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除了面临外部社会环境危机,如道德缺失、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0.
论教育之目的刘兆宇河南省南阳师专教育教研室近几年,教育理论界讨论教育价值和教育目的时,对社会本位论和个体本位论也作了分析,有人主张社会本位,有人主张个体本位,有人调和折衷。最后,折衷的观点占了上风。我们认为,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很少纯而又纯的社会本位做...  相似文献   

11.
我国职业教育倡导的“能力本位”模式,以培养学生技术和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主,具体体现为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专门人才。要达到此目的,职业学校就要建立技术型教学体系,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促进课程结构体系整体优化,更新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而化工专业作为一门需要特殊的行业知识与要求的学科,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下面是笔者根据本校的一些做法和成功的实践作肤浅的阐述。1化工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化工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在采用“能力本位”课程观的基础上,朝“多元整合型”方向发展,形成一种“多元整合”的课程观。具体改革的目标是:1.1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1.2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明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1.3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双证书”制度。1...  相似文献   

12.
新教学方案的精髓是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办学的社会效益,培养合格的师资,使师范教育主动适应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贯彻实施新教学方案,关键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在四块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上做文章。如何有机结合,结合我校的实践,我们认为要解决好以下五个问题: 一、必修、选修结合,优化课程结构。根据课程论的要求,设计课程应兼顾知识、学生、社会的需要与可能。也就是说,设计课程应考虑学科的逻辑结构,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应考虑  相似文献   

13.
如何化解学科本位情结?创新教育大课程观倡导:重视选修、倡导实践。国家课程变成学生课程的策略是什么?创新教育提出,“活化”“与开发”。如何让学生富有创新精神与人文情怀?需要“读书成长、感悟自然、生活科技、走向社会、人生设计”。  相似文献   

14.
(一)英语活动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本身为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出发点,由学生通过自己组织一系列的活动进行学习,取得直接经验,掌握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知识,培养兴趣、能力和发展个性的课程。美国教育学杜威对活动课程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提出了“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的观点.主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社会活动获得个人经验,他认为活动课程应分为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个阶段即思维的五个步骤。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校本课程开发开始进入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视野,开始走进实际的学校生活之中,并逐渐成为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拟就现代教育的个性化趋向与校本课程开发及其内在关系谈几点看法。一、个性化:一种新时代的教育理念(一)未来课程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永恒主题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认为,知识不应被作为必须要达到的目标来束缚人,知识只是要学生思考的对象,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学生接受预设好的、现成的知识,而是要促进学生来思考知识,从而使他们得到真正的解放。在这里,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得到初步的显现。随着后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16.
根据在个人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不同抉择,教育目的主要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主张。本文分别论述了这两种教育目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对这两种教育目的进行了比较,并出我国的教育目的应以人为本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就是环境的创造。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最终要在学校教育教学制度提供的资源和空间中来实现。在知识传递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而增强他们的知识创新能力,是我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可以认为构建一个鼓励创新的制度和环境,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目前 ,中小学设置和组织实施综合课程已成为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课程的设置和组织实施是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并切实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 ,也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所谓“综合课程” ,也称“广域课程”、“统整课程”或“合成课程”。综合课程的含义一般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广义的综合课程”包括“学科本位综合课程”、“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经验本位综合课程”。“社会本位综合课程”实际上是用综合的思想方法所组织的“核心课程” ,即是以人的社会需要为前提 ,选择有关…  相似文献   

19.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有越来越多的教师重新审视并重新定义课堂教学。有的教师就认为,教学是师生合作探究的一种活动,并进一步提出要把这种探究对话当作产生思想、创造知识的过程。还有的教师认为,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要让教学变成儿童研究的平台。这些观点的侧重点不同,但努力让课堂更适合学生的发展这点却是相同的。对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也一直在思考:我们该如何遵循教育规律,构建和谐、民主、探究的语文课堂,来适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呢?一、建立共同体:让学生在学习中互动要适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我认为建立"学习共同体"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一、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学生为本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这是课程改革的首要问题。所谓课程改革的目标,指贯彻课程改革过程始终的指导思想是以社会为本位还是以学生为本位,课程改革的成果(改革后的课程体系)是以社会为本位还是以学生为本位。社会本位和学生本位是一对矛盾体,自从学校教育和课程产生之日起,就隐含着二者之间的矛盾。任何一种课程都是对这一矛盾关系的某种形式的解决。社会本位的课程,认为社会是最为根本的,社会的价值是绝对的,课程就应当体现社会的价值。个人的教育必须以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目的,个人是局部,是特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