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每个人都有因某种原因外出从A地到达B地的经历.这时可以选择的交通工具多种多样,如今的交通网四通八达,交通路线也是多种选择.如何选择最经济实惠又方便快捷的出行路线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线路选择的模型与算法.我们应用图结构建立模型,应用图理论和计算机语言描述算法.  相似文献   

2.
李剑波 《物理教师》2001,22(5):12-13
解决物理问题,首先要理清有关的物理状态和过程.在理清状态和过程的同时要迅速抓住状态和过程的一些本质特征作为解决问题的思维起点.学会在各种具体的物理状态及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思维起点,是提高解题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下面结合实例,谈谈解答物理问题时,选择思维起点的几种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课党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头脑中产生一个或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引起学生探  相似文献   

4.
质疑是探究新知的起点和动力,是创新的前提.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探求真理的过程.作为求知欲望很强的高中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如果有这种善于质疑的发散思维,将会对学习的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彭玉华 《江西教育》2001,(12):25-25
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目的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应从问题的设计入手,注意以下几方面因素。一、问题有趣味性,吸引力要强。设计问题要抓住学生的心理,通过问题把学生引入创造思维的王国。这就要求问题要有趣味性、吸引力。例如学习鲁迅小说《孔乙己》时一个重要内容是要求学生掌握作品如何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如果我们在分析课文时把问题设计为“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  相似文献   

6.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当前小学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经历一个由不会提问到会提问的过程。我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营造愉悦氛围,让学生大胆提问 学生不敢提问题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许多学生担心:我提的问题如果是错的或别人都懂了,同学会讥笑吗?我提的问题如果不是今天新课的要点,老师会批评吗?因此,要克服学生的这些心理障碍,老师…  相似文献   

7.
“问题解决”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教字过程,这要求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探索、研究、反馈、应用全部教学过程,它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的有利契机。那么如何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只重视问题的解决而忽视问题的发现.其实,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是思维的两个互逆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有解决问题,缺少发现问题的环节,思维元就不能形成“群”状结构.在许多著名学者看来,“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甚至更为重要.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发现问题的过程是启动创造思维的过程,集中体现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与思维的开放性,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特别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发展智力必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在应用题教学中如何进行思维训练以提高思维能力呢?下面就应用题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介绍几种做法。   指导编题,启迪思维。思维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激发求知欲的内驱力,引导学生自编应用题是一项有目的、有方向的思维训练。 (1)补充条件或问题。例:停车场上有小车 15辆,……,现在停车场上有小车多少辆?学生可以补充开走了 10辆,又开来了 8辆等。这…  相似文献   

10.
看了上面4个图形,你能挑出哪一个是与众不同的吗?如果你选择图形A,恭喜你答对了。因为它是惟一每一点都连续的图形。如果你选择图形B,恭喜你答对了。因为它是惟一由直线构成的图形。如果你选择图形C,恭喜你答对了。因为它是惟一不对称的图形。如果你选择图形D,恭喜你答对了。因为它是惟一由直线和曲线构成的图形。奇怪吗?不用奇怪,因为事物本身是很复杂的。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往往以为解决一个问题只有一种途径,回答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完成一件事情只有一种方法。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并非都是“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同时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要实施有效教学,关键是要让学生有疑问,因为问题是探究的起点、原动力。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质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欲望,进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完成学习目标,发展学生的能力。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其探究意识呢?  相似文献   

12.
学习过程中,反思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但许多教师都没有真正意识到。实际上,获得问题的一个解答结果与对问题解答过程进行反思、优化、推广的差别,就如同一个人偶然钓到几条鱼和通过这样的偶然机会去研究鱼的生活习性,并概括出什么时候可以在什么地方更容易钓到鱼的差别一样。一个人对解决问题的体验是有时效的,如果不及时进行总结,这种经验就会消退,从而也就失去宝贵的思想方法的训练机会,这是教学上的一种最大浪费。对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调节与控制,这是一个活动主体对自己活动过程的自我意识问题,学会了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反思和有效的自我调节,是思维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本教案是“问题教学法”的一个案例.何谓“问题教学法”?简言之,它是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习惯与能力,从而尽快提高思维品质,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浏览泰山     
《红领巾》2006,(6):24-25
小樱桃和其他三个同伴各走一条路,到底谁选择的路线能够到达终点呢?  相似文献   

15.
一、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把人的思维分为形 象(直觉)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 三种。我们可以把这三种思维方式的主要特点归纳 比较如下: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所要注意的主要是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例如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某班有四个课外活动小 组,已知有十的学生参加语文小组,十的学生参加数 学小组, 的学生参加艺术小组,还有6名学生参加 科技小组。如果参加者互不重复,该班有多少人? 一位高年级小学生是这样思考的:把全班人数看 作单位1,问题的关键是求出与“6人”相…  相似文献   

16.
生物问题解决是指当面临一个具有一定新意的生物问题时,力图寻找有关的概念、规律、方法去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心理过程。生物问题解决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深化学生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生物问题解决能力呢?作者谈了一些粗浅的做法。  相似文献   

17.
傅宏 《早期教育》2000,(12):16-16
《幼儿情绪性思维惯性评价量表》是一个可用于评价幼儿思维倾向的量表。借助这个量表,父母可以了解儿童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是否能够表现出较为灵活的思维倾向和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或是倾向于爱钻牛角尖。下面的测验项目中,如果所描述的问题与你的孩子符合或基本符合,选择“是”;如果所描述的问题与你的孩子不符合或基本不符合,选择“否”。选择答案时不要犹豫。  相似文献   

18.
对于小学生学习而言,通常都是听老师讲,听明白了,可是做题时为什么就有那么多问题呢?之后,师者会选择再讲,再讲,直到背下来老师的话……是的,学生会了!可是这样做却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用这样惯有的思维方式学出来的学生又有几人经得住学习的考验呢?如果学生在接受知识时能够做到主动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解决问题,哪怕是问题没有解决,至少他也感受了学习的过程,试想这样的学习经历会给学生留下什么呢?相信答案自然在大家心中,这样参与学习的过程是记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无需特意地记忆,教师要打破固有的模式,要让学生主动学习!  相似文献   

19.
片段一:合作探究,体会有序思想 师:同学们,这节课首先请你们帮助老师解决一个简单的购物问题。我想买一个茶杯和一个杯盖,到了一家商店,这家商店只有1个茶杯,1个杯盖(出示实物),我要购买的话,可以有几种选择?如果这家商店有1个茶杯,2个杯盖(出示实物)。你们说,这时我可以有几种选择?谁来搭配一下?  相似文献   

20.
增强学生语文能力,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1.鼓励质疑。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问才有思考,才有发现和创造。学生的质疑是学生创造灵感的闪现,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并加以正确引导.以此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促进主动学习。如在学习《倔强的小红军》一课时,有一学生提问:“小红军为什么那么倔强?难道就没有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既保存自己的性命,又不会牺牲陈赓同志?”“问得好!”大伙就这个问题打开了话匣子:“是啊.他才十一、二岁呢!”“什么他们不能同甘共苦,同骑一匹马,同食一包青稞面?”“路边没有野草挖吗?我记得有篇描写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课文里提过……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顿时活跃起来,议论纷纷。因此,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小到对课题、组词、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前后文探究文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激起学生求知欲。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