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修订本《辞源》陆续出版以来,以其体例之改进,考据之精审,书证之详明,释义之确当,超越历来大型语文辞书,而饮誉学界。标识着我国辞书编辑事业已跨入历史的新纪元。然而,因其卷帙浩繁,出非一手,多历年所;知识涉及浩如烟海的中华古籍经、史、子、集各部;学术日进,后出转精;文字、音韵、训诂、校勘之学日新月异;参校此勘,斟酌损益,耗力之巨,不胜计量。则疏漏龃龉、瑕疵偶现,势所难免。然,白璧微  相似文献   

2.
第一课黄绿错综——黄绿两种颜色交错地排列着。精华——(事物的)最好部分。宛若(宛然、宛如)——仿佛,好象。多用于书面。诸如此类-许多象这样一类(的形容词)。倦怠-情神疲乏,表现懒惰。泛出-透出。婆要-盘旋的样子(课文里指象舞蹈动作那样).  相似文献   

3.
一、“不属”应是“不相关”《核舟记》:“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课本注:“不属,不相类似。”我认为不妥。揣摩文意,“神情”句的原意并不是说相似与否。正如课文第  相似文献   

4.
1.(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写出作者游玩时闲适心情的句子是: 2.(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写出作者游山醉酒乐趣的语句是: 3.《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写作者登高望远,看到西山的地势高峻、气象阔大后产生感受的语句是: 4.《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写西山宴游时形体得到解脱,精神与万物暗合,忘了自我的语句是:_ 5.《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交代发现西山经过的语句是: 6.《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表现西山是永州一带最高的山的语句是: 7.《醉翁亭记》描写山间四季景色的句子是: 8.《醉翁亭记》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句子是: 9.《醉翁亭记》中间接表达作者…  相似文献   

5.
一单元教学总体设想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崇高智慧,认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残酷掠夺劳动人民血汗的罪行;自觉磨炼自己,将来为建设祖国担当重任。 2.初步理解“说”的体裁特点。 3.掌握几种常见的句式和修辞方法。 4.掌握一批实词。 (二)教学重点 1.课文中的实词及之、于、而、焉等虚词。 2.判断、省略、倒装、被动等文言句式。  相似文献   

6.
一.单元整体设想 (一)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运用立论和驳论的知识阅读和写作议论文. 2.能正确理解复句中的关联词语. 3.从文体上,能搞清立论文与驳论文的基本区别. 4.学会阅读议论文的基本方法。 (二)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1.驳斥反动论点和论据的写法。 2.围绕中心论点边驳边立的写法。 3.掌握论证方法。 4.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三)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1.立论与驳论的区别。 2.论证方法的区别与运用。 3.分析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四)单元需落实的全部知识点。 1.理解重点词句的基本含义。 2.认识复句及关联词语的作用。 3.分析议论的思想脉络及论证结构。 4.明确论证方法的基本概念。  相似文献   

7.
1.《三峡》中引用的两句歌词是:“_ 2.《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描写月下美景的句子是: 3.《使至塞上》抓住沙漠中典型景物进行刻画的诗句是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直接扦情的诗句是: 5.在杜甫的《春望》一诗中,最能表达诗人“忧国之情凄凄,思家之心切切”的两句诗是: 6.杜甫((春望》中运用触物生意、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作者感伤国事、怨恨离别的诗句是:. 7.《登飞来峰》中借题发挥,富含哲理的诗句是: 8.人们常用《论诗》中的“ ”来表达人才辈出的意思。 9.《五柳先生传)中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句子是:。他的三大兴趣是:—不要紧,估…  相似文献   

8.
1988年秋季使用的高中语文第五册共有七个单元,其中议论文两个单元,应用文一个单元,诗歌一个单元,小说一个单元,文言文两个单元。每个单元有“单元知识和训练”,其中“基础知识”部分结合本单元文体介绍有关读写知识;“训练”部分根据全套课本阅读、写作、听说训练的纵线安排分别插入各单元。本册“阅读、写作、听说训练”有如下安排:阅读训练有“专题阅读”、“诗歌的朗读”、“分辨口语和书面语的语体特点”三项内容,分别安排在议论文单元、诗歌单元和小说单元里;写作训练有“评论———议论文的综合训练”、“读后感——议论文的综合训练”、“应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属于古文、诗歌阅读欣赏部分,诗歌欣赏暂且不论,现将古文阅读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一、熟读成诵,领悟文意熟读成诵即我们通常说的诵读,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朗读,不但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还能欣赏到古诗文的节奏之美与音韵之美。诵读的要求是:一要读准字音;二要读清句读(dòu),即要正确地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作文指导河南\谢祖国难点指津本单元的写作训练内容是学着写点诗或把某首诗改写为散文。其目的无非是通过由读到写或改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歌这一文学样式外在特点的认识和内里蕴涵的领悟。为他们今后可能接近或爱好诗歌创作作一引导。因此...  相似文献   

11.
一、学习要求 本单元要求从诗歌谣言入手,赏析诗歌的意境美,提高文学欣赏的能力。欣赏诗歌,第一要朗读,即以有声的语言再现诗的意境,较完美地传达诗的思想感情,反复朗诵的过程,就是不断加深理解和鉴赏的过程;第二要用心灵去感受。读诗不是纯理智的活动,是有情感因素渗透其间的,要深刻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波澜,调动自己的情感,使之与诗的感情基调一致。 《诗词二首》要进行比较阅读,这两篇作品,同样以“雪”为题材,意境不同,抒发的感情也不  相似文献   

12.
作文范围驳论。作文要求驳论点或驳论据、论证。参考题目一、报纸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学校的学生浪费严重,用馒头打仗。“有人看了报说:“真太不象话了,应该批一批。”可也有人说:“这不过是小事一件”。请以《这是一件小事吗》为题,写一篇批驳文章。二、在一些青年人中流行一句口头禅:“找乐。”只要有人喊:“找乐去哟!”便有一些人响应。比如:雪后,马路上被一伙小青年划出一道又光又滑的水沟,然后站在一旁对着骑自行车的人无端发笑,有人被笑得莫名其妙,一慌神,车子猛的  相似文献   

13.
尽管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主要是“运用立论和驳论的知识阅读和写作议论文”,但是本单元的五篇课文的基本写法是驳论,作文训练的范围是驳论,作文训练的要求是“学习驳论点或驳论据、驳论证等基本方法”,知识短文《立论和驳论》展开来讲的也是驳论,因此,驳论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然而,在议论文的学习中,驳论是较为艰难的。如何化难为易呢?简便可行的办法是:用“立论”突破”驳论”。由于在本册第二单元已学过立论的知识,同学们已懂得了“论点、论据、论证”的议论三要素及其内在联系,懂得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议论框架,而在这两点上,驳论与立论是完全相同的,因而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其“同”,从“同”生“异”,点破  相似文献   

14.
新编教材简介和初编简介比较,在读写训练方面,单元教学是重点,现摘编如下: 除字、词、句、篇等基本训练在各课教学中反复进行并逐涉加深外,每个单元的教学都有计划地安排了读写训练的重点. 三个重点单元读写训练要求如下: 第三单元,通过三篇记叙文的教学,结合知识短文《描写和说明》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写好记叙文离不开具体描写。初步学习有关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基本知识,作一些描写人物和描写景物的练习。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第六册第五单元作文指导——————福建/林修家难点指津读后感指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有感而发的一种作文题型。它的特点是有“读”有“感”。“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深化。它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往往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从内容、形式到写...  相似文献   

16.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笔者认为本单元的突破口应是分析诗歌中的情景交融。 诗歌重意境。“意”即主体的内在精神,就是这里所指的“情”、“境”即客体的外在对象,就是这里所指的“景”。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就是指能够通过诗中所写之景去领会诗中未写之情。诗歌对景的描写,学生是比较容易感受到的,而景中之情、景后之情,就往往不易捕捉到。因为这毕竟是抽象的东西,还要仔细想一想。所以,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能力的过程,就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诗中所写之景去  相似文献   

17.
本单元为小说单元。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缺一不可。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本单元学习重点: 1.以小说知识为指导,结合课文,理解小说的特点。 2.学生精练的形象的富有讽刺意味的语言。  相似文献   

18.
如何科学准确地解释文言文中某些一词多义的词语在古诗文句子中的具体意义,这是古诗文阅读中常见的问题。本文以“固”、“Hui”、“都人”三词为例,对前人所作注释提出质疑,并试图从作者在诗人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上下文的具体内容出发,对它们作出新的解释,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9.
1.“没”不是“没收”   《荆轲刺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教材注“戮没”:“杀戮和没收。重要的杀,较轻的没收入官为奴婢。”先秦文献中,表示没收罪犯家属为奴婢的词一般用“入”。如《周礼·司厉》:“其奴,男子入端隶,女子入于舂橐。”而“没”作为“没收”义似出现于汉代。例如《史记·平淮书》:“匿不自占,占不悉,戍边一岁,没入缗钱。”又如《南史·东昏侯纪》:“寄附隐藏,复加收没。”《荆轲刺秦王》乃先秦文献,“没”不能训为“没收”,“没”与“戮”系同义复词,满门抄斩的意思。   2.“商于”之地何所…  相似文献   

20.
<正>我们在教授新编高中语文课本过程中,发现古诗文中有的注释可以商榷.现提出几条肤浅意见,就教于教材编者与各位同仁.(1)《廉颇蔺相如列传》:“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课本注:“质,砧.”应解为“质”通“锧”;“锧”,砧也(《高中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2)《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请完璧归赵.”课本注:“请,动词,仅表示歉逊的语气.”我们以为欠当.首先,“歉”是别词,应为“谦”;“请”原是动词,在此是一个谦敬副词,而非动词(教材版本同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