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乔志强 《收藏》2014,(17):30-35
民国时期的中国画坛,上承清代"以地别为派"的余绪,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三大地域性的绘画流派,即以金城为首的京派、以吴昌硕为首的海派和以高剑父为首的岭南派相比较于具有较为浓郁商业活动色彩的海派和以提倡"折中中西"为鲜明艺术主张的岭南派,京派则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大本营。在京派绘画的发展和民初的北京画坛,有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就是:  相似文献   

2.
曾宪辉  程慧宁 《收藏界》2013,(12):96-101
清代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画坛经历了一段“萧条”时期,但一批具有锐变进取、大胆求新的画家给“萧条”的画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以吴昌硕为代表的“后海派”及以“二高一陈”为代表的岭南派等,  相似文献   

3.
潇然 《收藏》2011,(11):29
民国时期,中国给画艺术获得了长足发展,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了京派、海派、岭南派三大地域性的给画流派。而民国美术的发展及画坛总体格局的形成,是与众多画会组织的活动密不可分的。适值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之际,本刊特推出"画会风貌"专辑,以资纪念。为此,我们邀请湛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乔志强博士主持本专辑,并请他亲自撰写《不能忘记的民国美术社团》一文,对民国画会发展  相似文献   

4.
朱浩云 《收藏》2006,(3):149-151
海派名家陆俨少和京派大家李可染并称“南陆北李”,他们都是20世纪划时代的山水画家,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与当今画坛绝大多数画家在世时作品价格高,去世后价格一路走低,有的甚至销声匿迹的情况不同,陆俨少和李可染在世时作品就很有销路,去世后画价走势坚挺,迭创新高,充分显示了他们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市场潜力。  相似文献   

5.
好运 《收藏》2001,(3):76-78
中国绘画史上,流派林立,名家辈出。明代中期,苏州的吴门画派异军突起,成为继院体、浙派之后的又一画坛盟主。创始人为沈周,代表人物为文徵明、唐寅、仇英,有人将四人并称为“明四家”,亦称“吴门四杰”。他们淡泊仕途,优游林下,以诗文、书画自娱自乐。尤其在绘画上,他们师传统、师造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中国画坛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贾关法 《收藏界》2013,(10):80-85
在上世纪初至60年代的北京画坛,陈半丁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他一生经历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以其丰富的生活实践、深厚的艺术功底和执着的进取精神,高举民族传统绘画大旗,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写下了璀璨生动的一页。  相似文献   

7.
沙伟 《收藏》2014,(11):35-40
今年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书画大师吴昌硕(1844-1927年)诞辰170周年。吴昌硕属于大器晚成的艺术家,曾言自己“三十始学诗,五十始学画”。且金石、书法、诗歌、绘画“四绝”,又融为完整的一体。其篆刻、书法和绘画水平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公认为艺坛泰斗和“后海派”艺术的开山代表。  相似文献   

8.
王永林 《收藏》2008,(3):88-91
中国近现代画坛是一个大师与名家辈出的时代,特别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催变了中国绘画传承了千年的相对固定模式,创立出全新的笔墨风格、构图形式和现实主义的审美情趣以及宏大的境界,这也使得“新中国红色绘画”成为中国美术史上最耀眼的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9.
何海锋  朱晓清 《收藏》2010,(11):68-70
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就清代绘画艺术而言,它属于中国美术发展的衰落期,世俗化倾向尤为明显。然而,在这个美术发展的衰落期里,也出现了“四僧”“扬州八怪”等大家,更重要的是兴起了一种新的艺术样式——“指画”,并在清中期画坛上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艺术流派——“指头面派”。  相似文献   

10.
朱浩云 《收藏》2006,(11):68-72
海上画派简称“海派”,是近代中国画坛上崛起的一个风格流派。这批力图摆脱旧格,冲破传统藩篱的海上画人,借鉴吸收外来的艺术,标新立异,开拓了海派新画风。  相似文献   

11.
祝扬 《收藏》2007,(11):84-85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到明代,无论技法还是理论,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并对清代书画产生了深刻影响。而晚明画坛“松亭派”书画家——董其昌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相似文献   

12.
潘深亮 《收藏》2001,(7):17-20
任颐(1840~1895年),初名润,字伯年,号次远,青年时代因崇拜费晓楼才华,改号为小楼,别号山阴道人、山阴道上行者等,浙江山阴(今绍兴)人。长期寓居上海,以卖画为生。他十几岁时毅然投奔太平军,直到天京(南京)沦陷,才回到家乡,寄居宁波四年。这段火热的斗争生活,对他后来的艺术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擅画花鸟、人物、肖像和山水,尤以花鸟、肖像著名。他勤奋好学,不断从传统绘画和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吸收营养,融会贯通,最后形成自己的风格。他的画以清新、活泼、笔墨生动、构图新颖、赋色明快称雄画坛,是“海派”  相似文献   

13.
李长安 《收藏》2009,(10):83-85
2008年度,《收藏》曾经推出“文革”绘画专辑,受到广大书画收藏爱好者的一致好评。为什么人们会对“文革”时期的绘画如此关注?我想,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文革”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画坛上出现了极不正常的现象,除了少数流行一时的极左作品外,我国建国以来的不少红色绘画也受到批判。  相似文献   

14.
王刚  徐小阳 《收藏》2013,(9):58-63
近代以来的中国画坛,最具影响力的画家当属徐悲鸿先生无疑。徐悲鸿先生对于中国绘画艺术的贡献,在于他创立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写实主义绘画艺术体系,  相似文献   

15.
孙敏 《收藏》2014,(6):22-29
现在很多收藏爱好者一味地“非古不纳”,这并不足取。 从古代流传至今的紫砂、木雕、玉雕等艺术门类,都是发展至当代才达到巅峰的。 中国玉雕四大主流派别——京派、扬派、南派、海派均有特色,各领风骚,其中从上海开埠才开始形成的“海派”虽然历史最短,但其凭借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借助改革开放后玉器等艺术品急剧升温之势,乘靠近苏工产地益于学习借鉴之便,海派玉雕迅速成为新的收藏、投资热点。  相似文献   

16.
刘昕 《收藏界》2014,(10):67-71
明确意义上的“文人瓷”,始于清成丰年间以程门为代表的文人用浅绛彩拟元人之法绘画于瓷上的瓷器。程门之子程言于1895年在“浅绛山水人物将军罐”上的绘画,诠释了文人瓷的“六如之法”(图1)。至民国时,以“珠山八友”为首的绘瓷艺人们或以新彩作画,或继续拟“六如之法”,迅速地确立了民国新“文人瓷”的地位,极大地推动了民国文人瓷的快速推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收藏》2006,(4):30-32
艺术简历 郭石夫.1945年出生于北京.祖籍天津。以大写意花鸟画享誉画坛。并兼擅山水,书法.篆刻,诗词及西洋绘画等。于戏曲造诣尤深。郭石夫先生的花鸟画。博综集萃.渊源广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策勤 《收藏》2011,(11):37-41
广东国画研究会是民国时期广东画坛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活动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绘画团体。其高扬"正名分、绍学统、辨是非、别邪正"的旗帜,致力于维护中国绘画学统,树立国画的宗风。画会开展了一系列的艺术活动,对中国现代绘画艺术尤其是岭南地区绘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则鸣 《收藏》2016,(10):26-33
中国画坛有人认为:“海上画派,任钿年之后能达到‘无美不收’的艺术表现力,鲜有其人,如果说仅瑜翁一人也不过分。”毋庸讳言,此语是评者对画家的溢美之词。然海派画家孔小瑜的确是一位传统功力极深的绘画多面手,不仅擅长花鸟、走兽,也精于山水人物,出古入今,把明清以来的博古画演绎到生动自然、前无古人的境地。因此,誉称他为“任伯年后海上画派的又一位重要的代表性画家”并不为过。  相似文献   

20.
沙伟 《收藏界》2014,(4):94-99
吴昌硕是中国近现代交替时期出现的一位杰出的绘画大师。他一生与梅结缘,其画坛生涯即是从学画梅开始。老家浙江安吉彰吴村村外十里处,有一条两岸遍植梅花的小溪名“梅溪”,打小吴昌硕就常以钓鱼为借口,到此赏梅,为日后画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