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玲 《中华文化论坛》2023,(2):129-140+190
清末民初,学堂乐歌随着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而传播,与中国社会封建体制向近代民主主义体制的转折相连,它作为一种新型音乐文化产物出现,在新文化发展背景下的学堂中广泛传播。学堂乐歌作为近代音乐文化转型的代表,其诞生与发展是被儒家思想传承和影响的,学堂乐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发展,在乐歌的歌曲内容、表达形式和社会功能等方面,实现了传统音乐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国际交流历史上,有学者借用郭沫若"洪流与溪涧"的比喻,形容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大国的文化交流在过去300年间的不平衡状况:在18、19世纪,中国文化像"洪流"一样涌向俄罗斯,而流入中国的俄罗斯文化却十分有限;到了20世纪,俄罗斯文化像"洪流"一样涌向中国,而流向俄罗斯的中国文化却像小溪。进入21世纪,在中俄互办"国家年"的框架下,在俄罗斯大规模、高水准举办的"中国文化节",表明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均从溪  相似文献   

3.
1990年代末,中西方音乐元素的融合开始重新流行,且势头相比以往愈演愈烈,这不仅存在于流行音乐界,器乐界也是如此。流行音乐界的王力宏和周杰伦开始崭露头角,器乐界的女子十二乐坊也逐渐为人所知。但中国观众对王力宏和周杰伦两位明星的接受度颇高,却并不十分喜欢女子十二乐坊。王力宏和周杰伦能够对他们创作中所含中国风歌曲的数量做到灵活安排、控制自如。在王力宏的专辑中,有一半的歌曲融入了中国元素,其最具中国风的两首歌曲《在梅边》和《花田错》更是融入了大量中国元素。与女子十二乐坊使中国传统音乐听起来更像西方音乐的做法不同,王力宏和周杰伦试图让西方流行音乐听起来更像中国风音乐。中国观众认可这两位歌手所作的尝试,因为这不仅使他们的音乐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听音喜好,而且还满足了他们的自豪感。而中国传统器乐的西方化对中国观众而言,并不具有任何吸引力。换句话说,在传统中国音乐中加入西方元素不仅降低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纯粹性,同时也减少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相似文献   

4.
正一荆南指荆州南部,包括现在湖北省洪湖市、监利县南部和石首市、江陵县东部。在荆南地区,有一种传统文化的样式——"花歌",歌咏"爱情"的歌曲,是流行于荆南的民间小调。民间小调一般具有口头性和流动性的特点,往往是通过口耳相授的方式传播的,不大可能保留纸质文本。一首歌如何产生,如何流传,流传的范围,流传的时间等往往难以考定。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这些"花歌"大范围流传的下限应该在20世纪60  相似文献   

5.
近代文化片论□陈国庆近代文化,指自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的80多年间中国社会的文化潮流。这是一个十分复杂而且难度很大的课题,并非一篇短文可以说清楚的,故本文名“近代文化片论”。学术界几乎普遍认为:中国文化在古代最为辉煌,到近代则暗淡无光。外国殖民主义的...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戏曲、戏剧、曲艺、民间音乐还是新创歌曲,都是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却能在各种的曲调中尽情释放。由于受地方曲种方言的影响,各地音乐都有自己的特色,各种戏剧和戏曲音乐均有自己的基本观众群体,要在全国推广某一曲种肯定比较困难。但是如果谱写成戏歌,在歌曲里引进各种戏曲音乐元素,可以让人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感受民族戏曲音乐的艺术魅力。在歌曲创作中吸收戏曲元素而形成的戏歌,是戏曲艺术流行化、高雅艺术大众化的有益探索,对于保护我国传统文化品种,创新地方特色艺术,使歌曲更加具有民族艺术特性,才能使中国音乐真正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7.
张之洞是中国近代社会急剧变化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一生中成就最大、所用精力和时间最多的两项事业就是办企业和办教育,且几乎是同时开始、齐头并进。张之洞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不仅表现为办学堂多、类型广、范围大,更重要的是他在废除...  相似文献   

8.
现代公司制度起源于西方,是现代社会普遍流行的企业组织形式。近代中国在"仿行西法创设公司"的过程中,根据中国国情对其加以变革,从而使得近代中国的公司产生了家族企业、员工队伍同乡化与行帮化和"官利"制度等有悖于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但却符合国情的制度性变异。探析近代中国公司制度"淮桔成枳"的变异及本土特色,有助于深化近代中国企业史乃至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于促进当今中国企业的公司制度建设,亦具有历史启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传统社会,针对女子教育的读物最常见的是“女四书”,即《女诫》、《内训》、《女论语》、《女范捷录》,宣扬“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之久。到了近代,女子教育问题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宋恕、康有为、梁启超、经元善、康同薇等维新派人士曾为之奔走呐喊。20世纪初,中国人自办的女学堂数量从1903年的6所增加到1908年的512所,女学生人数也从1903年40名左右增加到1908年20557名。根据清政府颁布的《女子小学堂章程》、《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女子高等小学堂要求开设“中国历史”,“其要旨在使知中国历代重要事实,兼养…  相似文献   

10.
大约从春秋中晚期开始,成都平原等级较高的墓葬出现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楚文化因素大量流行,二是具有早期风格的许多随葬品大量出现,反映出此时古蜀社会上层革新与复古两大潮流。这种现象可能与文献记载的古蜀开明氏推行的一系列建立"礼制"的社会变革有关。这次变革是对蜀地传统丧葬观念的一次洗礼,使得三星堆、十二桥文化以来早期古蜀文明的本土文化传统发生断裂,在战国早期,形成了以船棺葬、巴蜀符号等为特色的晚期古蜀文明的峰点。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种新的运动形式在中国各大城市的年轻人中开始流行。他们以街头、公园等公共空间为运动场地,三五成群地或切磋舞艺——类似于黑人舞蹈风格;或练习滑板,时不时惊险地一跳,这就是时下风靡中国年轻人的Hip-Hop运动。Hip-Hop文化源于上世纪70年代美国黑人的一种街头说唱文化,中文译为“嘻哈”。“Hip-Hop”来源于洛夫巴格·斯塔斯凯的“To the hip,hop, hippedy hop”的歌词,就字面地使用了黑人的另一种音乐文化——舞蹈,借助动感十足的身体语言,以弥补情感表达的不足。于是,街舞产生了。街舞的种类很多,Disco、霹雳舞、…  相似文献   

12.
道家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家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俞力涛产生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文化,在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的时候,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将会发生什么作用?还有没有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是大家都十分关心的问题。近十几年来,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人们正在把对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13.
尹洁 《华夏文化》2000,(3):10-12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社会的发展路径主要有两条:其一,传统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其自身通过改造和转换也获得新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长得以保存、认同和传承。其二,传统文化自身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对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是中国历史的基本内容,文化发展又是一个历史过程,因此研究中国文化与研究中国历史是密不可分的。20世纪以来,我国的历史学经历了两个很大的变化,即从传统文学到近代史学,从近代史学到马克思主义史学。50年代以后,马克思主义文学在我国广泛传播,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历程,70年代以后又有了新的科学的发展。历史学的这个发展变化,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研究的发展变化。回顾近半个世纪的亲身经历,面对21世纪的即将到来,我认为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点是尤其值得注意的。第一.着力开掘拓展。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源远…  相似文献   

15.
在近代历史上,资本主义列强为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曾大量派遣军队驻屯中国的领土(领海)。虽然按一般国际惯例和国际公法准则,外国军队经所在国允许可以进驻他国并享有“治外法权”,但近代来华的外国驻军,无论其有无条约“依据”,都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根本不应享有国际公法上的治外法权。这些外国军队进驻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加深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在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之后,中国被迫纳入了全球化体系,而伴随着这一痛苦的社会现实,代之而来的是殖民化与现代化的双重嬗变.列文森的《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就从"冲击—回应"的角度,解释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使"天下"成为"国家"的过程."天下"的观念实际上是与儒家的"道",亦即中国自身的主要传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出于某种原因,当近代中国人被迫求助于外国的"道"时,将国家置于文化亦即"天下"之上,也就成了他们的策略之一(《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4页).即中国自身"天下共主"的文化心理认同被剧烈冲击,取而代之的是对西方世界的重新体认,然而这一过程却不是东西方之间的平等对话,而是伴随着西方殖民的强制渗透.中国知识分子再也不能用历史上"华夷"的观念看待这一次历史巨变了,中华文化的优越感在西方科技理性面前荡然无存,传统儒学构建的"道统"体系产生了巨大的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17.
《寻根》2016,(5)
正20世纪80年代,时值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门户初开的国人在封闭了几十年后,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鲜。尤其是在我们的头脑中早就印上"没落的资本主义"的欧美诸国,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科技发达、文化进步、教育先进、社会祥和、人民富裕,西方的一切都成了我们仰慕的对象,有人甚至感慨"外国的月亮比我们的圆"——中国人患上了"崇洋媚外"的毛病。  相似文献   

18.
贺仲明 《东方文化》2002,(5):61-64,85
解构和学术,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两大基本文化思潮、解构,源头其实应该是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文化观念的进入,客观上形成了对长期蒙昧和封闭状态下的中国社会文化的巨大冲击,解构了往昔的政治乌托邦神话一但是,真正的解构高潮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  相似文献   

19.
《世界文化》2011,(11):58-61
自画自说杨惠东传统实在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是一个近乎老生常谈的话题。在整个20世纪,传统在中国画中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大多数学者皆认为,近代中国所面对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肇端于19世纪中叶的中西接触,政治、经济、军事如此,思想文化方面亦复如是。鸦片战  相似文献   

20.
通常认为"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之"李约瑟难题"是在1964年提出的。实际上,在1944年浙江大学研讨会上,李约瑟就与我国一批学者较深入地探讨了这个问题。清末民初,严复、梁启超、冯友兰、任鸿隽、王阧等都不同深度地论及和研究了这个问题。1944年,李约瑟的观点已经形成。李约瑟坚持社会因素决定了中国未能产生近代科学,与他1930年参加第一次科技史国际会议、受苏联学者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