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自19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教师教育研究与实践出现了一种话语上的转向,反思、实践、对话、经验、建构、校本、合作……已成为教师教育中的流行用语,这种话语上的转向代表着教师教育的传统范式正在被建构主义教师教育范式所取代。建构主义教师教育范式以导正教师信念、建构教师认同为目标;以实践社群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载体,强调教师教育管理中的赋权;以经验性课程为主,在教学上注重反思,倡导案例课程和案例教学。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教育科学课程研究领域开始超越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具有理性主义性格的“课程开发式”,走向“课程理解范式”——把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本”来理解的研究范式,教师开始运用多学科的话语来解读教学的无尽意义,课程整合就此拉开了大幕。  相似文献   

3.
大众传媒时代,媒介话语由意涵丰富的符号群组所建构,地域形象、价值、精神多维度贯穿于媒介话语搭建的意义空间中,具有发挥情感认同、共塑交互模式的作用。本研究以媒介文本对“甘肃故事”的话语叙事为分析基点,将其视为媒介构筑民族记忆的实践过程,从整体视角出发,分析总结了“甘肃故事”话语建构的情感型框架、实践型框架和区域型框架“三维大类”以及嵌入其中的“红色精神”的传承者、社会建设的“奠基者”、脱贫攻坚的“奋进者”等“七维小类”框架。跳脱出故事叙事理论,检视故事传播中面临的错位、缺位的挑战,尝试为甘肃故事的跨文化传播搭建理论支撑和实践通道。  相似文献   

4.
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观经历了理智取向、实践取向和精神取向的三次转变,由此带来了幼儿园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从关注知能到关注实践再到关注精神的变革。随着幼儿园教师教育的深化发展,研究术语从“教师培训”改为“教师专业发展”,进而被“教师学习”所替代。这一转变凸显了幼儿园教师是自主的终身学习者,体现了幼儿园教师培训观从外铄论转向内发论,自主取向的幼儿园教师发展观得到了普遍认同。同时,这一转变还催生了个人和集体的教师文化之间的相互调适,营造合作共生、带有学习共同体特征的幼儿园教师文化生态成为共识。在方法论层面,哲学思辨范式、科学实证范式、人文诠释范式、社会批判范式等研究范式呈现出齐头并进、互取所长的横向格局,但在当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同时也存在着过度推崇“基于证据”的实证研究的倾向。研究范式的多元化是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发展的内在要求,基于“复杂性思想”,从多元整合的视角开展研究应是未来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发展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5.
幼儿园主题课程指向幼儿个体的整全成长和社会性发展。基于儿童视角开展幼儿园主题课程实践要在强化幼儿主体性的基础上重视教师的支持作用,依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需要来预设和生成课程主题,通过游戏、一日生活等方式来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实践。幼儿园要为主题课程的建构与实施提供有效支持,促使主题课程真正服务于幼儿的全面和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宗麟的社会领域课程建构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和梳理了张宗麟在《幼稚园的社会》一书中阐述的关于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建构的基本思想,包括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作为独立的课程领域存在的必要性,建立社会化的幼儿园课程的必要性,如何界定“社会”的概念,社会领域课程的价值取向、内容的组织编排、具体内容、组织实施的形式和原则以及教师的指导等问题,并分析了张宗麟的课程建构思想对我国当代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建构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7.
通过借用并调整“追寻”原型的传统模式,《V.》围绕对V的追寻和“全病帮”两条叙事流建构起四个频繁交错的文本信息群,它们在故事内容上相互独立,在意义指涉上又相互暗合,并由此在文本内外构筑了历史和此在的话语互动.在这一话语互动中,品钦清晰地展现了存在方式的存在主义转向.  相似文献   

8.
教师在课程实践中一边“行事”一边“省思”,其撰写的课程故事必然呈现出反思性特征,即教师重述课程实践和故事时对课程进行的细节性、总体性反思而体现出的教育感悟、自我发现、观念或经验的更迭。本文基于对若干课程故事文本的分析,围绕课程故事反思性的内涵和要求,分析了常见的问题和建议,以期帮助教师优化对课程故事的认识,提升撰写课程故事的技巧。  相似文献   

9.
话语实践与身份建构具有交互关系,身份的建构也是创设语境的过程,教师语用身份主要通过教师话语体现出来。少先队辅导员作为教师类别中的一员,在语用学的视角下开展身份研究,对于其讲好“儿童化”政治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本文基于语用身份论,选取“全国少先队辅导员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少先队活动课作为研究语料,探讨少先队辅导员的语用身份及其建构策略,从中寻求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在学术本位让渡于学生主体发展的当代大学实践中,“发展自由”进入话语中心。在理论意义上,大学“发展自由”意味着尊重个体价值、通过环境学习、机会成就自我建构、进化性道德与制度规范;在实践意义上,则表现为精神自主、行动自律、学问自理。而学生作为自我探险者、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和学习场域作为课程等则构成大学“发展自由”的旨趣。  相似文献   

11.
话语体系建构可作为理解学术研究理论自觉的观察视角。社区治理创新话语体系实际上就是对核心关键词所代表的碎片化话语的整合和型构。解读社区治理创新研究的话语建构,需着眼于核心关键词背后的实践与理论内涵。以CSSCI论文为文本,运用SATI和UCINET软件分析工具的共词分析发现,社区治理创新研究领域已形成两种话语体系,即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实践话语和以逻辑解析为导向的理论话语。前者基于对社区治理创新政策设计和实践探索的经验描述,表现为以“党建引领”为代表的政党话语、以“共建共治共享”为代表的共同体话语、以“社区协商”为代表的民主话语、以“智慧社区”为代表的技术话语等话语类型;后者基于对社区治理创新经验现象的抽象性反思和深层次探讨,表现为“党建统合”“去行政化”“再组织化”等话语形式。理论话语建构体现了研究者不断实现理论自觉的努力。持续推进中国社区治理创新研究,必须继续着眼于中国社区治理创新的鲜活实践,保持对既有理论范式的质疑和反思,在此基础上形成本土性的问题意识和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语篇作为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其社会功能包括参与、再现和建构三种功能。本文以福喜食品安全事件为例,以福喜公司的官方声明为分析文本,通过对文本中话语策略进行分析,阐释文本的分类系统,情态系统,和语体链。进而分析福喜公司如何通过语言选择来再现社会事实和建构社会身份。本文的结论是,话语生产者在生产语篇的过程中使用一定的话语策略,再现了食品安全事件这一事实,为福喜公司建构正面形象。  相似文献   

13.
在新西兰,早期教育阶段的公民教育被视为“民主的根基”。基于福柯的权力视角,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新西兰惠灵顿市的10位幼儿园教师进行了访谈,并对受访者所在幼儿园活动进行了观察,用以探究儿童的公民话语和实践。研究显示:儿童作为公民,具有与成人平等的公民身份,其观点、想法及文化背景受到教师和他人的尊重;在日常活动中,儿童被视为“权力”的拥有者,自由且积极地参与到日常活动中。这体现了新西兰幼儿园中逐渐趋于平衡的权力关系,彰显了毛利话语、权利话语对于新自由主义话语的强力冲击。  相似文献   

14.
《周易》建构了一个复杂的表意系统,其本身又是实用性极强的卜筮文本,功用在于占断事物发展的吉凶祸福。无论就文本自身还是占卜应用而言,《周易》对事物规律的描绘都具有明显的故事性和叙述性特点。从符号叙述的角度进行考察,就会发现含蓄简洁的《周易》在文本内部与外部实践层面皆蕴含丰富的情节变化。在语言的形式逻辑上,《周易》采用独特的叙述话语范式,并且叙述内外文本之中均可以透过范式表达出叙述话语中“以言成事”的意动色彩。  相似文献   

15.
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中提出: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他在早年进行的课程实验经历了三个阶段:儿童自发活动、教师预定活动和有必要预备的儿童自发活动。这一实验恰是经由了幼儿生成活动——教师预设活动——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相结合的一个实验过程。他主张“要有目标,又要合于生活”,幼儿园的课程“可以预先设定,也可以临时变更”。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将结合单元教育课程的实践,谈一谈在陈鹤琴“活教育”思想指导下,开展幼儿园生成活动的几点体会与实践反思。  相似文献   

16.
儿童听、讲故事中的“重复偏好”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儿童在听或讲故事时,对文本的重复选择倾向。我们经常会发现,当儿童有权利自由选择将要听或讲的故事时,他们往往会选择以前听过或讲过的故事。正如刘晓东所描述的那样,“幼小儿童往往多次重复地听讲或讲述同一个童话,但这个童话对于他来说,每次都是新鲜的,每次都使他激动不已。”对故事情节的熟悉并没有减弱文本本身对孩子的吸引力,甚至于由于这种熟悉,使有些儿童在听故事的时候有了特殊的要求,即别人必须有同样的话语向他叙述同一  相似文献   

17.
快乐的幼儿园是儿童自己的幼儿园,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得到了发展,为快乐人生打下了基础。研究者采用了多种方法对构建儿童自己的幼儿园进行了研究。通过探讨,研究者认为儿童自己的幼儿园具有“自由”“快乐”“成长”的特征。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研究者对。幼儿园的课程架构、课程实施、课程文化、教师成长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构建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幼儿园。  相似文献   

18.
王丽 《学前教育》2005,(7):58-59
儿童听、讲故事中的“重复偏好”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儿童在听或讲故事时,对文本的重复选择倾向。我们经常会发现,当儿童有权利自由选择将要听或讲的故事时,他们往往会选择以前听过或讲过的故事。正如刘晓东所描述的那样,“幼小儿童往往多次重复地听讲或讲述同一个童话,但这个童话对于他来说,每次都是新鲜的,每次都使他激动不已。”对故事情节的熟悉并没有减弱文本本身对孩子的吸引力,甚至于由于这种熟悉,使有些儿童在听故事的时候有了特殊的要求,即别人必须有同样的话语向他叙述同一个故事。倘若变换词句,他就会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1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其话语的说事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实效性。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文本”式话语范式的弊端,课堂潜伏着严重的话语霸权。教学话语只有借助一种恰当的话语范式才能实现理论的“文本”与“生活世界”的真正契合。为有效发挥课堂教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必须走出课堂教学的话语困境,加强教学对话,激活主体意识,回归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田野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具有衣食主义重于崇德明理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实践重于理论“空谈”的学习偏好。高职教育要利用故事叙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故事叙事在让教育对象由闻知到亲知、让教育内容情理交融、让教育主体协同育人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将故事叙事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着力点在于构建“一核两翼三主体”叙事模式、建构“顶天立地”的叙事文本、践行“真善美”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