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向桐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4,(4)
霍尔试图通过一种类似于亚当·斯密"无形之手"的解释,来重新阐明自然科学在社会中的运行机制以及科学取得成功的原因。在霍尔看来,传统科学哲学对科学合理性的解释是不成功的,因为其最主要的解释方法——"直接说明"忽略了科学作为社会建制的时间性和社会性特征。更重要的是,它没有注意到科学家的个人活动与作为一个整体的科学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它们二者是"相互独立的",因此符合"独立性要求"。这一相互独立的特征决定了自然主义科学哲学对科学的解释必须是一种"无形之手"的模式,换言之,"无形之手"模式是自然主义超越传统科学哲学说明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2.
3.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形成规律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价值观是内在成长因素和外面环境因素双重作用的产物。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是需求激发,认知加工和非理性因素调节的整合过程,进行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要尊重规律,建立科学机制。 相似文献
4.
刘祎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0(3):33-35
意识形态安全是政治安全的灵魂。作为更深层次的安全范畴,意识形态安全对于维系国家政治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正面临来自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威胁与挑战。如何应对挑战,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叶方兴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5)
民心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本土性的政治合法性资源.它是社会民众的一种政治心理现象,反映出人们对政治统治的认同,在概念表达上体现出了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得民心者,得天下最能体现出民心与政治合法性的关系.以民心获取天下是传统中国政治合法性论证的基本进路.民心的基本功能就在于得天下,论证政权统治的有效性和正当性.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错综复杂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严峻挑战。非主流意识形态进入我国是无法避免的,又是必须加以引领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自身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正具有引领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特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具有深刻的时代意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非主流意识形态需要建构与之相适应的引领机制。 相似文献
7.
从文化层面考察,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迷茫与失落都受到特定文化背景的影响。社会转型时期,非主流文化呈现出:从无足轻重到息息相关;从线性封闭到全方位开放;从实物世界到虚拟空间;从平面单元到先锋多元的新变化。与之相对应,大学生价值观则呈现出多元性、主体性和不稳定性的新特点。“新变化”与“新特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表明,这种影响是有规律的:形式上,直接、内在、自发;机理上,多维、随机、大众、不可控;特征上,社会性、伴生性、现实性;性质上则取决于非主流文化内容的属性和大学生对非主流文化的选择。因此,在应对这种影响的策略上,必须以科学的态度理性看待;以良好的机制消除负面效应;以大学精神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灵魂支持。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具有的“自反性”使其跳出了以往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怪圈”。通过消灭无产阶级本身、消灭私有制、摒弃“市民社会”而消灭哲学,解构了自身的同时使“哲学成为现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的变革实质要求应置身于现实物质生产水平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现实际遇而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郭美琴 《新课程导学(上)》2022,(2):25-26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逐渐趋向多元化,价值观的多元化会对小学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一定的影响.本篇文章主要深入剖析价值观多元化对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提出一些教育建议,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以其独特信息传播特点改变着当今社会的媒介传播环境,促成了一些新的价值评价尺度和价值观念的诞生,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原有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观念模式,并对大学生政治观的构建产生了重要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木柳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4):89-90
主体本身的存在、特性和本性的状态直接影响人对事物的认知和价值判断,进而制约个体政治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是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需从政治心理、政治生理、政治认知及政治经历等方面探析大学生影响政治价值观的个体主观因素。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以其独特信息传播特点改变着当今社会的媒介传播环境,促成了一些新的价值评价尺度和价值观念的诞生,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原有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观念模式,并对大学生政治观的构建产生了重要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意识形态的概念由来、内涵以及背后的故事进行展开论证,并对意识形态的阶级社会产物说、直接反映说和二分说的阐述,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说的意义内涵,从而找寻一下文坛瞬息万变的背后隐藏着的故事或说规律。 相似文献
14.
曹毅哲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51-154
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在他的著作《意识形态的终结》一书中指出美国社会主义运动失败的根源在于它无力解决伦理和政治之间的矛盾。这一论述给我们以警醒和启示,因为在当代中国社会也存在着伦理和政治的矛盾,虽然表现与美国不同,但是这一矛盾也使得中国社会存在一些问题,国家主导意识形态与潜规则意识形态并存就是这一矛盾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表现。要解决这一问题,增强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效能,达到伦理与政治的平衡状态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进行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完善和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5.
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大课题。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影响不足的原因,探讨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途径,对增强高校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左乐平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0(6):95-98
民主与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核心政治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政治生活的价值引导。推进社会的民主与公平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的重大使命。我们必须在政治文化、政治制度和政治主体及其行为等方面加以引导和建设。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文化的交流也空前繁盛,而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中,冲突与对抗也随之产生。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多元价值观的冲突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既对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契机。教育者应以更加开放、宽容、科学的态度去面对冲突,引导大学生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王永华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33(4):12-18
意识形态宣传在中共的宣传工作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是中共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苏区时期,中共矢志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宣传,积累了丰富的意识形态宣传经验。探索和把握中共在中央苏区进行意识形态宣传的规律,对于提高中共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开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局面,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与感召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阿尔蒙德起的政治文化研究发展至今,政治文化研究已成为联系西方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学术对话通道,同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而作为政治文化的主要构成要素——政治评价即政治价值观,在不同环境和时代背景下,其代表着不同的内涵,同时也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公民政治价值观的形成并最终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要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20.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7,(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的基本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具有重要影响,能够指引学生的发展方向,同时还对思想政治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创新,能够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