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管理是一门科学,它的科学性就在于让人高效地工作;管理是一门艺术,它的艺术性就在于让人愉快地工作。学校是“人一人一人”的系统,它的管理主体、客体是人,目的是培养人,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都要求实行人本管理。所谓“人文化”,就是倡导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充分尊重教师、理解教师、信任教师、关心教师、发展教师,努力为教师提供施展才华和开发潜能的机会,尽一切办法解决教师在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困难,使学校真正成为教师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乐园。现在不少学校提出“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口号,这当然是对的。校长在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同时,应该对教师予以高度关注。有句话叫作“校长的生命在教师之中,教师的生命在学生之中”,所以,校长应以教师为本,教师应以学生为本。与西方文化相比,东方文化历来片面强调个人为社会服务,片面强调为人类作贡献,似乎追求个人的幸福是耻辱的。  相似文献   

2.
叶助胜 《江苏教育》2006,(3A):29-29
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爱”,但有些教师就是因为对学生充满着“深沉的爱”,对自己从事的教育工作充满着“高度的责任感”,而作出了对学生构成伤害的言和行。这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个别教师的教育能力问题,也不能简单地定性为个别教师的道德品质问题,这是传统观念影响的结果。传统的观念尤其是传统的职业道德观念使部分教师对“爱”的含义理解有所偏颇,对“爱”的行为的实施有所偏激。为了能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为了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的、  相似文献   

3.
灯下漫笔     
△教师对学生的爱,要出自内心,把握分寸,切不可宠爱、溺爱。因为爱过了头,则是对学生的“侮辱”。△不要过早的、武断的给学生的未来下结论。因为在将来社会的舞台上,能够导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话剧来的风云人物,常常是那些当初在老师眼里“没出息”的学生。△老师有“糊涂”和“清醒”之分。前者墨守陈规,只注重知识的灌输,是典型的“教书匠”。后者敢于人先,善于启发诱导,让学生去发现真理,堪称“引路人”。△教师的榜样是极具号召力、影响力的———它让学生看到了人格的魅力。△教师的气度,往往表现在能否接受学生的批评上。…  相似文献   

4.
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低为人们所公认.或者以“发胖式”的分析代替学生对课文的真切感受,或者以考试为目的机械训练的“题海”湮没学生.或者让学生“美读”而学生只读了一两遍就不书声琅琅了,或者教师用尽招数让学生“感悟”而学生终感玄妙……有人因为语文课水分大称它是“豆腐课”,又因为它能伸缩,说它是“弹簧课”。我认为形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阅读教学缺乏有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素质”与“减负”的关系如何?应当说是非常密切和直接的。因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素质的培养。在这里,“素质”与“减负”是互为对应、密不可分的。在学校里,教师是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的第一人,掌握着学生课业负担轻与重的大权。因此,转变陈旧观念,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成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当务之急。 高素质的教师,不会用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做法,去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因为在“高压”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仅自我的独立意识受到限制,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甚至连基本的…  相似文献   

6.
如东县最近提出了“真学”课堂,真学课堂的说法对于高中语文有点牵强,因为语文即生活。纵观近年的课堂模式的改变,无论是高效课堂,还是真学课堂。无论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还是从学生的表现来说,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何为“真学”?教师怎样真的教,学生怎样真的学,如果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去教,学生为了考试去学,这种真学课堂到最后还是假的真学,因为它并没有改变我们的教学目的,学生还是被限制在应试教育的框框里,培养出的学生还只是考试的能手。缺乏生活的语文课堂,其实都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学好语文。  相似文献   

7.
刘纯纲 《湖北教育》2009,(10):29-29
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知识储备、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常常要对学生进行“小灶”教育。为学生“开小灶”是因材施教最有效的策略,它通过对学生个体的完善,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如何才能开好“小灶”呢?笔者认为,“开小灶”先应学三招厨艺。  相似文献   

8.
学生在课堂中对数学课本的使用率是很低的。然而,教科书不仅是给教师看的,它还是学生的“课本”,岂能因为教师的看法而忽视学生对课本的阅读理解呢?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立足自学、立足巩固、立足提高,指导学生用好课本。  相似文献   

9.
李萍 《教育现代化》2006,(11):70-71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求知、释疑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索为主线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协调好课堂教学中的双边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保证。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研究,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这就要求我们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在课堂教学前要用“心”去备课;  相似文献   

10.
导读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来设计教学的。因为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地位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绑绳解开了,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常常出现“众说纷纭”的场面;因为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既不能包揽专行,又不能听之任之,所以时时存在一个对课堂现象如何反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陆群 《文教资料》2005,(2):69-70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说:“自主性之所以重要,首先不是因为它在生活中有用,而是因为它符合创造的自我发展,离开自主性,就不能获得发展。”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孩子的发展”,为了使学生持续良好的发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精心打造我们的语文课堂,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精心打造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一、创设民主氛围,树立自主…  相似文献   

12.
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和终极目标应该是学生。因为教师的教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它的作用无可替代。当你从教室门前走过时,你最希望听到怎样的声音呢?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单向的由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的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模式仍明显存在。这种模式认为教师讲授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它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成被动的“他组织”而不是主动的“自组织”;它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信息量的积累过程,而不是质的“建构”过程,明显违反了“教是为了发展”、“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些教学的规律、针对“单向一注入式”教学的种种问题,,有必要构建“交流一互动”的教学模式。 一、“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交流—互动”教学模式是通过师生交流教学互助,教师、学生、课程、环境…  相似文献   

14.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持者、支持者、组织者、参与者。为了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和最高宗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应该身体力行,做学生行为的表率,言传身教,因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引学生的目光,会有一定的示范与榜样作用。有道是: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非令不行。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的肢体语言。根据研究的数据显示,在教学信息的传达中,有百分之五十五是通过教师的姿态、表情和动作来完成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肢体语言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被界定为服务业。这一行业要求学校和教师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而家长和学生则有权选择学校和教师。置身于这种“服务”和“选择”的双向互动背景下,教师要做到“优质服务”,一方面要坦诚合作,因为它有利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提升综合素养;另一方面也会有良性竞争,因为它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氛围,以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提速。  相似文献   

16.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它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是一种专门行业的工作用语。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充分说明了语言就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武器。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和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反馈,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对学生个性的熏陶、感化,组织教学,还是引导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和创造性活动,都必须借助教学语言。即使现代化技术大量应用于教学领域,也不能削弱教学语言的作用,相反,对它的要求是更严格、更严密。那么,政治教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呢?  相似文献   

17.
作文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语文教学难点。长期以来,小学作文课堂教学结构,形成了“教师命题指导———学生独立写作———教师自己改评”的传统训练模式,这种训练模式造成的后果是:①学生不会下笔,无话可说。因为学生的作文从来都是教师命题。②学生不会积累。因为学生作文的材料大多都是教师提示或准备的。③学生不会创新,文章千篇一律,缺少个性。因为教师有意或无意间设置的框框严重束缚了学生。④学生写作不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是为了“任务”和“分数”,所以生搬硬套或随意编造。因为教师忽视了多渠道地引导学…  相似文献   

18.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所以教师的素质一定程度上就是未来民族的素质。在教师的诸多素质中,热爱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最重要的教育伦理观,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相似文献   

19.
于晓桓 《辅导员》2014,(4):29-30
“温度”是现在教育中的一个热词,它让人联想到教育中教师的热情、奉献、关爱、耐心、期待等等美好特质,但在我看来,一名班主任不仅要有“温度”,更要具有“导热”的智慧与能力,因为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导热”比“发光”更为重要,教会学生有温度、营造一个有温度的集体比教师自身的温度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现如今在教育领域中存在着一些教育流行语,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影响,解读这些教育流行语有助于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促进教师心理健康。一、质疑“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人们认识到了教师对学生发展、成才的重要作用,也看到了许多学生因为教师的教育素养差而发展不理想,因此做出断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其实,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激动人心,但是有些偏激,它成了戴在教师头上的紧箍咒、套在教师脖子上的枷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其实,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被教好。“被教好”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