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英语课程应根据教和学的需要,提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教学资源。因此,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十分重要。该文以广西南宁为例,主要讨论乡土课程资源的定义、定位和南宁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英语课堂的开发和利用,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乡土文化是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和重要的研究价值.增城市有丰富、鲜活、得天独厚的乡土资源,我们围绕体现"真实性、针对性、实践性、特色性、有效性"的原则,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丰富的英语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词汇学习和运用的渠道,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3.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农村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内容愈加丰富,乡土美术教育资源的作用更加明显。农村小学美术教师要充分开发利用乡土美术资源,让学生在美术课程中学习乡土文化、吸收蕴涵其中的文化养分,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提升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可认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乡土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是农村小学美术教师的重要任务与责任,也是课程改革对小学美术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探析农村小学乡土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多方面开发和利用校外历史课程资源开展乡土历史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河南许昌地处中原腹地,参与了中华文明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地域文化别具魅力,乡土历史底蕴厚重。历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许昌人文历史资源,准确运用乡土历史文化,积极开展乡土历史教育,助推历史教学效果提升。  相似文献   

5.
随着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受到教育界的关注。为了防止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相分离,将学生成长过程中所熟悉的乡土文化资源运用到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利于乡土文化资源的传承以及培养学生爱乡恋土的情结。通过对将乐县乡土歌谣、俗语中可利用生物学课程资源的挖掘,分析了部分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教学案例,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  相似文献   

6.
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乡土文化课程资源。历史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让学生在了解乡土文化资源的同时,强化对家乡的热爱。初中历史教学新课改的过程中,乡土文化资源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本地的乡土文化有一定的印象和了解,结合乡土文化资源对历史事件进行讲解,能增加学生的熟悉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7.
乡土文化资源进入课堂是一个紧迫而又现实的问题。人是作为文化的存在而存在的,但长期以来乡土文化没有进人农村学生的学习课程之中,乡土文化本应有的尊严没有得到体现。学生每天学习与现实生活关系并不十分紧密的课程,学生的生活实际被忽略,这对人的尊严构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学生是英语课程学习的主体,大学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价值取向应为"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地方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和现状,大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教材的"二次开发";学生个人背景知识的运用;校园各种学习设施、社团文化活动等资源的利用;社区文化资源的利用;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  相似文献   

9.
郭春飞 《现代教学》2013,(7):119-120
乡土课程是依托学生生长、生活地方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变化发展的经济社会资源而开发的课程。它是以培养具有乡土情怀的人为课程目标,以乡土素材资源为课程内容,以在乡土情境中学习为主要实施方式的课程。乡土课程的育人价值,是指发展学生认识乡土、热爱乡土、建设乡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0.
武威具有丰富的地方历史课程资源,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适当引入学生耳熟能详的地域历史文化资源,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传承家乡文化,树立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文章概述武威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探讨武威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途径,分析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指...  相似文献   

11.
一、政治课程中乡土资源的作用政治课程中的乡土资源,主要是指学校所在地(市、县、乡)的自然、生态、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源。长期以来,在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往往过多依赖教材,忽视了对乡土资源的利用,这不仅造成了丰富的乡土资源的闲置,而且使政治教学远离了学生身边的社会实际,影响了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作为  相似文献   

12.
佟廷叶 《现代教育》2012,(2):181-181
一、政治课程中乡土资源的作用 政治课程中的乡土资源,主要是指学校所在地(市、县、乡)的自然、生态、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源。长期以来,在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往往过多依赖教材,忽视了对乡土资源的利用,这不仅造成了丰富的乡土资源的闲置,而且使政治教学远离了学生身边的社会实际,影响了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相似文献   

13.
全国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乡土文化资源则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课程资源之一.在本地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一代文宗”纪晓岚故乡这一乡土文化资源,使乡土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实现有效整合,以提高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4.
乡土课程,是以具有“乡土特征”的课程资源为基础建构的地方性质的课程,是对青少年进行乡土教育的重要载体。乡土课程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它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是地方与学校特色发展的动力支持,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课程基地,是“五育”融合育人的重要课程行动。本研究以山东省P市乡土课程的调研为行动始点,在组建课程开发团队与乡土课程资源的收集、筛选、整理的过程中,以乡土课程标准制定、特色乡土教材的开发以及配套资源库建设为重点,进行了乡土课程开发的实践行动。并对当下课程实施、课程协调、课程评价、课程指向和乡土教育价值等乡土课程问题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5.
学校结合乡土文化资源的优势,促进校本课程开发,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以增进学生对地方文化资源的了解,能够真正激发和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关注社会的热情。本文着重就乡土校本课程建设的定位、乡土文化的特点及资源选择、乡土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汤小平 《考试周刊》2013,(82):140-141
乡土资源是一个地区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对学生具有“天然”的亲切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一线历史老师更加重视对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不仅符合国家教育部提出的除了要学好国家课程规定的历史教学内容之外,还应该学习一些乡土历史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学习和认知特点,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早在35万年前,就有汤山猿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又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文章提出在教学中适当引入乡土历史资源.由此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沈佳新 《教师》2020,(10):73-74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英语核心素养解释为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其中,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是学生的关键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是必备品格。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是深化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指向,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也是英语学科教学应有的价值追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同时指出英语课程要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与丰富的课程资源。因此,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探索如何充分地利用TED演讲视频这一资源,拓展学生学习英语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8.
开发课程资源,培养学生资源策略是英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新英语课程标准把学习策略列为英语课程目标之一,其中把资源策略阐述为“学生合理并有效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英语的策略”。新课标还制定了资源策略英语分级目标,以此推进初中生英语课程内外的学习资源的探索和开发,并努力促使学生资源策略的形成。但有关调查显示,当前初中生的学习策略运用水平一般:外语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不大了解,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意识非常淡薄。  相似文献   

19.
张艳丽 《教师》2020,(3):101-102
一个地区的历史遗迹遗址、出土文物承载着该地区的历史与文化,是了解该地区历史与文化的重要乡土课程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开发乡土课程资源,通过乡土课程资源创设历史情境、模拟历史场景、设计历史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感知和领悟历史,培养历史想象力,改变学习方式,引发理性思考,提高学史能力。因此,乡土课程资源是提高中学历史教学实效性的基本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存在一定的必要性。它是学生了解家乡的重要基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特色形成的重要保障。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在遵循学生学习主体、教学实践性、重视学生体验等原则下,通过树立目标、梳理文化、创新教学、灵活评价等形式,实现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