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3 毫秒
1.
五四时期丧葬礼俗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俗情与儒家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丧葬礼俗在五四时期受到了先进知识分子的批判,从而产生新式丧礼观。在新式丧礼观的影响下,五四时期的丧葬礼俗也发生了变化。这种些微变化打破了传统丧葬陋俗的凝滞状态,并不断向民间渗透,它最终必将引起丧葬礼俗普遍性与根本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2.
丧葬互助制度自19世纪起在马来亚华人移民社会中出现,并于1930年代蓬勃发展。直至1960年代丧葬互助会逐渐衰微以前,丧葬互助制度对保障中下阶层华人移民的丧葬福利而言十分重要,然鲜有文献专门探讨这类组织在马来(西)亚的发展史与制度内容。在此以旧报章和组织章程为主要史料,来探讨丧葬互助会在马来(西)亚的历史变迁。研究成果显示,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丧葬互助制度延续自中国传统农村社会,于全球经济大萧条后蓬勃发展,后在日治时期停止运作,至二战结束后延续其蓬勃情况。1960年代,运作模式相似的新型互助保寿公司遭取缔,连带使民众对丧葬互助会失去信心,加上社团注册法令的严苛约束,使丧葬互助会不敌来自正规人寿保险的竞争,走向衰微。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风俗调查与改良活动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30年代,由国民政府内政部发起,各省市县开展了一次广泛的风俗调查与陋俗改良活动。这次活动是配合刚取得全国政权的国民党进行社会整合,加强社会控制而进行的。本文根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收藏的各地风俗调查和陋俗改良活动的材料,对这次活动进行研究和评价,从而从一个侧面探讨国家、地方、民众三者在社会风俗改良活动中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丧葬礼礼仪风俗与丧葬制度的变化,是社会发展与变革的浓缩和反映,通过对先秦赵国丧葬观念与丧葬礼俗,居丧制度与居丧生活,陵寝与墓葬制度,谥法等内容进行研究,勾画出这些丧葬风俗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揭示出赵国丧葬文化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5.
赣南客家风俗从价值看可分为善俗、平俗与陋俗三种类型,其中,陋俗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但其本质特征是超出于客家人日常生活规范。城乡个人之间建立起有效的约束机制是可以消除陋俗弊端的。  相似文献   

6.
论土家族丧葬的狂欢精神——以娱神仪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地区的丧葬习俗,常和鼓乐同在,与歌舞同存。跳丧、绕棺、坐丧、闹丧等丧葬仪式均反映了土家族丧葬的狂欢化倾向。由于受土家先民的灵魂观、民俗宗教崇拜和巫文化的影响,土家族丧葬文化的当下表现既一脉相承着传统的丧葬仪礼,又理所当然地接受现实的文化趣味。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铲除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和低俗思想观念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一场大张旗鼓的改造运动。其主要途径包括: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改造陋俗文化奠定理论基础;广泛发动群众参与,使陋俗文化的改造成为人民的自觉要求和行动;通过改造旧有文化事业、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惩处力度,为陋俗文化的改造提供重要保障;准确把握陋俗文化的规律,确保陋俗文化改造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作为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孟子对于如何处理死者形成了自己的丧葬思想,成为其思想体系尤其是民俗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丧葬思想主要体现在重视丧葬、强调厚葬久丧、反对以人殉葬以及对丧礼的来源、服丧的条件、丧葬的功能与改变葬俗之认识等方面。孟子的丧葬思想反映了其政治理想与道德追求,仁、礼、孝与性善成为他丧葬观的基础。其丧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宋玲 《考试周刊》2012,(68):194-195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婚姻陋俗毒害着青年男女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女子更多地成为陋俗的牺牲品。如今应摆脱陋俗,更新观念,让悲剧不再重演,让更多的年轻人去自由地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婚姻。  相似文献   

10.
清代满族风俗习惯发生重大变迁,丧葬习俗即是其中重要内容。文章以《吉林他塔拉氏家谱》为研究个案,通过地区代表性满族家族的丧葬习俗解读满族丧葬习俗变迁的历史过程。通过综合考察满族丧葬习俗在葬法、墓地选址原则、停灵时间、墓地管理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展示了满族丧葬习俗变化的大众主流与家族个体特点。这些变化的根源既有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更主要是由国家意志主导进行改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作为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孟子对于如何处理死者形成了自己的丧葬思想,成为民俗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丧葬思想主要体现在重视丧葬、强调厚葬久丧、反对以人殉葬以及对丧礼的来源、服丧的条件、丧葬的功能与改变葬俗之认识等方面。孟子的丧葬思想反映了其政治理想与道德追求,仁、礼、孝与性善成为他丧葬观的基础。其丧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中有多个丧葬描写的个案,通过对这些个案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其中对死亡称呼的不同,丧葬仪式的具体过程以及它在丧葬的情节叙述意义、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丧葬描写中人物的塑造以及丧葬氛围和意象设置等方面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丧礼的形成与厚葬的关系卢昌德丧礼通常有三个方面的内涵:葬法、葬仪、丧葬观念──对死者的处置、送终的仪式、别“死后世界”的思想或信仰。厚葬,与薄葬相对而言,指在治丧过程中不惜奢靡挥霍,以死伤生的丧葬行为。丧葬行为是丧礼的具体体现,在历史上,它既是个...  相似文献   

14.
缠足是中国妇女独有的丑陋习俗,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缠足陋俗一开始就受到古代一些开明仁人的抨击和批判,但收效不大,作为不缠足运动却是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后才出现的。这一运动前后经历了萌生、发展和扩展三个阶段,历尽艰苦,终于使缠足陋俗得以根除。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内蒙古地区封建婚姻制度根深蒂固,多种婚姻陋俗盛行,严重阻碍了社会的明与进步。195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后,内蒙古自治区开展了一场广泛深入的婚姻制度改革。经过大力宣传贯彻《婚姻法》,摧毁了封建婚姻制度,清除了婚姻陋俗,建立起了新民主主义的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16.
由于风俗的稳定性特征,有些风俗可能要落后于时代。这种落后于新颖、审美的方向转变;另一方面,与旧思想紧密相连的弊习陋俗在某些时间里时代的社会风俗被视为陋俗。它有碍于社会进步与发展,有碍于人的身心健康的社会风俗也可称为陋俗。我国历史文化悠久,生活习俗丰富,其中有些需要提倡,有些需要改造。《中国陋俗批判》一书所述及的陋俗,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很多早已不复存在或已近于消亡,这是中国社会不断向文明健康方向发展的必然。然而我们还应看到,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一方面出现了向健康、娱乐、也有抬头之势,批判与克服之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7.
《邢台学院学报》2015,(3):128-130
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中包含着浓厚的男尊女卑的特点。女子缠足是传统的女性道德观的重要内容,而这样的女性文化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女性长期处在被歧视、被玩弄、被奴役的地位中。当缠足使女性在精神、心理以及肉体上均受到严重伤害的同时也逐渐成为一种封建陋俗。此间,虽有很多人对此鸣不平,但终究未成气候,直至近代提倡男女平等,根据地和解放区对缠足陋俗大行批判和改革,最终使缠足陋俗走向了灭亡。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阐论了人的精神进化与近代中国陋俗文化更迭的互动关系,论述了中国近代陋俗文化变革在人的精神嬗变历程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对死亡观念的认识成为许多民族丧葬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本文试就白族丧葬习俗中表现的死亡观作粗略探析,以求揭示白族丧葬习俗的特征及其在白族社会生活中积极和消极影响,分析白族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变化及白族先民对死亡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嬗变论纲(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陋俗文化的变革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运演过程 ,它贯穿于近代社会的始终。当我们对近代陋俗文化的变化过程作了全面考察之后 ,可以从中认识到几条最基本的规律以及某些启示。首先 ,陋俗文化的改造与变革是极其缓慢和艰难的 ,它随着近代社会的开始而逐渐展开 ,一直到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 ,其改造还未结束 ,呈现出长期渐进的状态。实际上 ,这种状态恰恰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 ,任何文化的发展变化都要经过曲折而漫长的道路 ,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陋俗文化的变化亦是如此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陋俗文化的变革受制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项社会历史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