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常常存在畏惧感,这是其文言基础薄弱造成的。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学习实际,推出更多文言文阅读学习任务和活动,让学生在诵读、讨论、读写、运用等环节展开深度学习,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言阅读水平。文言文有特定的文言现象,教师在阅读教学组织时,需要从文言语感培养的角度展开具体引导,让学生自然积累文言阅读认知。  相似文献   

2.
面对初中语文文言阅读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的现状,笔者从挖掘学生阅读文言的兴趣点着手,积极摸索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兴趣的教学语言、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试图通过兴趣的引导,让学生成为文言学习的"乐学者",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3.
经过再次改革修订的新版高中语文课本.在古文的选取上删去了一个文言单元,减轻了学生的负担,确实起到了以课本中的范文为例子和凭借,举一反三,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作用。入选作品基本上都是久经考验、文质兼美的名篇。让学生通过教材中的几篇典范的优秀古文的学习、引导,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再让他们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掌握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文学素养。所以选什么样的文章就显得十分重要。就拿高中语文第一册来说吧,《劝学》、《秋水》因为篇幅太长.只好节选其中的几段,就像《离骚》不可能全文搬上高中语文课本一样,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文言教学耗时甚多却效果不佳,学生们对远离时代与现实生活,充斥大量陌生言词、生涩语法、句式的文言文往往望而生畏、无法亲切。为让学生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主人,体验驾驭文言文的乐趣,我本着追本溯源的想法大胆地提倡学生写文言作文。我的观点在《高一七二班文言作文选萃》的序言中是这样表述的:“文言作文乃对文言学习之检验,能读文言固可喜,然能以文言咏今事方为学习文言之最佳境界也。”写文言文固然不易,但对求知欲旺、好奇心强的学生来说,却普遍感到新鲜、刺激,有了跃跃欲试的欲望。当然文言作文毕竟不同于一般作文,在学生“下水”之前,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逐步熟悉“水性”,消除畏难情绪。我的作法是要求学生在背诵古典诗词、文言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作楹联、创作古典诗词、用文言文写日记。为保证训练质量,我特意请来地区诗词楹联学会的专家讲课,介绍古典诗词写作的基本方法,并对古典诗词写作中的格律、平仄作出要求,  相似文献   

5.
解决中学生文言文学习之困境,要巧设学科认知、个人体验和社会生活三个维度的文言学习情境,配以适切的阅读鉴赏、梳理探究尤其是表达交流的文言语用活动。文言语用,一方面指有意味地渗透文言词法活用等文言现象的现代汉语句段微写作;一方面即指浅易文言微写作。情境合宜的文言语用,可以促进文言文语言建构,促进思维文化和审美素养的养成。  相似文献   

6.
古文学习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为了让学生很快学会古文知识,许多教师简化了文言教学的程序,而采用以文言知识为主的教学方。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不应该支离破碎的只厘清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用法,还应该整体把握,从文字、文言、文学以及文化等四个方面全面鉴赏。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板块,也是让教师和学生常常有些头疼的内容。本人通过多年的文言文教学经验,认为学生攻破文言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前提。藏认为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语法规律,建立文言基础知识树,将文言基础知识划分为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几个版块来逐一突破。在这里,我主要来谈谈文言文学习中难点之难点,即文言句式中的变式句。  相似文献   

8.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其中文言实词的理解、分析与翻译则为重要环节。本文结合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与思索探究,通过分析《孙权劝学》中的"士"、《木兰辞》中的"户"等文言实词的案例教学,提出教学中需要就文言实词进行历史观照,即结合历史背景知识帮助分析理解,显得十分必要;同时,并对文言实词进行文化阐释,也具有重要意义。双管齐下,不仅能引导学生理解和领悟文言实词的内涵,而且能够培养见叶知秋、自主探索分析的意识与本领,深刻领悟和赏析我国历史文化,增长见识、拓宽视野。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强调课程是知识,教师是知识的授业解惑者,学生在大多数学习情况下只是课程知识的单一、纯粹的接受者。故在以往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多以课程教材为中心,实施所谓个性化、高效率的课堂教学,而学生在文言课堂上表现出的却是课堂参与意识淡薄,缺乏文言学习的兴趣。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共生"课堂则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只是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学生获取新知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本文即从"师生共生"这一理论角度出发,来阐述新时代让学生开掘高中文言课程资源的积极而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如何开掘高中文言课程资源进行有益的探究,以此来有效促进高中文言课堂中的师生共生。  相似文献   

10.
文言教学,要用巧劲。当前的文言现状,文言知识点多,任务繁重;学生对文言文存在距离感,厌学甚至不学文言。如何让文言文的学习高效、有趣味,真正达到文言合一,学生乐学?善用联系,由此及彼是笔者探讨的文言路径。  相似文献   

11.
余丽莉 《考试周刊》2014,(69):46-47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因难懂的句子含义、深奥的语法知识,从而使学生难以理解。作者应用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带领学生了解文言的一些基本语法,突破文言语法学习的瓶颈,走向攻克文言的道路。此方法概括起来就是"三步走"法。第一步,抓好初中的入门关,做足走入文言的准备工作。第二步,借助一些简短有趣又富含语法知识的小文言语段,培养文言学习兴趣。第三步,初中知识积累加上高中知识渗透与强化,学生可以在此阶段进行自主的提问与思考,进入厚积薄发阶段。  相似文献   

12.
厉萍 《教学月刊》2003,(2):33-35
一、“文言话题作文”的指导1.话题含义所谓话题是指说话的中心 ,也即说话的范围 ,而且这个范围是相当宽泛的。话题作文要求所写的作文与话题的内容必须具有相关性。文言话题作文是把整篇文言文作为一个话题 ,要求学生在浅层次的学习文言内容的基础上 ,进一步从时代背景、人物性格、主题思想以及写作手法和历史的局限性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它既立足于文言原文 ,又不仅仅停留在文言原文上 ,它给学生提供了—个非常广阔的想像空间。文言教学一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 ,就为话题作文赋予了新的内涵。2 .话题选择文言话题作文之所以选…  相似文献   

13.
古诗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古诗文学习的主要障碍则是词汇,让学生正确理解文言词义,也就成了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历来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基于文言文自身特点和传统文言教法的模式化,让学生对文言学习闻文生畏,而新课程倡导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契合点?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探索,由此提出以新促趣,以趣促新的文言教学理念,从而较好地实现了文言教学高效和学生创新培养的共赢效果。  相似文献   

15.
唐英 《文教资料》2012,(11):65-66
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学与用的结合,把文言文本中所体现的思想、知识与学生自身、与社会相结合,从而达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的目的。如何才能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文言文本为材料进行口语能力的培养;以文言文本为材料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以文言文本为材料让学生汲取古人的精神、态度;以文言文本为材料训练学生的辨别能力。  相似文献   

16.
文言虚词不像实词那样有确切的意义,这让许多学生感到理解困难。但是文言虚词在文言句型中往往承担着转折、黏合和缓冲语气等作用,如果不能准确把握可能就会造成误解。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文言虚词进行讨论与分析。  相似文献   

17.
徐婷 《现代语文》2014,(11):68-72
一、教材分析《劝学》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文言议论性散文。该文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况及其门人言论著作《荀子》的开篇之作。在人教版教材中,主要选取《劝学》中的四个段落来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并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劝学》作为一篇古代议论文,围绕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一自然段),运用设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诵读是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方法。"哑巴文言"即只看重动笔刷题速度,不注重培养诵读能力的低效学习法。教师对"哑巴文言"现象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和出现"哑巴文言"现象的各种因素做逐一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9.
统编高中语文新教材中进一步加大了文言课文的比重,文言文学习也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内容。将逆向思维运用于“文言翻译”的教学活动中,创新“文言翻译”教学的思路与方法,提升学生对“文言翻译”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高效学习文言文。  相似文献   

20.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掌握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和文言虚词相比,文言实词数量多,变化大,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学生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学习文言实词主要靠积累,但也不是单纯的机械式记忆,而是能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用反训去解释文言实词是一种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