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和卡夫卡生活在中西方的同一个时期,两位作家的生命经历和创作作品都体现着两位伟大孤独者的孤独情怀.笔者试图通过比较《阿Q正传》和《骑桶者》,从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形象塑造、个性抗争三个方面,透析鲁迅和卡夫卡的孤独情怀异同。  相似文献   

2.
《孤独者》与《伤逝》相隔四天完成,鲁迅不公开发表的原因与《野草》直接相关。《野草》记录着鲁迅“难于直说”的爱情心理历程,含蓄委婉,有意掩饰爱情色彩以免引起对手的攻击。而《孤独者》、《伤逝》在彻底反封建主义思想中又蕴含着作者自己的情感世界。鲁迅为了保护《野草》的神秘,保护自己的爱情,于是把《孤独者》、《伤逝》锁进抽屉,不公开发表。  相似文献   

3.
鲁迅和卡夫卡是具有相似精神特质的文化伟人,本文以鲁迅的散文诗《过客》和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城堡》为切入点,对鲁迅和卡夫卡这两位文化巨人的思想和精神状态进行比较,分析他们强烈的批判精神、无路可走和无家可归的文化困境、以及强烈的孤独意识。  相似文献   

4.
一部小说集《彷徨》的创作过程就是一部鲁迅的心史。这在《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孤独者》和《伤逝》两篇小说中,鲁迅有着明显的自我指涉。他将自己真实的心理感受以艺术的形式体现在文本中以求得心灵的安宁。到了《弟兄》和《离婚》则安定下来,收缩起了敞开的内心。纵观这四篇小说,鲁迅的创作经历了由内指自剖到外指言他的转变。由内倾而外倾,体现出鲁迅在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中省思自己的事业、爱情、亲情,并逐步走出阴郁的心灵世界的历程。  相似文献   

5.
孤独是一种心理意识,是一种圆融的状态。真正的孤独者是高贵的,孤独者都是思想者。作家鲁迅就是这样一位高贵的思想者,他《野草》中的《好的故事》是一篇孤独绝望意识浓厚的散文诗,其由现实、回忆、梦境三个部分组合而成。通过深入解读散文中的生命哲学命题,以作者思维的内在逻辑为突破口,从时间上“现在的我”的孤独和空间上“现实的我”的孤独两个方面来全面解读当中所呈现出来的孤独意识。  相似文献   

6.
现代西方哲学发现了孤独痛苦是人生的本质,于是孤独便成了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人生和创作是其注脚。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其深刻而形象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孤独者》是一篇最"具有鲁迅气氛"的小说,颇带有鲁迅自传色彩。小说主人公魏连殳最终因肺病而死。而疾病是鲁迅小说中的常见元素,病理意识更是深入其中。这不仅与鲁迅自身的患病经历有关,更是他精神痛苦的表达。本文即从身体的疾病、精神的病态分析《孤独者》中的病理意识。  相似文献   

8.
“五四”落潮期 ,孤独症成为时疫 ,在有进步思想意识的知识分子队伍中蔓延。许广平于 192 5年 3月11日曾写信给鲁迅说 :“苦闷则总比爱人还来的亲密 ,总是时刻地不招即来 ,挥之不去。”鲁迅本人也感觉成了“荷戟独彷徨”的游勇。写作于同一时期的散文诗集《野草》、小说《孤独者》等都反映出这种普遍存在的孤独悲观情绪。魏连殳即是孤独者的典型代表 ,他的内心充满绝望意识 ,由孤独悲观产生绝望 ,因绝望产生复仇意识。鲁迅写作此篇的目的不在于批评魏连殳这个人物 ,而是真实披露在特定时期一代人的心灵创伤 ,也描述出鲁迅这辈人的巨大心灵痛…  相似文献   

9.
鲁迅小说《孤独者》塑造了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觉醒者形象。他激进、孤独、坚韧地与社会抗争,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小说通过这个人物形象控诉了反动势力的猖狂,也表现了作者对反抗者的同情。  相似文献   

10.
<正>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因为浸染了鲁迅的精神气质和他对知识分子命运的体认与思考,因而在现代文学中有着独特的蕴涵和价值,论者多从知识分子命运的角度对《孤独者》进行解读。近10年中,一些论者仍延续以前社会学角度的解读:王学谦、张福贵的《存在与超越——论鲁迅小说中人的存在和自由》认为"觉醒者的悲剧深深地根植于人的存在之中";而"封建文化正是经由这种人的存在特征""将觉醒者扼杀"。鲁迅笔下的觉醒者在封建文化的语境中受到双重的约束:一是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塑造了一批富有孤独感的人物形象,表现了鲁迅自我的孤独。《故事新编》表现了创世者、救难者和复仇者的孤独,从而表现了鲁迅心境上的孤独、小说人物形象对鲁迅孤独的折射以及鲁迅自身对孤独的摆脱等一系列创作主体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2.
鲁迅在《孤独者》这篇小说中,主要通过麻木与觉醒、希望与失望、胜利与失败这三对二重组合,深刻地、全面地逐层剖露魏连乏的孤独。鲁迅把魏连殳的深沉的孤独感放在二重组合中叠现,给读者塑造了一个真实感人的孤独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孤独者》是一篇内涵很丰富的小说,在"互文"的研读视野中,文本内三个人物的"孤独"命运形成互文式循环;魏连殳与鲁迅其他小说的人物构成了互文式"孤独者"谱系;《孤独者》对"魏晋名士"、"零余者"这两个前文本进行了互文利用;文本中关于"孩子"话题的讨论与鲁迅"孩童观"发生了互文引证。在共时和历时的网络体系中,在此文本与他文本、文本和文化语境的相互指涉和映射下,建构起多维度的语言形象、文本语义结构、互文符号范式。  相似文献   

14.
卡夫卡和马尔克思是近现代西方文坛上的两颗璀璨的星辰,中学语文课本节选了他们的代表作品《变形记》与《百年孤独》。在作品中他们从不同视角出发,反映出人类生存的某种精神状态——孤独。1.孤独的背景无论是《变形记》还是《百年孤独》都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存在的孤独感,但二者  相似文献   

15.
《孤独者》是鲁迅先生于1925年10月创作的一篇小说,收录在短篇小说集《彷徨》中。主人公魏连殳是一个独具个性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以逃避的方式活在自己亲手造就的"独头茧"中品味孤独,最终以"自戕式"的"复仇"向社会作绝望的反抗。细读文本,魏连殳作为一个"孤独者"之精神特质逐渐清晰,然而是什么造就了他的"孤独"?他又为何要选择一种自我毁灭的结局?这都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酒楼上》和《孤独者》是鲁迅小说中自我色彩最强的两篇。它们在逻辑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实际上,展现了鲁迅对于自我生命存在可能性的一种体认与超越。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狐独者》文本寻找鲁迅人生道路的转折点.认为《孤独者》是作者对专制意识形态传播和生产的最深处家族制度的否定,并在探讨知识分子与权力阶层的关系的基础上,于内心深处进行了一次“成为自己”的生存体验,从而确定了鲁迅此后与黑暗抗争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8.
《孤独者》作为鲁迅小说集《彷徨》中色彩凝重的一篇,其间深蕴着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中深浓的孤独与苍凉感。在生存空间中,个体与他人是一种相互对立、映射、窥视与反窥视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充斥着冲突与对抗。这就注定了个体最终以自戕式的复仇来摆脱这一空间的孤独命运。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的主题虽然多种多样,但有一些却是亘古不变,常写常新,如生与死、爱与恨等。孤独作为一种人类体验,也是一个常见的文学主题。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千古名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传神地描绘出诗人静夜独处,形单影只时的那份孤寂和无聊的意境,千百年来,不知在多少人的心灵中引起共鸣。同样,欧美文学中也不乏表现孤独的优秀作品。尤其自历史的车轮驶进现代社会以来,描写孤独的作品更是层出不穷。德国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集中描写了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小说素以怀疑、多疑、质疑、自我否定的特色和深沉悠远丰富的意境而发人深省。在完成这一系列独特的发挥时,鲁迅的叙事采用了风格相对统一而表现形式各有不同的多样的手法。而《孤独者》在叙事上则是独具风采的一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