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转型期,经济、政治生活的迅速发展使新形成的道德价值观尚不完善,因此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根源主要包括经济体制缺口、政治体制改革、各种文化和思想碰撞等。为了解决当前社会中出现的多种道德危机,应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2.
宗教社会是人类社会中一种特殊的社会类型,其道德生活具有高度的整体性、较强的单一性和偏执型以及高度的稳定性等特点.作为宗教社会生活秩序的宗教信仰、宗教戒律、宗教仪式对于宗教社会道德生活的构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宗教信仰是宗教道德向生活渗透的自觉的精神力量;宗教戒律是宗教道德向生活秩序渗透的重要中介;宗教仪式则是强化人们宗教信仰的日常生活形式.  相似文献   

3.
綦晓斐 《考试周刊》2011,(55):237-238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之后,人们对当前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了深刻的反思,低碳这个概念在世界范围内几乎得到了广泛认同和强烈关注,关于低碳生活的概念、特征及其与传统生活的区别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了较为科学的论述。但是如何以中国优秀传统道德为精神动力,以新的视角从人类社会道德责任的角度审视这种新的生活方式的研究则比较少。在此,本文将低碳生活与社会道德责任联系在一起,研究社会道德对于低碳生活实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法是在道德基础上产生的,统治者把有利于自己的那部分道德习惯上升为国家意志,把自己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合法化而出现了法。二者在调节的范围、发挥作用的时效以及在平等性上的表现都是不同的,二者的联系与区别,说明了在社会生活中应是德为本、法为助的。同样,在人格的完善上,其作用也是如此。中国历史和西文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道德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我国的社会风气不尽如人意,在道德生活领域中有滑坡的趋势,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是一些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潮,特别是伦理学思潮的入侵,它侵蚀了我国人民中部分思想觉悟不高、认识不稳定分子的是魂,陷入道德败坏精神堕落。加强对西方现代社会思潮的科学评价,就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道德生活是社会稳定和个体发展的基础.人的道德生活表现为个体性(内在性)和社会性(外在性)两方面,从疏远走向整合是两者历史发展的路径.在多元化、民主化社会的今天,德育更加凸显人道德生活的主体,培养具有独立、自主、创造、践履的道德健康人,不断提高生命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道德生活是由道德环境、道德主体、道德活动构成的有机整体,构建优良的道德生活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当代中国,经济关系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使道德生活面临诸多问题:良善的道德氛围有待加强,道德主体的道德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生活中不良道德习惯大量滋生,这使我们构建优良道德生活的实践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道德的主体性概念以及道德的主体性与道德的社会必然性、道德的主体性与道德的规范性等问题阐述了作者自己的看法。文章认为,道德的主体性并不是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而是道德在其与人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本质规定性,道德的这种本质规定性与它的社会本质和规范性特质不但不是相互排斥的,而且是并行不悖、互为存在根据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道德的主体性概念以及道德的主体性与道德的社会必然性、道德的主体性与道德的规范性等问题阐述了作者自己的看法。文章认为,道德的主体性并不是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而是道德在其与人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本质规定性,道德的这种本质规定性与它的社会本质和规范性特质不但不是相互排斥的,而且是并行不悖、互为存在根据的。  相似文献   

10.
信息的作用在于消除人们在认知上的不确定性,信息量越大其不确定性就越小。氏族社会尽管信息技术不发达,但人对人之间占有的有效道德信息却很丰富。从氏族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道德的社会效力随着人和人之间的有效信息减少而下降。进入信息社会后,道德的社会效力有效而且变强了。人和人相互占有的有效信息量和社会的道德效力是同向发展的。  相似文献   

11.
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只有出于责任的行动才有道德价值,人的感性欲望即使让人做了合乎责任的行为,也没有道德价值.责任与感性欲望虽然不同,但是在同一个行为中却可以平行地同时存在,因为他们分别以两种不同的价值为目标:责任对应道德价值,感性欲望对应非道德价值.对二者关系的理解也就是对康德道德哲学规范性的理解,最终必然要追溯到康德的人性论:只有按照应然的人性去生活的人,才算获得了人的自由本质,成为一个真正有尊严的人.但现实往往与之相悖.康德倾向于将好生活设想为他理想中的人性得到实现的生活,并将之设想为唯一一种生活目的的论断过于武断.  相似文献   

12.
社会公共政策具有重要的道德价值,应当以社会公共政策为着力点促进社会道德风气的改善和淳化。由于社会政治活动与社会道德风气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社会道德风气的凝成具体体现在社会公共政策的道德导向,以及社会公共政策对社会道德风气产生的重要影响。从社会公共政策之善达到社会道德风气的好转,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路径选择,对于推进整个社会道德体系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社会建构论认为,自我是人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自主建构的。道德行动离不开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制约,道德自我的建构和社会生活世界息息相关,道德在本质上是社会文化实践和话语中建构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有关道德教学的讨论自古以来就是学者争论的领域之一。但是在将道德教育的理论运用到具体的道德实践时,却难为了在一线开展实践工作的教师。文章主要从美国中小学道德生活的具体道德实践入手,探讨中小学里活生生的道德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5.
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其道德水平的形成和发展也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社会环境包括政治及制度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大众传播媒介,都对道德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优化社会环境,是促进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道德是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掌握是非判断标准以及按该标准去表现道德行为的历程。道德既包括知的一面,即对是非善恶事理的判断;又包括行的一面,即对道德理念的具体实践。道德发展是儿童融入社会的重要内容,在人的一生中,一个人的成功常常决定于他的品行。那么,父母可以为孩子的道德发展做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7.
道德及其生活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具有三个方面的内涵,即德目、德性、德行,它们共同构成了道德在现实生活中的三种表现形态。道德是人们获得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德目通过调节人际关系,避免人际冲突,缓解人际矛盾,使人们在道德活动中获得自身幸福。德性通过节制个人欲望,帮助和配合他人,协调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幸福的关系,使人们在道德活动中不仅获得个人的自身幸福,而且获得社会的整体幸福。德行通过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处理好生活幸福与道德完善的关系,使人们在道德活动中不仅获得个人幸福、他人幸福和社会幸福,而且实现自我完善、他人完善和社会完善。  相似文献   

18.
陈艳如 《考试周刊》2023,(14):122-125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由“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两大模块组成,“道德”和“法治”作为社会生活得以有序和文明运转的两大规则决定了该课程必须回归社会生活,帮助学生更好地为人处世,由此具备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依据此,文章在摒弃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以考试为纲、只注重对内容死记硬背且生搬硬套的教学模式上,从教学内向输入、教学外向输出和教学效果评价三大方面分别做出了关于回归社会生活策略的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9.
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只有将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信仰,才能更好地实现公民道德建设目标。社会道德转向个体道德,个体主体性发挥着中介和桥梁作用。只有充分发挥个体道德主体性,激发个体道德需要,培养个体道德能力,才能有效促进社会道德内化。为此,应当高度重视个体道德主体性培养,在培养个体道德需要、提升个体道德能力过程中,促进社会道德转向个体道德。  相似文献   

20.
道德社会场是指影响道德场各因子间信息,能量,物质传递与交换并制约道德场主体道德行为的诸社会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场。道德社会场是道德场的宏观层次,直接决定着道德场的性质,方向,对道德场的发展影响重大,道德社会场从基层次上看,由道德社会系统场,道德社区场和道德群体场构成,它具有信息功能,调控功能,导向功能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