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孟子思想中,追求完善的理想人格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其“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正是这一追求的生动体现,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特点。主要体现在:1.孟子对理想人格的设定方面。在孔子的思想中,圣人这一最高层次的理想人格是一个憧憬之中,可望而不可及的彼岸世界,具有超验的性质。孟子则认为“圣人”这一理想境界并非可望不可及,圣人不过“与我同类”而已,具有现实性的特点。2.成就理想人格的途径方面。在孟子看来,人性本善,理想人格是通过人人心中所固有的善性的展开而实现的,是自我向善的潜能的实现,肯定了主体的存在价值及现实人生的意义。3.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方面。孟子以积极的入世情怀,追求社会生活的完善,以建立理想的社会秩序为己任,把追求理想人格与追求社会的完善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人格思想在《论语》中主要体现在君子、仁人和圣人的道德品格上。孔子所提倡的人格修养就是通过对“仁”的不断追求,使君子的道德品质趋于完满,以成就圣人的完美品质。这是一个在恰当的位置上力求进取而非偏激的发展过程,也深刻地体现了孔子的人格思想中“和”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内圣外王”是儒家知识分子的典型人格理想。在儒家那里,“外王”是指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最终实现天下大治的社会理想,“内圣”是指在内在精神修养方面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4.
“君子”是孔子追求的儒家理想人格,但相对“圣人”来说,“君子”之品行还是可以通过自身不断修养达到的。本文把“君子”人格具体分述为孝、悌、忠、信、恕、勇等。  相似文献   

5.
儒家理想人格理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士大夫人格、君子人格和圣人人格,这三种人格的内涵和实现要求不同.古代士大夫追求的理想人格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君子人格内涵丰富,君子应具备仁、义、礼、智、信、勇、中庸、和而不同、文质彬彬与自强不息等方面的素质,强调扬善抑恶,塑造理想人格.圣人人格应具备“内圣外王”,“德业兼备”.这三种人格由低到高,是古代三个不同阶层人追求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6.
儒家的圣人是具有理想的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的人。尽管在时间长河的淘炼中,“圣人”经过历史的深度整合,似乎变成某种抽象意义的表征,但在钱穆看来,圣人仍是一平凡人,他在历史文化中生成,在现世世界生活。钱穆始终强调的是,这种成圣的可能性普遍的存在于每一个人的人生中,圣人乃是于平实中见圆满,理想上一最普通的人格,即是一最高人格。  相似文献   

7.
中国“圣人“观念源远流长。远在甲骨时期“圣”字就出现了。春秋时期开始造圣,战国进入大规模造圣时期,确立了圣人的基本特征:“圣人,道之极也”。此后两千多年,圣人一直是中国士人反复讨论的对象,孜孜追求的目标。圣人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色彩。圣人现象对中国化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诸如道德追求,“人主义“,救世情怀,人治社会,英雄观念等方面无不深深地打上了“圣人“烙印。与以上帝崇拜为中心的基督教化相比较,以追求圣人境界为特征的中国化,在上述诸方面也具有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社会的人格状态及嬗变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与该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先秦时期的儒家推崇“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主张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道家主要表现为一种朴素自然、清心寡欲的精神境界;墨家则主张自主与侠行的人格精神。汉唐时期的人格状态呈现多元、自由的特点,明清时期社会人格开始经历从宗法一体化向个体化、从依附向独立的转变,从而为近代社会人格从传统走向现代奠定了基础。考察这一状态的形成与嬗变过程,对于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学以圣人为社会秩序建构主体,主张通过圣人的人格力量感化民众,把"仁"推广到社会共同体中去.一旦"仁"成为社会成员认同的核心价值,人们就能够生活在一种基于善良情感的秩序之中,从而免遭社会混乱所带来的灾难.我们把这种构建秩序的途径称为圣人德化.圣人德化之所以可能,首先是人类情感的共通性为圣人德化提供了心理前提,其次是身体呈现为圣人德化提供了现实通道,再次是经典学习和礼乐教化构成了圣人德化的制度化生活方式.先秦儒学以圣人作为"以身载道"的理想人格教化民众,努力发挥圣人之德对于社会成员的凝聚作用,展示了其社会秩序建构思想重视人格力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朱熹新儒家诗学思想的情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理学家兼诗人的朱熹 ,以其理学心性论为哲学底蕴 ,主张创作主体内心情感体验与儒家心性义理相结合 ,保持道德人格空灵澄明的精神状态 ,追求自然平静、萧散冲澹的审美境界 ,建构了新儒家诗学思想的情性观 ,并以此情性观作为透视诗歌作品的焦点 ,使他在《诗经》、《楚辞》及许多前代诗人的研究和品评中取得突出的成就 ,对中国古典诗学中诸如“缘情”、“言志”、“六义”等核心观念作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一、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儒家和谐教育思想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 儒家将人视为宇宙的中心,认为只有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才会有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全面发展在儒家和谐教育思想中体现为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即使人成为“圣人”,成为“大人”。  相似文献   

12.
对于和谐社会及其构建而言,“公”总是意味着个体、群体的同生共荣,意味着公与私、义与利等的相生相息。以公民身份为前提、以公域与私域的区分为基础、以丰富人性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为终极追求,构成了当代“公”的观念的丰富内涵。学校基于公民生活实践,从培养公民意识、增强公民认同、鼓励社会参与等侧面着眼,有利于培育面向公民社会的“公”的观念。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21世纪的中国应该成为人人皆学之邦”。最近又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提出“创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的提出,实质上就是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观念,倡导一种学习、成就,人格成为目的的学习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实现教育价值观念的转变,以便实现超越一切社会制度所追求的目标——学习型社会。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在《易经》还是在《易传》中 ,“圣人”、“君子”的概念都频繁的出现。在《周易》的人格价值判断体系中 ,“圣人”、“君子”是理想人格的代表 ,具有“仁”、“义”、“谦”、“慎”等等美德 ,要达到这样的人格境界则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上都应有所努力。《周易》中的理想人格还具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魏源经学观继承明清之际的经世学风,既通过诠解圣人作经的经世关怀,凸显圣人与经典所体现的忧患意识,又通过对六经治政内涵的发掘,来贯彻“通经致用”的思想传统。同时,魏源又非全然以经学来诠释其治政思想,而是以经学系统中核心的求实、致用、博通等观念为学,由此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希望借此达成其经世目的。  相似文献   

16.
圣人是中国文化中表征做人的最高典范的观念。孔子描述的圣人注重事功,具有崇高化和神秘化的特点。孟子把圣人转化为一种最高理想人格,其本质属性是人伦实践。孟子奠定了圣人的人性论依据;描述了不同类型的圣人形象,使圣人形象具有现实性和多样性;塑造了孔子圣智兼备的"至圣"形象。孟子对圣人观念的创造性转化确立了儒家圣人观念在中华文化中的主导地位,也使圣人观念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其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圣人(王)、君子人格是孔子的道德人格理想目标,它是建立在“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基础上,为了培养和塑造圣人(王)、君子人格,孔子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人格准则以及“克己”的道德修养方法,由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人格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在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庄子文章的风格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特立独行。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语言和体裁上都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逍遥游》作为《庄子》的著名篇章, 被选录在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上。在此文中,庄子主张绝对自由,他认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可达逍遥境界,并且进一步表达自己的观点:“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神人、圣人”是庄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这些人物  相似文献   

19.
“圣王”理念是荀学的重要理念。荀子认为,圣人高于士和君子,是有德者之极者、知礼行义而致好者。圣人虽也可以为圣臣、为圣君,但只有圣人才能够王天下而为圣王。所谓“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也者。”圣与王的结合,是最高社会道德人格与最高政治权力人格的理想之合。其作为完美至足的社会政治理想的人格呈现,成为“天下极”。由苟子之“圣王”理念而得出“内圣外王”之命题在逻辑上是自然顺畅的。把握荀学的“圣王”理念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魏晋玄学作为中国哲学史上颇具影响的哲学思想,与二程哲学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密切联系:二程哲学不仅继承了魏晋玄学的本体论思路,其哲学本体“天理”观的提出也受到魏晋玄学名教自然观的影响;二程哲学以“气”论性的思想,以及通过圣人教化“涵养”来培养人格的思路也来源于王充之后的魏晋玄学;魏晋玄学的“天人合一”、“诚”和“情”的思想也对二程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使他们提出了“圣贤气象”的精神境界作为人生修养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