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中有一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其中“国人”一词,《古文观止》是这样注解的:“国人:当时对住在国都的人的通称。周,指诸侯食邑。”这未免有些笼统。要想真正理解,还须从西周时代的有关制度说起。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把同姓王族、功臣、谋士和古帝先圣的后裔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以拱卫周王室,史称“封建亲戚,以蕃(藩)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这里的“封建”就是“封邦建国”之意。诸侯国内也实行分封,诸侯将土地分给卿大夫,封地称为采邑,卿大夫再分封给士,封地称食地,士是最低层贵族。《说文…  相似文献   

2.
汉高帝六年,有人上书汉高帝刘邦,说楚王韩信要造反。汉高帝采用了陈平的计策,说天子要到各国诸侯封地内去巡视,南方有个云梦泽,高帝派使臣通知各诸侯到陈地相会,告诉他们说:"我要到云梦地区去游玩。"其实暗地里要算计韩信,可是韩信一  相似文献   

3.
<正>西周的政治等级制度是周公制定的互为表里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分封制是周天子把都城周围最大、最好的土地"王畿"留给自己直接统治,把王畿以外的土地、臣民封赐给同姓或异姓贵族,建立起许多诸侯国,即"授民授疆土"。分封出去的诸侯必须承担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平时镇守疆土、战时随同天子作战、出兵勤王、交纳贡赋、定期朝见周王述职等义务,若不履行义务,周王即可讨伐,收回封地。在封国内,诸侯有相对独立的  相似文献   

4.
采邑是一种附有一定条件的封地,一般由国王或诸侯将土地(连同居住在土地上的农民)分封给自己的臣属,供其终身享用,受封者则必须为封主负担一定的义务,通常是服骑兵役和纳贡等.  相似文献   

5.
声东击西     
魏豹曾经跟随汉王刘邦一起打天下。后来,魏豹觉得刘邦对诸侯大臣傲慢无礼,非常不尊重,就有了离开刘邦的心思。于是,魏豹趁回家看望父母的机会,回到自己的封地,又切断河道,背叛刘邦,自立为王。  相似文献   

6.
汉高帝六年,有人上书汉高帝刘邦,说楚王韩信要造反。汉高帝采用了陈平的计策,说天子要到各国诸侯封地内去巡视,南方有个云梦泽,高帝派使臣通知各诸侯到陈地相会,告诉他们说:"我要到云梦地区去游玩。"其实暗地里要算计韩信,可是韩信一点儿也不知道内情。高帝将要到达楚境,韩信想要发兵造反,自己揣度是无罪的,于是想要亲自去拜见高帝,...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中有一部分双音词是由两个意义相近的单音节语素组成的,可称为“近义双音词”。了解这些双音词的来源及发展变化,对准确运用它们是大有裨益的。现举例说明如下:[饥饿]饥:指一般的肚子饿。饿:指严重的饥饿,没有饭吃而受到死亡的威胁,不当一般的“肚子饿”讲。[疾病]疾:常指一般的生病。病:常指病得很重。[国家]国:指周代诸侯以及汉以后侯王的封地。家:指卿大夫的封地。  相似文献   

8.
西周时代宗法制的层级分封,建立起了国家控制土地的贵族层级领有制,其基础是公有私营的井田制。西周控制土地方式的特点是:周王在周礼理念和分封实践中拥有天下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分封诸侯拥有封国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中下级贵族拥有封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有限的处分权利。  相似文献   

9.
"国家"在西周时期表示处所范畴——"诸侯、卿大夫的封地",春秋战国时期语义开始变化,表示政治范畴——"邦国",西汉时期被用来指称帝王,到了现代又引申出"国度"之义。"国家"的语义演变是泛化、隐喻、转喻等多层因素共同制约的结果。文中有关"国家"语义的探讨,当有助于提升词典中相关释义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汉南海国是百越民族的重要一支,其封地众说纷纭。本从所搜集到史料分析,集思广益,认为南海国封地不在闽粤赣边,而是在江西赣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11.
行政区划是国家对所辖领土进行分级管理的区域结构 ,是中央集权出现后的产物。我国在商周时代实行封建制 ,即采取“封邦建国”办法进行统治 ,商王和周天子除了王畿周围的土地由其直接统治外 ,其他土地和人民分给诸侯、卿大夫等各级领主 ,作为他们的采邑。各级领主除了对天子有少量象征性的贡纳和服役外 ,在自己的封地内有绝对的主权。天子、诸侯和卿大夫在自己的辖区内各自为政 ,即所谓“分土而治”。因此 ,商、周的疆域内无所谓政区。春秋中期以后 ,兼并战争不断发生 ,有些诸侯国君逐渐强大 ,开始发展中央集权 ,对新开拓的疆土和从私家剥夺…  相似文献   

12.
方伯是一方诸侯之长,拥有部分对其控制地区小诸侯的政治统治权。西周存在方伯这种介于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地方势力类型。由于方伯的存在,天子与诸侯的统治关系被部分阻隔,方伯成为周王与诸侯之间的政治枢纽。周公分封其弟康侯为卫国国君,使之成为控制殷地的诸侯之长,后继的卫国君主继续充当方伯,整个西周时期卫国基本上保持方伯地位,为维护西周在东方的统治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方伯是一方诸侯之长,拥有部分对其控制地区小诸侯的政治统治权,西周存在方伯这种介于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地方势力类型,由于方伯的存在,天子与诸侯的统治关系被部分阻隔,方伯的存在对西周的政治制度有重要影响,关系到西周中央权力对地方控制的实际程度,西周方伯主要有周初的“三监”,齐、鲁、卫、楚、徐等。  相似文献   

14.
吴楚七国之乱与西汉诸侯王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发生在景帝三年(前154)的吴楚七国之乱,是西汉规模最大的一次诸侯王国叛乱。这次叛乱,是王国分权势力与中央集权矛盾激化的产物。由于诸侯王与皇室亲疏关系的不同,利害关系的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相互之间的矛盾,导致诸侯王国在叛乱中的重大分化。吴楚七国失败后,景帝对王国制度进行改革,诸侯王国的性质和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西汉诸侯王国从此衰落下去。  相似文献   

15.
西汉诸侯"惟得衣食租税"考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初“诸侯皆赋”,景、武以后“惟得衣食租税”。其所食是“全租”还是“半税”?学术界颇有争议。一般认为,除田租外,诸侯不能再征收山川园池市井之税作为个人的“私奉养”。但是本文通过对史料的梳理,认为诸侯的衣食租税应为“全租”,而非“半税”。田租、算赋为诸侯之公用,山川园池市井之税作为诸侯的“私奉养”并未完全取消。汉武帝为解决财政困难,推行盐铁专卖政策,逐步取消了诸侯经营盐铁、铸币、酤酒的权利。  相似文献   

16.
1547年6月伊凡四世授意,“重臣拉达”着手国内司法改革,其主要成果是《1550年法典》及其后一系列法规的制定实施。此次改革对君主、世袭领主、修道院、封地贵族、地方行政长官、农奴等各方的经济关系和行政隶属关系做出重新梳理和调整。《法典》的核心思想是打击、限制世袭领主和修道院势力,扶植封地中小贵族这支亲沙皇的新生政治力量,以树立首代沙皇的权威。  相似文献   

17.
古代的爵位     
有了爵位,不但可以享受封地内的赋税,还可以享受免除谣役等特权,而且,爵位还是可以世袭的。如张良死后,他的儿子张不疑就继承了留侯的爵位,仍然食邑万户。当时,与张良一起封爵的,有萧何等二十多人,但还有一些功臣没有封爵,于是心里不满,常背后窃窃私语。后来刘邦采用张良的计谋,把平时最讨厌但功劳却很大的雍齿也封为什方(在今四川省什邡县南)侯。侯是爵位,什方是封地县名。对其他有功的人也都封了爵位。这样,大家就不议论了。后来,历代对有功的人都授予爵位和封地,受爵的人也都同样享有特权,都同样世袭爵位和封地。但如…  相似文献   

18.
聘问礼属于五礼中的宾礼,是西周、春秋时期邦交中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与诸侯之间的一项重要的交往礼仪,主要有诸侯聘问天子、天子聘问诸侯和诸侯之间的聘问三种类型,又各有大聘小聘之分。聘问礼仪节复杂严谨、以德为先、讲究对等性和礼尚往来,但又具有一定灵活性,对于巩固西周统治、维护周天子的权威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国末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聘问礼逐渐衰落。  相似文献   

19.
成吉思汗是1227年死之前即把他所征服的地方分封给他的四个儿子:“长子术赤的封地在咸海(Aral)之北,西抵撒哈辛,不里阿耳两部边界,据史家阿剌丁之说,则谓成吉思汗曾以鞑靼马蹄所至西方之地付与术赤。察合台之封地东起畏吾儿之地及海押立,西抵只浑河(阿母河)两岸。窝阔台之封地在叶密立河一带。拖雷则承袭其父所保有哈刺和林诸山与斡难河源间之故地”。上述的撒哈辛是伏尔加河下游的一个镇名,可知术赤封地西面至伏尔加河,其牙帐则设在额尔齐斯河流域,这样术赤的封地就可知是从额尔齐斯河至伏尔加河  相似文献   

20.
汉武帝初期,诸侯势力膨胀,甚至“不听天子诏”,与中央政府相抗衡,直接威胁着中央集权。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势力,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酎金案”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