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俊 《教书育人》2006,(5):18-20
陷阱一:“马太效应”,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几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默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存在着许多类似于“马太效应”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陷阱一“:马太效应”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几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默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存在着许多类似于“马太效应”的现象。众所周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各项制度的论资排辈和平均主义是由来已久的。近年来为了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促进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热情,国家采取“普调”“微调”工资改革等多种形式,先后多次增加教师的工资。另外采取特殊措施,在中小学教师中建…  相似文献   

3.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个典故,其结尾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现代著名美国科学家、哲学家罗伯特·默顿发现了这种现象,即对做过贡献已有相当荣誉的科学家,给的荣誉越多;而对无名的科学家,对其作出的成绩不予承认或不给予应有的重视。他于1973年最早借用《圣经》中上述典故,把科学界奖励制度上优势积累的现象,概括命名为“马太效应”。显而易见,“马太效应”的结果是偏重于“锦上添花”,而忽略了“雪中送炭”。综观我们的教育教学,“马太效应”现象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个班级当中的几十个…  相似文献   

4.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圣经》中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他用这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默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5.
小车的联想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少年时期,看到书上讲的或是观察到周围的新鲜事物,总爱动脑筋想一想,动手做一做。他23岁的时候,发现了“牛顿第一定律”,这里面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公元前希腊有位著名的科学家,叫亚里士多德。他对物体的运动曾作过这样一个结论:“当推一个物体的力不再去推时,原来运动的物体便静止下来。”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这句话一直被当作真理,没有一个人有过丝毫怀疑。这句话也给年轻的牛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他不是死板地记在脑子里,而是反复思考这句话的意思,思考力与运动物体之间的关系。有一天,他走在街上,看见有人推着一辆…  相似文献   

6.
健康顾问     
《学子》2004,(5):31-31
相对论有一次,一些人围住了科学家爱因斯坦,要他用“最简单的话”解释清楚他的“相对论”,据说当时全世界只有几个科学家看得懂他关于“相对论”的著作。爱因斯坦对大家说:“打个比方——你同最亲  相似文献   

7.
每月谈     
一位领导干部带领部属去同小学教师见面时,提前二十分钟到场。他的第一句话是:“我们没有早到,而是晚到了三十几年!”许多老师听了感动得落泪。晚到了三十几年!”这句话讲得多么形  相似文献   

8.
科学的本质     
一天,两位科学家在实验室里聊天。其中一位科学家对另一位说:“来看看我的新发现,肯定会让你大吃一惊。”第二位科学家非常好奇,就让第一位科学家演示一下他那令人惊奇的发现。应他的要求,第一位科学家从火柴盒里拿出一只蜘蛛放在了桌子上,并命令蜘蛛说:“蜘蛛,前进。”他命令一下,蜘蛛就向前爬去。他又说:“蜘蛛,掉过头来。”蜘蛛又照着做了。科学家又说:“蜘蛛,前进。”蜘蛛再次按他的命令而行。第二位科学家对他的朋友能对蜘蛛下命令感到非常钦佩,并祝贺他朋友的新发现。而第一个科学家却回答说:“不,你还没看到我的发现,来看看这个吧。…  相似文献   

9.
开学报到那天,我们班新来的琪琪小朋友的妈妈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孩子有点费事,他爱哭,小班只上了几天。”第二天,我便领教了他的“费事”。他,还没进幼儿园就开始和妈妈闹开了,号啕  相似文献   

10.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工农业余中等学校初中课本》语文第二册《琥珀》中有句话:“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时候过去了。”我们认为这句话中的“时候”用得不合适,应改为“时间”。“时候”和“时间”意义相近,都是表时问的名词,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通用,比如“他来的时候不对,我可没办法”,也可说“他来的时间不对,我可没办法”。但在一般情况下,二者是有区别的,不可混  相似文献   

11.
同学们知道,story这个词是“故事”的意思。但你知道story本身也有许多故事吗?下面讲几个有关story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同学们在英语学习中一定会受到启发。【故事一】I know his story.这句话若译为“我知道他的故事”。显然不妥当,其真正意思是“我了解他的经历”。这里的story是指“个人经历”。【故事二】They are in one story.这句话是指“他们众口一词”。或译作“他们异口同声”。不可按照字面理解成“他们在一个故事当中”。其实,这句话也可改写为:They alltellthe sam e story.但其意思也有可能变化,即也可以把该句理解成为:他…  相似文献   

12.
近读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自传,感受颇深。在这共计只有六句话的自传中,有“唯一愿望:不要被人活埋”这句话,最值得人们深思和回味。 “不要被人活埋”,乍看,令人费解,细细推敲,实质上就是要提防那些阿谀奉承小人的“捧杀”。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奖励》2002,(2):76-77
近日,记者有幸采访到了我国理论物理界著名科学家何祚麻院士。“从人的层面来讲,首先我要对霍金表示我的钦佩。”这是采访何院士时他说的第一句话。事实上,同为理论物理方面的科学家,何祚麻不是特别同意霍金的宇宙爆炸论。  相似文献   

14.
法律咨询台     
一天下午,某幼儿园教室里突然来了一位小伙子,他走到林某小朋友跟前,蹲下来和他说了几句话。然后走到老师跟前说:“我是林某小朋友的叔叔,他爸爸让我把他带回去。”老师  相似文献   

15.
《马太福音》第二十章有这样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由于这句话后来广为流传,并在生活中导之以行,便成了众所周知的“马太效应”的代表格言。科学家罗伯特·默顿是最早提出“马太效应”之说的。马太效应在学校教育教...  相似文献   

16.
见到佳和,没有说上几句话,我就迫不及待地问:“在这里你也能上网吗?”他呆了一呆,就笑着说:“当然了。好心的老板怕我无聊,就让我上网玩游戏。”说完,他还朝我眨了下眼睛。我没懂他话中的奥妙,不觉埋怨  相似文献   

17.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个典故,其结尾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美国现代著名科学家、哲学家罗帕特·默顿发现了这种现象,即对做过贡献已有相当荣誉的科学家,给的荣誉很多,而对无名小辈的科学家,对其做出的成绩不予承认或不给予应有的重视。他于1973年最早借用《圣经》中上述典故,把科学界奖励制度上优势积累的现象,概括命名为“马太效应”。显而易见,“马太效应”的结果偏重于“锦上添花”,而忽视了“雪中送炭”。在我们的教学中,“马太效应”现象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例…  相似文献   

18.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吾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几句话被写在许多人笔记本的扉页用以自勉。古人“惜时”的劝告语言广为流传。孔夫子面对一去不返的河水,慨然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所告诫我们  相似文献   

19.
避免马太效应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个典故,其结尾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现代著名美国科学家、哲学家罗怕特·默顿发现了这种现象,即对做过贡献,已有相当荣誉的科学家,给的荣誉越多;而对无名小辈的科学家,对其作出的成绩不予承认,不给予应有的重视。他于 1973年最早借用《圣经》中上述典故,把科学界奖励制度上优势积累的现象,概括命名为“马太效应”。显而易见,“马太效应”的结果是偏重于“锦上添花”,而忽略了“雪中送炭”。   综观我们的教育教学,“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20.
讲过多遍的课文,怎样才能“备”出新意来?日前听一位老教师的介绍,颇有收获。“只有把老课文当作新课文备,才能常备不懈,常备常新。”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有两段对话,分别有“王曰:‘何为者也?’”和“王曰:‘缚者曷为者也?’”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句式相同,为什么一用“何”一用“曷”呢?以前讲课时,他只是笼统地解释“曷通何”,似乎也足以对付过去。最近备课时,他对此自问了几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