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园采风     
校园采风长江边上“职教花”长江边上,贫穷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有这样一枝“职教花”。四川省石柱县是全国百个贫困县之一,一职中原是设立在破庙里的乡办民中,而他们以“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大兴校办产业,办起了“三厂”、“两场”,年纯收入上百万元,建起了688...  相似文献   

2.
要说“茵”,先说“英”。“落英”一词,在古文中是常见的。左思《三都赋》中有“落英飘摇”,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有“落英缤纷”。再早一点,屈原《离骚》中便有关于“落英”的名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里的“英”都是指花———或是谢落的花,或是初开的花。茵、英读音相近,于是有人误“茵”为“英”。报上有篇写校园风景的短文,题为《曾经如此奢侈》。文中写道:“若是花开季节,风吹雨打过后,满地落茵缤纷,犹如给校园铺上了一张巨大的花毯。”文笔清丽而有情致,可惜把“落英”写成了“落茵”,留下了白璧…  相似文献   

3.
新教材第一册的课文《花的话》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文章。作者借花儿们的对话表达了耐人寻味的情思。教师用书上说“作者是借这默默无闻的二月兰,歌颂人民教师谦逊的品质和朴素的作风,表达对终日辛勤劳动的人民教师的敬爱之情”,这固然合情合理,但笔者以为“花的话”告诉我们的绝不仅仅是这些。我以为,“花的话”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人生、对世界的一种思考,这思考的答案不止一个。且让我们先听听宗璞笔下的“花的话”吧。榆叶梅:“春天的花园里,就数我最惹人注意了。你们听人们说过吗远望着,我简直像朵朵红云,飘在花园的背景上。”…  相似文献   

4.
一位阿姨带着幼儿园的孩子去赏花,她给孩子们出了一道题:说说你们最喜欢哪种颜色的花?为什么喜欢呀?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抢答:“我喜欢红色的花,它像太阳。”“我喜欢粉色的花,它像妈妈的脸。”“我喜欢黄色的花,它像我的裙子。”“我喜欢……”突然有一位小朋友问:“阿姨,您最喜欢什么颜色的花呀?”这位阿姨停顿片刻回答:“我最喜欢小朋友们。因为你们在阿姨心里是最好看最美丽的花!”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青年》上看到一则短文《花神与花》,大意是:播种的季节到了,花神要将花种撒向大地。她拿起一包花种说:“孩子,你去开成红色的花吧,因为红色象征着热情。”她又拿起一包花种说:“孩子,你去开成白色的花吧,因为白色象征着纯洁。”就这样,她拿起一包又一包花种,对它们说了要开的颜色,将它们撒向了大地。她对最后一包花种说:“孩子,你是幸运的,去吧,你想开成什么颜色就开成什么颜色的花吧!”开花的季节到了,花神下地巡视,看到众花争奇斗妍,惟独一株绿色的植物枝头什么都没有,它说:“我不知道要开成什么颜色的花。…  相似文献   

6.
1994年11月,国家推出了两套国花候选方案。一国一花是牡丹;一国四花排首为牡丹。饱含着悠久古文化的牡丹,又一次得到了无限的赞誉和殊荣。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对花姿雍容、花色富丽的牡丹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从帝王将相到庶民百姓都特别喜欢它。早在唐代即有“国色天香”之誉,被称作“总领群芳”的“花王”。在清代就曾被推为国花,沿袭至今,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周恩来总理曾赞道:“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它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历代诗人笔下的牡丹,更是贵枝浓彩、异态纷呈。唐代诗人…  相似文献   

7.
羊城 《职业技术》2006,(21):55-55
去年年中,在广东东莞地区打工的华小姐花了几千元血汗钱,买下了某酒业公司一套多功能“节能设备”,号称既能生产白酒、黄酒、啤酒,还能生产诸多饮料。她是在出租车里听到了某酿酒公司关于“不花一分钱,免费学习酿酒技术”的广播宣传后才跃跃欲试的。  相似文献   

8.
一说到“花”,大家都会想到种子植物的重要部分,或想到那万紫千红的春天,而在语言中,“花”除了表示种子植物的器官意义、名称外,还有丰富的修辞表达色彩。1郾比喻义:如“文艺之花盛开”———比喻事业的精华。2郾借代义:用具体代抽象,如“眼花、昏花”———“花”是具体形象的事物,容易被人认识,用它代替“模糊迷乱”这有视觉形象结果,容易让别人理解。3郾比拟义:把人当作花来写,如“姊穴zǐ雪妹花、寻花问柳”——专把女子拟作花来表达。4郾摹穴mó雪形义:根据事物显现出来的形态用“花”来摹拟表达,如“雪花儿、浪花…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在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创新意识油然而生,最终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讲授《晴雨花》时,向学生提出我们举行一次争当“小小气象员”的活动,看谁制作的“晴雨花”能预测未来天气的变化。学生们的兴趣激发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紧接着我先讲述了“晴雨花”的制作方法与操作要领,然后动手制作,按要求把所做的“晴雨花”放到合适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祝一勇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5):67-69,76
“花”是汪曾祺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意象。他笔下的“花”有两类:一类是自然之花;一类人工之花。在小说中,但凡人物出场,大多有“花”相伴。“花”体现了汪曾祺对普通百姓特有的审美关照,与人物往往有着同构关系,在提供背景、渲染气氛、展示心理、推动情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晚”字怎样解释?岱县佳花中心小学俞世燕古诗《山行》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构成的美景图。作者杜牧在诗的后两句中写道:“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教学中,如何理解“晚”字,颇有异议。一种意见认为理...  相似文献   

12.
一次,孩子的家庭作文是《我喜欢的花》。孩子坐在书桌前苦思冥想了半天,一个字也写不出来,她最后愁眉苦脸地跑来对我说:“妈妈,我喜欢的花太多了,到底写哪一种好呢?”我说:“你认为哪一种花美就写哪一种吧。”  相似文献   

13.
“花(huā)”是个多义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有近20个义项,其中第一个义项是指“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即“花朵”的“花”;第二个义项是指“可供观赏的植物”,即“花木”的“花”。  相似文献   

14.
曾几何时,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忽如夜春风采,干树万树梨花开”,当时的评课观是一课堂没有了多媒体课件,就是一堂非常落伍的课,自然就不能称其为好课。后来,一堂课的课件做得相当精美、用得又较多时又要挨批,理由自然是教师不在。实”处做文章,尽搞些“花花草草”。风向忽左忽右,教师也只好向左走走,又向右走走。然而在笔者看来,好课就好比是好花,信息技术就好比是绿叶。没有绿叶相衬的好花,总感觉有些欠缺,谈不上完美。当然绿叶遍地,只衬着些花骨朵,也无美感可言。因此,笔者认为。“好花还需绿叶扶”,信息技术在课堂中适时、适地、恰当的“扶持“,可获得画龙点睛、好花绿叶相扶相衬的效果。下面就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相扶作用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花之思     
从古至今,花似乎一直都拥有着人们的关注,或喜爱,或嫌恶。花天生是给人欣赏的?隋炀帝当年开凿了一条贯穿中国南北的水道,好让他的爱妃坐着龙舟去看花。如此大的手笔让现代男女绝望地羡慕。花也是自古文人墨客的寄情对象。有了花的存在,才会有洁身自好的周敦颐的“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感慨;才有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才有了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也才有了李商隐的“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一切的思念、理想与哀愁都在…  相似文献   

16.
阿诺 《湖南教育》2001,(16):49-49
为了巩固乘法口诀表,复习加法和乘法之间的联系,教师设计了“开花店”这一环节。首先,教师展示一辆装满鲜花的推车,车上有菊花、玫瑰、剑兰、康乃馨、百合、马蹄莲,每种花前有花的名称、序号及花的单价。然后,教师说:“请大家在练习纸上写出自己想买的花的序号及数量。”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有效的语文教学策略,“反弹琵琶”有两大要义:一要“反”,就是对焦点话题进行反思和批判;二要“弹”,“弹”是基于批判而又超越批判的创新,是基于理性思考的言语实践。只有在“反”和“弹”的统一作用下,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锤炼和提高。一、从原点出发在口语交际《小小辩论会》一课中,教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大壮想摘校园里的花,别人劝阻,他还振振有词:“我爱花,所以我摘花。”如果你在现场,该怎样辩驳大壮呢?接下来,教者以大壮的身份与学生展开了辩论。  相似文献   

18.
杜国进 《学语文》2008,(3):48-48
根据《辞海》,“花”读huā,义为。被子擅物的繁殖器官”:“华”读huā时,同“花”。我们知道,名词“花huā”与“华huā”。读音相同,语义相同,是古今字的关系,但“华huā”是源,“花huā”是流。  相似文献   

19.
据说“花开的声音”一词,最早见于一个小学生的作业本。那个天真的孩子用“聆听”一词造了这样一个句子:我静静地趴在花园里聆听花开的声音。没想到如此诗意的创造,却被语文老师判为错误,理由是花开的时候没有声音。看一看,我们这位语文老师都做了什么呢?或许一个天才的诗人,就因为老师的这一误判而过早地陨落了:孩子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20.
“孩子是歌,需要聆听;孩子是舞,需要欣赏;孩子是花,需要浇灌;孩子是树,需要培育。”陶醉于轻“歌”曼“舞”之境,掩映在红“花”绿“树”之间,个体生命呈现出愉快成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