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对师范教育重要的认识,基于对乡村教育弊端的深恶痛绝,陶行知彻底改造乡村教育的伟大实践,势必要从改造旧乡村师范教育和建设全新意义上的乡村师范教育入手,这是完全合乎逻辑的。正是在这一点上,陶行知的乡村师范教育思想发射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任何教育家都无法比拟的奇异光辉。陶行知先生清楚地看到:“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现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不得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量新兴技术进入乡村学校,尽管乡村学校信息化条件得以改善,但技术依旧游离于乡村教师,没有很好发挥助推乡村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如何促进乡村教师更好地吸纳技术,发挥技术对乡村教师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成为乡村教育问题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议题。为了更好地回应这一问题,研究基于技术吸纳的相关理论,澄清了乡村教师技术吸纳的内涵,发现乡村教师在技术吸纳过程中存在素养困境、动力困境、赋能困境等关键堵点,影响了乡村教师对技术的价值辨识、消化和创新应用,并提出提升乡村教师技术和专业素养、唤醒乡村教师学习和消化技术的动力、提供强有力支持等手段来促进乡村教师积极吸纳技术,让技术更好地赋能乡村教师的教育教学,助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乡村教育振兴是阻断山区规模返贫的重要环节,地理教学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家乡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等地理知识。以Y中学所在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对应的地理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地理条件对于家乡发展的优势条件和不利因素,进而使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地推进。  相似文献   

4.
自脱贫攻坚的口号提出以来,乡村教育脱贫一直是脱贫攻坚中的重点,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主体人物,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乡村教师的访谈、问卷调查以及对研究乡村教师的文献进行梳理的方法,对乡村教师在教育脱贫进程中的困境加以提炼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让乡村教师的困境得以解决,更好地投入教育脱贫攻坚战中去,在2020年到来之际打赢这场教育脱贫攻坚战。  相似文献   

5.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师范生是乡村教师队伍的重要后备力量,从源头上树牢师范生扎根乡村教育的情怀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赋能乡村教育优质发展、赓续传统乡土文化根脉、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同时师范生也面临乡土情怀淡薄、乡土文化教育渗透不全、乡村实践经验贫乏等困境。为了促进师范生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师范院校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须加强国情和理想信念教育、开发乡土教材和设置乡土课程、增强乡村教育实践,不断增强师范生乡土文化知识和实践能力,激励师范生到广大乡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做新时代文明乡风的塑造者,振兴乡村教育的“大先生”。  相似文献   

6.
旅游资源评价是旅游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的前提。阳朔拥有非常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阳朔乡村旅游资源,该文对阳朔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
由于涉及众多学校教育问题,乡村学校合并长期以来在美国教育界受到很多争议。出于效率的考虑,学校合并在美国农村公立中小学的改革中曾经形成了一股热潮。时至今日,许多乡村学校和社区面对入学人数的减少和财政的困难继续着他们应对危机的办法——尽可能地进行学校改组和合并。但是,随着美国社会对教育质量关注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学校合并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更好发展,而不仅是追求教育效率。我国正在进行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可以吸取美国乡村学校合并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立国之大本”,早在60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就这样说。中国是农业国,乡村教育更显得举足轻重,作为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对这一点有深刻的认识,并把自己的主要精力用在乡村教育上。他努力改造旧的乡村教育,执着探求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的乡村教育,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乡村教育理论和革命实践,今天对我们仍有深刻的教育和启迪。  相似文献   

9.
对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举办的“乡村振兴中的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进行综述,形成如下基本认识。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乡村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与全面发展,其实现需要更新发展理念、秉持系统思维、解决供需矛盾。在学生发展层面,既要注重提升乡村学生学业能力,又要关照乡村学生精神世界,实现乡村学生生命整全发展;在教师队伍层面,要解决教师流动问题,培养教师乡土情怀,完善师资配置政策,建设高质量的乡村教师队伍;在课程层面,要秉持在地化教育理念,注重乡土文化传承,实现乡村学校课程创新;在教学层面,要注重技术赋能和学校治理改进,提升乡村学校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完善教师教育模式,建构“U-G-S”协同培养模式是落实我国乡村教师教育政策的必然要求,是乡村教师内生发展动力所在。为了更好地解决培养主体之间的地位不平等、目的错位以及缺少持续性的运行机制等问题,我们可以从乡村教师情怀培养、激发“U-G-S”主体性、构建职前职后课程体系等方面的实践路径,为乡村教师培育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1.
陈泽群 《海南教育》2009,(10):31-31
《乡村教师》栏目是展示乡村教师不畏艰苦、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精神风貌的平台。长期以来,深受读者、特别是乡村教师的喜爱。为了更好地办好这个栏目.欢迎乡村教师踊跃投稿。稿件内容:乡村教师的简介、照片一张、职业感言。感言每篇500字为宜,来稿提供联系电话。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乡村教育政策执行研究由关注政府行为的决策者作用转向强调执行者在政策执行中的适应性,再到关注执行者参与政策过程的复杂性与动态性。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基于四川省县域内乡村教育振兴的案例,发现乡村教育政策执行者作为有自身优势潜能的能动者,通过政府部门统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调发展,加强乡村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机衔接与有效合作,形成乡村教育政策协同育人机制,激发乡村教育振兴政策宣传的积极性、多层次协商规划乡村教育振兴活动、乡村需求与乡村教育政策实施协调搭配、扩大乡村教育政策实施效力,使乡村教育振兴初步呈现出积极效果,进一步突破政策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展望未来,乡村教育政策执行者能动参与乡村振兴的研究应立足我国乡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借鉴国外研究实践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3.
乡村教育,应该是最富有诗意的风景,但现在,有多少人愿意领受那份诗意的淳朴……乡村教育,最能够考量出一个人的精神高度与价值取向,但现在,有许多的人,可能都愧对这份质朴与厚重……  相似文献   

14.
理想的乡村中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在各处乡村改进事业,都不是农民自动去办,自动去改进,这真是一个根本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乡村改进事业总是不会成功。本篇江先生提出一种办法,——创设特殊的乡村中学——培养农民能力,使他们能自动去改进他们的事业。名为理想的乡村中学,其实,确是切实可办的乡村中学,理想二字,或指现在无此中学而言吧!编者志。农民教育的必要应先教育而后自治乡村教育的性质和范围关于乡村教育的三大问题乡村改进人才必备的条件乡村中学的需要乡村中学的特质内容和效果办理农村中学两个先决问题对于教育行政的希望  相似文献   

15.
乡村教师职业认同研究不仅能了解乡村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与问题,引导乡村教师正确认识教师职业,更好地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还能为相关部门制定教育政策提供一定借鉴。为了系统了解乡村教师职业认同的历程,以L教师为个案,通过调查,分析了乡村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并从社会、学校和个体三个层面提出了改进乡村教师职业认同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20,(2):13-14
现如今,乡村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我国当前教育工作中的重要问题。由于很多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很多乡村儿童的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赚钱来增加家庭的收入来源,使得很多乡村儿童逐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长时间缺乏父母的培养与爱护,在身体、心理等方面都会出现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对乡村儿童生活与教育现状进行具体的研究,通过对乡村儿童学习现状的具体分析,引导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关注乡村儿童的生活和教育,共同努力来帮助乡村儿童更好地学习和成长,为乡村儿童的成长与成才塑造良好的环境,切实推动农村孩子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7.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是中国教育界最早注意到农民教育问题的人,也是带头热情地奔向农村当乡村教师的教育家。他从中国“以农立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五的客观实际出发,创造地性提出了“乡村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大计”的科学命题。今天,深入研究和领会陶行知的这一思想,对于提高对农村教育的认识,加速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程,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乡村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大计”,是陶行知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  相似文献   

1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经成为各个学校的重要课程之一,并且当前已经取得了许多的教育成效。但是,通过总结分析后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成效普遍来自于城市学校,农村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效果方面并不是非常理想。鉴于此,为了更好地推动乡村学校师生协同化发展,简要分析在乡村学校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实现策略,希望可以为相关教育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学校教育空间是物理要素与人文要素的共构,它作为学生重要的成长资源理应展现出鲜明的教育性。但审视乡村中小学教育空间的真实镜像,单调、封闭、刻板等主观体验充分表征了乡村中小学教育空间教育性的弱化。为更好地促进乡村少年成长,重构乡村中小学"恰切"教育空间成为推进乡村教育发展的必然诉求:促成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融合;完善主流文化空间与乡村文化空间的互补;保持校内空间与校外空间的有效链接;保障限制空间与自由空间的均衡。  相似文献   

20.
乡村职业教育在地化阐释,不仅融合了历史和理论两个维度,而且深入挖掘了乡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回归“地方”意义的维度,发现乡村职业教育中“在地化”带来了一个个体亲切经验的和融入地方文化特质的乡村职业学校的文化空间。通过转向“地方”的认识思路,将乡村变成具有多维意义的教育空间,使其成为乡村职业教育“在地化”的“价值意义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