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心文 《档案天地》2010,(1):35-39,45
新中国刚成立初期.国民党特务在大陆活动猖獗。国民党保密局从台湾派遣“王牌杀手”封企曾密赴上海.执行“1243”行刺上海市长陈毅的任务。这项计划是由国民党保密局局长毛人凤亲自制订并经蒋介石逐字审核后予以批准,台湾方面认为此项计划“必能成功”,但是就在封企曾准备行动时,就被我公安机关破获.号称“王牌杀手”“杀人魔王”的封企曾最后伏法于上海龙华刑场……  相似文献   

2.
干涉、控制和威胁救亡日报(以下简称“救报”)创刊初期,名义上是属于“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以下简称“文救”)主办的机关刊物,实际上是在党的领导下的一张统一战线的报纸。它的经费一部分来自“文救”,一部分由国民党津贴。因此,国民党就没有忘记对它的干涉和控制。当时,在上海的国民党著名CC文化特务、市教育局局长潘公展(他也是“文救”的常务理事)却力争由他们派人来主办,他派来了御用文人、当时暨南大学教授樊仲云担任主笔,文化特务、市教育局宣传科长、潘公展私人秘  相似文献   

3.
1933年5月,丁玲在上海从事革命活动时,被国民党中统特务逮捕。整整50年之后,丁玲才知道,当年如果国民党中统特务不抓她,戴笠为头子的国民党复兴社特务也会把她抓走,她已经处在双重监视之下,注定了在劫难逃。有趣的是,当她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她竟然和50年前要逮捕她的复兴社特务坐在一起开会,而且他们之间互相问候。真是“不是冤家不聚头”,历史和他们开了一个玩笑。  相似文献   

4.
以上海为例探析战后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瑚  樊昊 《新闻大学》2006,(2):30-33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宣称实施宪政,但其新闻统制制度却并未发生实质性的转变,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变化。以上海为例,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在战后的变化和特点主要有三:一、国民党党部及其宣传部门由台前退居幕后,政府行政部门开始介入并成为名义上的主管部门,形成了一个党政军特“四位一体”的多头管理机制。二、国民党仍将扩充党报实力视作新闻统制之重点,但在手段上则主要由国民党人、特别是国民党特务分子以个人名义办报,实行特务统治。三、利用所谓“技术”的控制手段,限制民营报刊的发展,摧残一切于国民党统治不利的异己报刊。  相似文献   

5.
国共南京谈判期间,中统奉蒋介石之命成立了“梅园监视站”,采取监视、跟踪、侦察、窃取情报等方式,专门监视驻梅园新村跟国民政府进行谈判的中共代表团.“梅园监视站”给中共代表团的活动带来了障碍,但并未阻碍中共代表团开展工作,体现了该历史时期中统等特务机构的特点.梅园新村纪念馆馆藏的一批档案史料记述了监视站的工作始末,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在此领域的史料空白.研究“梅园监视站”能管窥该历史时段内国民党特务机构对中国共产党和民主人士的监视破坏行为,这是研究抗战胜利后国共关系、国内政治生态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我党高级将领陈赓,谁都知道他英勇善战,战功显赫。可他曾经给红军当过“特务”,专门刺探国民党的情报,留下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本文记叙的是陈赓在上海做“红色特工”的一段秘闻。  相似文献   

7.
黄炎培在旧中国历尽艰险曲折:清末险被“就地正法”,国民党统治期间屡受恐吓,不得已多次流亡海外,国共和谈时国民党特务抄了他的家(菁园),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军统暗杀名单将他列为第一,尔后竟又再枪杀了他的次子黄竞武。 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回重庆后书成《延安归来》,风靡那时大后方。而其与毛泽东关于“周期率”和民主的对话。至今尚脍炙  相似文献   

8.
报业泰斗史量才当年所办的《申报》在中国报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史量才以不畏权势的铮铮铁骨、新闻救国的爱国情怀、史家办报的责任意识、勇于改革的新闻理念创造了不朽的业迹。他不因强权而退让的“人格、报格”,也触怒了国民党上层。1934年11月13日,史量才结束在杭州休养,乘自备汽车由杭州返回上海途中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暗杀。史量才的死,使新闻界失去了一个领袖级的“民众喉舌”。  相似文献   

9.
四、中统组织的建立及其向特务机构的演变 国民党最早的特工组织形成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反共“清党”期间。深请中国传统统治权谋的蒋介石,对于重要而敏感的情报特工组织机构的组建,采取了双管齐下、分而治之的方针,这便导致了后来国民党“中统”与“军统”特务组织的分别出现,  相似文献   

10.
绝妙好题     
1947年某日,军统特务纪念藏笠“逝世”一周年。上海文汇报本可将消息弃之纸篓。然而,总主笔徐铸成却匠心独具,加上标题“最笠精神不死”,编成花边新闻,插在国民党军警如何镇压学潮、工潮的报道中,何其妙也!  相似文献   

11.
拍案而起:“是好汉就站出来”1946年7月11日,著名民主活动家、中国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在昆明遭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等人满含悲愤地组织了李公朴治丧委员会。15日上午,治丧委员会在云南大学至公堂举行“李公朴遇难经过”报告会和追悼会。  相似文献   

12.
北平无战事     
《全国新书目》2014,(12):43-44
1948年,太平洋战争结束后三年,北平经济崩溃、民生凋敝,看似平静的北平城内暗流汹涌。国共两党决战之际,以蒋经国为首的国民党少壮派,突然对涉嫌通共的国民党空军王牌飞行员方孟敖委以重任,将其飞行大队改编为国防部经济稽查大队,前往北平调查民食调配物资的贪腐案,藉此打击以方孟敖的父亲、国民党中央银行北平分行行长方步亭为核心的孔宋家族贪腐势力,真正目的其实是要执行国民党“币制改革”的惊天计划。此委任状一下,国民党内部清廉派和贪腐派斗争陷入白热化,特务、间谍、中统、军统齐聚北平,此时中共地下党、国民党贪腐势力和铁血救国会之间,一场惊心动魄的民国大戏揭开铁幕……  相似文献   

13.
宋玉红 《档案天地》2015,(10):13-16
抗战期间,日本在中国设立了庞大的间谍机构网络,这些特务机关被称为“一个人可以顶一个师团”.日本的特务机关极为秘密,其正式名称只记录在军部的秘密卷宗里,其系统庞大,分布广泛,除了收集中国政治、军事、地理、历史、人文等情报外,还负责探测中国军民的动向,扶植汉奸,监视伪官吏,乃至进行暗杀、破坏等相关的活动.日本的特务机关在侵华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这个人叫谷正文,曾当过共产党,后又追随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替国民党从事反间工作,对日抗战时,是山东地区游击队司令,国民党迁台后,在白色恐怖统治时期,专门负责抓共谍;换句话说,谷正文是位神秘加上几分恐怖的“特务”。从情报局督察室主任(少将级)退休至今已有20年,不知何故,近几年来,他一反情报人员凡事“三缄其  相似文献   

15.
邹凡扬传奇     
一身三任的神秘人物这是解放前的事了。地点,上海。他在当时的新闻界一身三任,既是国民党市党部控制的《新夜报》的首席记者、三青团办的大光社的采访部主任,又是中统办的《中联社》的总编辑。于是,有人对他刮目相看,有人对他嗤之以鼻,有人讲他是“特务”,有人骂他是“黄牛党”。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却是一位年轻的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16.
神秘信件 新中国建立后,逃往台湾的国民党并不甘心失败,他们不断地向大陆派遣特务搜集情报,与潜伏下来的特务里应外合,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制造暗杀、爆炸、纵火等刑事案件,天津同样不能幸免。  相似文献   

17.
家父赵家璧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收藏的名人和作家来信,在“文革”期间,除了鲁迅的信被造反派勒令上交之外,其他作家和名人给他的约六七百封信都不知去向了。“文革”结束后,他所属的上海文艺出版社人事科的干部,却退还给他两包信,其中一包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教育局局长,实质上是国民党文化特务头子——潘公展给他的两封信。信纸、信封都保存完好。  相似文献   

18.
徐恩曾(1896-1985),字可均,浙江吴兴人,早年毕业于上海南洋大学,后留学美国(专学电机工程),归国后曾任国民党第一任广播电台台长.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投靠他的表兄弟陈果夫(中央组织部长)、陈立夫组织的中央俱乐部(即CC系),到国民党中央组织部总务科工作,不久,又转到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中统局前身)工作.从此,便开始了他的特务生涯.  相似文献   

19.
1943年,延安整风后期发生了一场“抢救失足者”的运动。 这年年初,由于在“审干”中发现了个别特务,一些人便夸大敌情,错误地认为延安党内、政府、军队里钻进了大量国民党特务、日本特务和托派分子。于是,把一些从陕甘宁边区以外来的干部、知识分子和许多白区来的党员都看成嫌疑犯,进行审查。这股风很快也刮进了《解放日报》。  相似文献   

20.
邹韬奋是新闻战线的一面旗帜.1941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占香港,东江抗日游击纵队掩护韬奋同志由香港进入广东.他打算到重庆或桂林继续进行抗战宣传,不料国民党当局秘密发布通缉令,要求特务机关发现他时“就地惩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