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陶行知先生指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他还进一步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新课标推崇的"以学定教"教育理念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非常吻合,而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以及孟子"自求自得"的学习主张更可以说是"以学  相似文献   

2.
职业学校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归根结底是为了能在现实社会中"做"。这与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是非常吻合的。他说:"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作为专业教师,我在从事导游专业的教学中运用了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周红英 《成才之路》2012,(25):80-81
正"实践教学法"即"教学做合一",它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教学论。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方法将教、学、做分为三项不同的事情是不对的,教、学、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他以"做"为中心,把教与学统一起来,主张"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教学做  相似文献   

4.
<正>陶行知先生是这样解释"教学做合一"的:"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根据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开展实施"教学做合一",争取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在做中教:改变传统授课方式,更新教学观念目前科学学科教学还存在传统的"教"的现象,大家都在  相似文献   

5.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作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相似文献   

6.
崔桂根 《教书育人》2012,(26):63-64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其中"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学理论的精髓。陶先生指出,"教学做合一"是一个整体,其中"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作为教师,我们要在做上教,拿做来教,乃是真教;作为学生,要在做上学,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因为不在做上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陶行知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不成教,学也不成学。""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在这里,陶行知强调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所谓"做",就学生而言,就是亲自实践、亲身体验,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获取知识。陶行知这一重要思想,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方法论的意义。笔者在高中语文复习备考中努力践行陶行知的这一教学理念,就学生如何"做"这一问题上进行  相似文献   

8.
<正>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方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纵观当下的语文教学,“教学做”是分离的,学生在“做”上学得不够,很多学情没有真正地呈现出来,而教师的教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教与学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至于怎样"学",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教学"了。使之"‘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由此可见,陶先生把"教学做合一"看作生活教育的根本方法。毛泽东同志指出:"陶行知主张知行合一,提倡生活教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含义是:“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具体做法带有当时社会大环境下的时  相似文献   

12.
"教学做合一",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造性地提出的教育命题.在陶先生看来,"教学做"足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与"学"之所以能统一,就是统一在"做"上.只有在"做"上教的才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才是学生.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相似文献   

13.
一、教与学关系的和谐 教学过程包括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这两方面只有和谐统一,才能形成有效的教学过程。对此,陶行知指出,教师不能把学生当成容器,要看成是一个个的活生生的“人”,要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基础、技能状态、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等方面出发,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把教与学统一在“做”上,“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下工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  相似文献   

14.
卢秋雪 《考试周刊》2014,(94):98-98
"教学做合一"源自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理论,其视"教学做"为一体,其中"做"是整个环节的核心,主张在做中学。从教师的角度看,做就是教,从学生的角度看,做就是学。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和学都是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是教学的真谛。教的方法是根据学的方法来的,教育来源于生活,教学的目的就是能让学生以更高的效率去学习。"教学做合一"的实质是根据生活的需要去教、去学,通过生活实践去教学,从而使得小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能够更加有创造力,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一、陶行知的教学观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起点。陶行知留学回国后,看到国内学校"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弊端普遍存在的现象,给予了严厉的批评:"教书的人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书的人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这种教育不仅危害教师、学生,更是祸国殃民。"他主张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教与学相统一,提出"教学合一"即"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  相似文献   

16.
“教学做合一”旨在培养既会动脑又能动手的人才 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与学之所以能统一,就是统一在“做”上,只有在做上教的才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才是学生。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才是真学。我们都清楚,教书、读书的目的就在于“用”,而要教得活,学得实,用得好,就必须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方式,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和学,要与动手联系起来,要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要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人民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在教育界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深深地影响着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特别是他提出的教学主张——教学做合一,对初中英语教学更是极为实用。陶行知先生是这样定义“教学做合一”的:“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先生说: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作文教学,是对动手  相似文献   

19.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即教学不应当只是让学生去死记硬背现成的知识,而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自主的自学能力。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就是要实施因材施教,使学生从传统教学中完全被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变到在积极参与中获得知识的主动地位;“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相似文献   

20.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1917年陶行知先生由美国归来后,“看见国内学校里的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于是,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他主张把“教与学联络起来”,指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观,解决了在生活及教学中如何施教的问题。它不仅是生活和教育关系的进一步说明,也是现代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要把握的基本原则,是我们落实素质教育思想,突出实践为重点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模式。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我们应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