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旅游演艺消费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初步确定旅游演艺游客消费决策影响因素测量指标体系,选取张家界《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的观演游客为研究对象,发放了500份问卷。研究结果表明,旅游演艺游客消费决策影响因素主要有五个维度:品牌、情绪、兴趣、主观规范和旅游需求。此外,旅游演艺游客消费决策还受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周颖 《广西教育》2012,(17):37-38
在杭州举行的“‘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生态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来自江西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玲湘执教了四年级的古诗教学课《望天门山》,她在这节课中凸显出“字理为根,以读为本”的古诗教学特色。  相似文献   

3.
布里齐斯 《成长》2007,(7):56-58
每天黄昏的时候,我都会带着小提琴去湖畔的公园散步,然后在夕阳中拉一曲《圣母颂》,或者在迷蒙的暮霭里奏响《冥想曲》,我喜欢在那悠扬婉转的旋律中编织自己美丽的梦想。小提琴让我忘掉世俗的烦恼,把我带入一种田园诗般纯净恬淡的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4.
吕继红 《现代语文》2006,(11):116-116
李白的《望天门山》像启蒙诗一样,可以说是妇孺皆知,老幼能详。小学《语》课本第九册就收入了这首诗,各种参考辅导书因版本的不同对这首诗的注释与讲解也不尽相同。但都无一例外的认为:《望天门山》描述了天门山夹水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相似文献   

5.
《九歌》是屈原对楚国的祭歌"《九歌》"修改加工、更定其词后,改编而成的一组情致缥缈的祭歌,考其源流可上溯至公元前两千年左右的虞夏时期的"《九歌》"。《九歌》接连赞颂了楚国九位重要的神祇,若不考虑其为祭歌的背景,那它所描绘的那种"男女"婉转幽微、魂牵梦縈的情思,绝对堪称是情歌中的极品。但《九歌》中情神凄惋的"人、神之恋",其宗教神话原型确是"以美貌的女祭侍神,歌舞以乐神,诱惑上界神君降临人间,以便赐予楚国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考,以美貌的女祭侍神的风俗,不仅楚国如此,齐国、陈国等中原地区的国家亦如是,且此风俗与两河流域和古代日本亦颇类似。  相似文献   

6.
《任氏传》是唐传奇中讲述人鬼相恋的爱情故事,对于狐仙任氏这一形象,英语世界的研究者表现了强烈的兴趣。德国汉学家顾彬认为任氏身处人鬼两种世界,面临身份的跨界;洪越赞许任氏的报恩行为;李耀春探讨任氏的聪明性格;韩瑞亚指出任氏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这也是她的独特性格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史诗性”是历史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五六十年代,史诗性是作家们梦寐以求的艺术品格,但在新时期,史诗或史诗性失去了昔日的光辉。新世纪,刘醒龙新作《圣天门口》又回到对史诗性的追求,达到了史的真实性、思的深邃性和诗的感染力的统一,具有一种史诗性品格。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圣天门口》与《白鹿原》的初步比较,从儒家文化与基督文化以及它们与现代性的关系方面对这两部小说的文化价值进行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9.
张目 《文教资料》2013,(21):5-6,23
狐作为我国民间的传统信仰对象,狐仙信仰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历史过程.在历史时期内,人们对狐的情感态度是极为复杂而又充满变化的.大体上,在先秦时期狐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是完美的,以至于成为“祥瑞”的象征.而在先秦以后,特别是两汉以后狐逐步地被妖魅化,成了作祟于人间的媚人妖物,它的出现更成了“凶兆”.但令人称奇的是,伴随着狐的妖化,出现的并不是人们对狐的排斥,而恰恰相反,人们对狐的信仰却愈演愈烈,至清代最终发展成为遍及中国北方的狐仙信仰.这样就造成了一种信仰与情感的“错位”,形成了奉所厌所鄙之物为神的奇特现象.  相似文献   

10.
<圣天门口>在于恢复文学中现实主义的尊严.  相似文献   

11.
朱熹与狐仙的传说,流布于闽北武夷山与赣南鹅湖、白鹿洞书院等地。然而,传说并非空穴来风,其引发之文化源头是朱熹于乾道三年(1167年)冬,由湘入赣之归闽途巾的“毛女洞”奇遇;其助推之文化源头是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提举浙东,因弹劾唐仲友发生文学史上所谓“岳霖判案,才妓作词”的哀艳故事。通过考订相关的记载,厘清传说与故事在历史过程中的文化源头与流变,阐释传说与戏曲故事的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12.
在19世纪绚丽多彩的文学舞台上,英国女性作家的小说创作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这之中,简·奥斯汀无疑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谈到女性的创作时,我们很自然地会想起她们的启蒙读物———童话故事。这些充满奇思幻想与浪漫主义色彩,又往往有着美满结局的形形色色的故事,充实着她们的童年时代。从“丑小鸭式”的成长故事、浪漫主义色彩、永恒的爱情主题三个方面入手,简·奥斯汀的名著《傲慢与偏见》中童话因素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3.
我国存在着民间版和文人版这两种不同的牛郎织女神话,民间版的更古老,影响也更大。牛女型是中国爱情故事的基本模式,其原因有政治的、经济的、民俗的。  相似文献   

14.
现实生活中,在灾荒之年,人们往往会以松柏为食充饥;而在传统医学文献中,松柏还有治病的功效。魏晋之际,道教迅速发展,贵族与平民分别在自己生活的基础上创造了一些食松柏而成仙的故事,食用松柏成为道教修道成仙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孟子日:仁民而爱物。其“爱物”思想,继承和发挥了先儒“物我为一”和“物性善”的思路,强调“物”与“我”的并存和并立.表现出一种整体主义的宇宙观。但同时,孟子也把人伦的概念引入其“物我关系”的论述,突出了其以人类为中心的意识。而且,孟子提倡“爱物”,目的在于使“物”为“我”所用,以施“仁政”、行“王道”。从孟子思想中推导出的环保主义思想,是对孟子思想的附会。  相似文献   

16.
日本儿童文学作家安房直子的童话作品除了具有幻想特征之外,更富有深厚的内在意蕴:一方面,她的作品呈现出“爱”的母题的丰富审美形态,如母爱、友爱和对生命之爱等;另一方面,其作品秉承日本传统文化中的“森林思想”,传达出一种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生命观念.这两种意蕴使儿童在潜入各种丰富的审美情感体验中心灵变得温柔、坚韧、聪慧、自信与博大,成为儿童读者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养料.  相似文献   

17.
作为童话从民间走向文体自觉的标志性人物,安徒生的童话创作从民间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素材。树作为丹麦民间传说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不仅丰富了安徒生的童年经验,也是他成年思悟的深刻表达。在安徒生的童话作品中,“树”成为作家对于自我生存的思考与回答。本文试图探索其童话中充满象征与隐喻的“树”的意象,以期寻求解读安徒生童话的新的角度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最早产生在西周时代,至汉代已初具规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丰富了它的情节,全部故事已经成熟,且广泛流传.此时的故事仍具有神话特征,男女主人公都是天上的星神而非下界的凡人;唐至明清是故事的定型时期,牛郎的身份成了人间的一个穷小子,神话也彻底地变成了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家庭模式说明了家长制在婚姻中的作用;反映了古代人民对善恶、美丑的认识,对做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肇如于春秋时期的夏夷之辨,其主流观念是以文野区夏夷,而是否认同和践行华夏之礼又是夏夷文野之分的主要标准和“用夏变夷”的主要内涵。同时,历史上因夏夷对峙、冲突的政治形势而产生的夏夷人禽之别、内外之分等观念,往往带有非理性、非文化意蕴,从而使夏夷之辨呈现出进步与保守、开放与封闭并存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小说和朝鲜小说互有交流.朝鲜作家金万重的<九云梦>,与中国古典文学有多方面互通之处.如该书借用人仙恋、柳意象内蕴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如中国小说中的侠女剑术母题对<九云梦>中侠女剑术、女性对弱势群体的超越;以及中朝交流产生的相同与不同社会风俗及骑射功夫表现等.中国古典文学对朝鲜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源同而流异,作者经过借鉴与创新,将自身的思想、人格、观念和趣味渗透其中,产生了独具魅力的著名古典小说<九云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