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滨州学院学报》2022,(1):91-96
古代典籍经过历次书厄辗转传抄至今,难免有不少舛误之处。而出土材料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籍原貌,没有经过后人的缀续和篡改,可信度较高。有鉴于此,对《尚书·立政》与清华简《四告》进行对读,发现《尚书·立政》“咸”可能为“箴”之讹误,是周公对成王的箴告之辞。对出土材料与传世文献进行对读,可以发现文本之间的细微差别,对《尚书》学研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一整理古籍、研读古书,都需要重视校勘。校勘是一件不容易的工作。由于社会生活名物制度的不断改变,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结构的不断变化,古代的书籍后人很不容易完全理解。颜之推在说到学者贵能博闻时,曾举出不少词语,说明自己曾遍问他人,查考群书,才得到正确的判断,最后说:“校定书籍,亦何容易,自扬雄刘向方称此职耳。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而古代书籍展转传抄,传写者误脱、误衍、误倒、讹误,甚至误改的情况,更增加了  相似文献   

3.
《论语》及其注疏久传于世,其中文字使用情况复杂,值得深入研究。以李学勤主编阮元刻本《论语注疏》为对象,就其注释用字进行考查,归纳分析其类别及形成原因,针对各种情况提出处理意见:在古今字的使用上取其当时的“今”字;假借字尽可能保持其借字不变;同源通用字取其更为通行的那个;异体字选择符合造字理据、更易为人接受的形体;近义词选择其中更为通俗流行的,力求浩繁典籍在久远的流传过程中能够维其原貌,服务世人。  相似文献   

4.
清代著名学者俞樾说:“尝以为治经之道大要有三:正句读,审守义,通古文假借……三者之中,通借为尤要。”(《群经平议·序》)此语甚为精当。要读通古书,要正确阐明古义,不懂得古代汉语中多有文字通假现象,是寸步难行的。但却有不少人把通假到处乱用,此可谓滥云通假。现择其要,例说如下。将异体字视为通假宇,将古籍传抄翻刻过程中产生的形近而讹之字也视为通假字,此其一也。  相似文献   

5.
祖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大多载之于典籍。这些典籍除浩如烟海的汉族古籍外,少数民族古籍亦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古籍内容丰富,形式多姿多彩。其中既有世代承袭蜚声中外的口碑材料,更有举世皆知名扬世界的书面作品。二者各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少数民族书面文字古籍作品除少数有文字的民族外,大多是用汉文创作的。(如壮族、回族、土家族、苗族、布依族等)。另外即使是有文字的民族,由于历史上种种原因,有的留传至今的亦是汉文作品居多(如蒙族、满族等)。所以,研究整理古代少数民族汉文作  相似文献   

6.
刘震 《教师博览》2010,(7):54-55
早在4000多年前,最早的人类文明就出现了文字。生活在西亚两河流域的古代苏美尔人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秆将楔形文字刻在黏土制作的泥版上;古埃及人先是把圣书字刻在石碑上、墙壁上和金字塔上,后来又写在莎草纸上;中世纪的基督教徒把经典著作抄在羊皮纸上;古代中国在青铜器上铸上文字,后来还曾把字写在竹简上、丝帛上和纸上。  相似文献   

7.
本文侧重于《原本玉篇残卷》言部中除古、籀文之外的其它文字现象,其中异体字数量最多,另外有通假字、古今字、传抄中的讹误字等,这些珍贵的文字材料对研究文字学,特别是对古文字的考释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全文用不同时代的字书对这些文字现象进行初步探索,并上溯到甲骨文、金文。  相似文献   

8.
《丽江府志略》纂修于乾隆八年(1743),是丽江府第一部官修志书,也是弥足珍贵的纳西语史料,对研究清代纳西语、云南方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关于《丽江府志略·方言》的版本,学界一般认为有四种,其实尚有两本古籍均抄录了《丽江府志略·方言》。由于辗转传抄,诸版本间存在较多异文,讹误的原因主要为形误,其次为音近而讹和夺字。从讹误数量分布来看,钞本讹误较多。  相似文献   

9.
文字避讳现象充斥于古代各种文史典籍之中,给古籍整理和文史研究带来消极影响;但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文字避讳和时代的对应关系规律进行版本鉴定、辨别伪书等文史考证工作。  相似文献   

10.
毛增文 《家教指南》2022,(2):99-104
先秦两汉典籍流传至今,历经千年的辗转传抄翻刻,其本来面貌已经难以得见。典籍中的文字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在他书引文中往往保留了不少典籍本来的文字内容。因此,使用他书引文校勘先秦两汉典籍时,需要从语言文字演变的角度对异文进行考辨。文章以敦煌音韵文献写卷所引《说文》与传世本《说文》的异文为例,对这些异文的“是非”进行了判定,并揭示了这些异文产生的原因以及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苏轼的《赤壁赋》、《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答谢民师论文书》、《祭黄几道文》等五篇文章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由于翻刻和传抄之误,出现不少错漏,一些地方有失原貌。中华书局一九八六年三月版《苏轼文集》是目前比较通行的苏文版本,集中对上述五篇文章进行了一些考校和订正,纠正了原来的一些讹误,考校之  相似文献   

12.
籀文出自《史籀篇》。《史籀篇》早佚,迄今能确证为籀文者,仅《说文》所录籀文225字。然《史籀篇》由西周传写至汉,字形或已非原貌,加以《说文》流传已久,籀文在其中传钞和刊刻的过程中产生讹误,亦不足为奇。文章结合出土古文字材料,为《说文》籀文中部分舛误的形体作了考订。籀文中的讹形,有部分源于笔误,也有部分是受晚周文字写法影响致讹的。  相似文献   

13.
清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注疏》,堪称善本。但在校刻时,因各种条件的限制,并未达到尽善。阮本《毛诗注疏》结构复杂,有谱、序、经、传、笺、疏以及附释音、校勘记等多种层次。其中传、笺、疏以及附释音、校勘记中涉及多种古籍的引文,这些引文与原书相较,经论证,有不少错讹影响到阅读;也有原书今本反误者;原书已佚者通过旁证和传统小学方法作校正。  相似文献   

14.
积石山是见诸中国上古神话的名山。它不仅在《尚书》、《吕氏春秋》、《淮南子》、《山海经》等不少古代典籍中有着大量的记载,而且与此相关的神话传说也在民间广泛流传。正因为如此,人们对它的得名、迁徙及其分化过程的认识反倒存在种种分歧。所以,结合上古神话传说和种种古籍的记载,认真进行分析和比较,才能认清它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5.
教学答疑     
1.甲骨文就是象形文字吗?初中语文第六册《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一文中说:“殷商时代遗留下来的龟壳和牛的肩胛骨上面刻的文字就是当时使用的象形文字。……后来人们把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此论不确。我国古代的象形字都是表形文字,甲骨文中确有不少这种字。但是,约有三千五百字单字的甲骨文不都是象形文字,形声字就占百分之二十,它已不是一种原始文字了。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说:“单以甲骨文而论,已经是具有严密规律的文字系统。后人所谓‘六书’,从文字结构中所看出的六条构成文字的原则,即所谓指事、象形、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出不少的例证。文法也和后代的相同。故中国文字,到了甲骨文时代,毫无疑问  相似文献   

16.
论典籍注释对语言传意研究的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典籍注释是注释家运用书面语言,把典籍中的意义进行了一次转换(传、注)或二次转换(疏)传递给多数读者理解的语言行为,也是古代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复杂传意行为。古代学者对注释传意的沟通功能、对注释传意与语境的依赖关系、对注释传意的各种表达体式、对所传之意与文本之意二者的关系以及形成之原因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与研究。将典籍注释纳入语言传意研究的轨道,可拓展目前语言传意研究以言语交际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局面,使古代与现代相沟通,传统与现代相辉映,既使中国语言传意研究在国际化的轨道上不断向前发展,又不失其本土化、民族化的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17.
《遂初赋》篇名最早见于刘勰《文心雕龙》,文本则最早见于郦道元《水经注》引。至唐代,李善《文选注》有注引,《艺文类聚》有载录,而以《古文苑》收录文字最多。《水经注》《文选注》所引《遂初赋》多未见于《艺文类聚》,而皆见于《古文苑》。《艺文类聚》的载录不仅前后有删节,而且中间有大量省文;《古文苑》所录基本保存了原貌,但个别文字在传抄过程中有讹误。这一个案考察说明,《古文苑》收录的早期作品的可靠性不容轻易否定,其文献价值尚需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8.
李辉 《文教资料》2011,(36):48-49
《史记》三家注大量征引典籍,以解《史记》,然其引文颇有脱漏讹误之处,标点本《史记》在标注引文时亦存在一些标点问题,今仅以《孔子世家》为例,试着指出其中问题并稍作考辩。《史记》三家注采摭典籍、旁征博引,据程金造《史记管窥》所述“三家所引之书,合之可千有余种,若除其重复,尚可得五百种上下。”引文数量如此浩繁,加之古籍流传的复杂性,其文字脱漏讹误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19.
阅读古书,常会感到有些地方不明所指,有些地方文意不通,有些地方前后矛盾,有些地方重复累赘。……深入钻研,会发现这些现象多是由于古书原文在传抄中所发生的错误而造成的。 古书传写中的文字之误,主要有下列类型: 一、因字形相似而误 因字形相似而误者,指的是把这个字误写成与之形体相似的另一个字。这种情况在古书的传写过程中最易发生,因为形体相似容易引起混淆。如《荀子·富国篇》的“掩地表亩”应是“撩地表亩”之误,因为“掩  相似文献   

20.
安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文化底蕴深厚,大量的古代文献典籍保存于各类图书馆、博物馆及散播于民间。受各种条件的制约,这些古籍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文章从安阳市开展古籍普查现状入手,剖析了安阳市古籍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古籍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