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世致用”:王安石人才教育伦理的价值宗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安石认为,人才就是"经世致用"之才.培养、选拔、任用"经世致用"之才,必须对原有的科举制度和用人制度进行改革,对此,他从教之以德、养之以情、取之以事、任之以能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探索科学发展观进思想政治理论之课堂的"应然性"和"实然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需要,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教学内容凸显"科学发展观"、以教学理念体现"科学发展观"、以社会实践体验和感悟"科学发展观"、以学生社会实践成果演讲展示"科学发展观"、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运用"科学发展观",不失为在教育教学中诠释科学发展观"发展"之要义、"以人为本"之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之要求、"统筹兼顾"之方法的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3.
"中国梦"是爱国之梦、责任之梦、公平之梦、理想之梦、感恩之梦、诚信之梦。"中国梦"视域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要求教师围绕"责任意识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感恩回馈教育"、"诚信道德教育"、"公平正义教育"五大主题,融入"中国梦"因素,以专题教学彰显"中国梦",以体验教学凝聚"中国梦"。  相似文献   

4.
王文不仅将孙奭之疏误作了林氏的观点,而且误会了孟子"因先王之道"的"因"字.<孟子>该章前半部分言说的重心乃在于"以"和"因"字上,"以"作动词"用"解;"因"则作动词"就"解,为靠近、凑近的意思,引申为利用、实行、操作、实践等,而非王氏所认为的作为××的标的或依据."因先王之道"、"以不忍人之政"("以仁政")和"行先王之道"同属动宾结构且语义完全一致,而"先王之道"和"尧舜之道"则是既有联系又有显著区别--前者指汤武式之仁政,后者指尧舜式之善心(仁心).王文认为孟子"徒善一徒法"之句乃在于强调"先王之道",如制陶"模范"一样的"规整"功能,即强调"先王之道"作为标的或依据之重要地位,这就不仅未深究孟子"先王之道"的具体内涵,而且也否定了孟子"徒法不能以自行"(法不能自己行)的明确论断.  相似文献   

5.
关于"诗之情",王夫之从"表现主体、表现对象、表现手段"三个维度,将"道性之情"作为表现主体,将"写景之情"作为表现对象,将"以声情生色"作为表现手段,并对诗的"性之情""景之情"与"声情"展开详细论述。王夫之主张,在"道性之情"时,诗人应以情为道路,进而"泳游以体情",以便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写景之情"时,诗人应以"现量"之法,让景与情互相生成、互相包含,使其臻达"情景妙合无垠"之至境;在"以声情生色"时,不宜先以议论入诗,而应"长言咏叹"以写情,以雅致谐韵而见情,从而营造"明朗疏淡"之妙境。  相似文献   

6.
儒者之学乃"意义—感通"之学,它以生成和丰富人的意义世界为旨归,以物我感通为根本机制。此学非以知识为本,而以情意为本。《礼记·大学》作为先秦儒家教育观的系统表达,集中体现了以情意为本之理念。所谓"止于至善",说到底即依止于亲亲之家。"八条目"让情意贯穿始终,可以"亲亲为意义生成之根""修身为意义传达之根"二语括之。以情意为本昭示着:意义、价值之理乃"情理"而非"物理","情理"需因情以见理、通情以达理,有情斯有理而无情必无理。此理亦可推之于学术研究者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青年理想人格真善美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在2019年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六点要求",阐明了时代新人的科学内涵,也揭示了新时代青年理想人格的价值取向。"求真"是理想人格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新时代青年要在求"主义"之真、求"历史"之真、求"科技"之真上下功夫。"向善"表达了理想人格对崇高道德品质的追求,新时代青年要积极追求"以群越己"之善、"以义导利"之善和"以理规欲"之善。"臻美"是人对自身自由自觉本质的体悟,新时代青年要努力实现"崇高使命"之美、"自强不息"之美和"全面发展"之美。新时代青年理想人格是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教育史研究者的素养是教育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领域中的重要议题之一,其应兼备史学的厚实学理修为和教育学的实践性智慧。教育史研究者五维素养的内涵为:由兴趣触发之"才"以撰教育史之文;勤于习练之"学"以练教育史之事;富有创新性思维之"识"以见人所不见;责任担当之"德"以求教育史之公;理解与觉悟并存之"道"以适天下育人之用。五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其次序为:才、学、识、德、道。探讨五维素养是为培养卓越的当代教育史研究者提供学理支持和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9.
传道、授业、解惑,为师者之天职,其功效则仰赖于为人师者之品格与学识。身正学高,以身载道,为人师者方能据以传道,此亦为"为师之道"。以师者角色而论,师者当为"四者"之集合,即士者之情怀、仁者之爱心、智者之智慧和学者之涵养。至于师者之养成,则不仅要坐而论道,而且应起而行道;从游于名师,先问道于师,再依道而行,认同之,践行之,固守之,内化之,弘扬之,最后方可致"本立道生"之境界。道有所成,则自成气象,终成名师,教人成才。  相似文献   

10.
文化的本质就是以文化人。以文化人重点是"文",关键是"化",目的是"人"。在以文化人方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既有责无旁贷之使命,又有时代发展之必然,更有势在必行之紧迫,还有得天独厚之价值、内容、品性及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茶经》"九之略"为切入点,对《茶经》之茶道取向和陆羽之茶道取向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茶经》之茶道是以宫廷为主体的唐代社会各阶层茶道的综合体,而"九之略"之茶道是文人茶道的独特体现。《茶经》在茶道取向上是以"精行俭德"为内核,而"九之略"在茶道取向上以自然为内核。"九之略"之茶道取向,正是陆羽的茶道取向,它对唐代以后茶文化的发展走向、茶道取向以及形成文人茶文化主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曹瑞娟 《考试周刊》2014,(98):163-163
本文旨在探析在当今时代背景下,针对如今的"95后"大学生,作为人生导师的辅导员应该如何开展学生工作,真正做到辅之以情、导之以理、"员"之以梦,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当好学生的"政治领路人"。  相似文献   

13.
以接受理论为基础,分析许渊冲以浅化、等化、深化的"三化"策略来处理<西厢记>中的文化差异,从而达到使译语读者"知之""乐之""好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被古代兵学家们称为"用兵之钤键,制胜之枢机"的"奇正"理论,其思想渊源于老子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思想;春秋时期"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的战争实践,是孙武"奇正"理论产生的实践基础;一线部队与预备队的编组配置,是"避实击虚、出奇制胜"古典兵学"组合求胜"战略思维模式的思维范式;"奇正互变、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造成的"以碫投卵"的战略态势,才是"以正合,以奇胜"的"奇正"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培育有责任、有信念、有本领的青年一代,这其中蕴含了新时代青年真、善、美理想人格的价值优势。"求真"属于理想人格之根基,新时代青年要在求"理想""史实""科技"之真方面多下功夫;"向善"是理想人格最根本的价值优势,新时代青年应在向"以群体超越自我"之善、"以正义向导利益"之善、"以理性规避欲望"之善上花功夫;"臻美"是理想人格最本质的价值优势,新时代青年应积极追求臻"高尚责任感""发奋图强""全方位发展"之美,培育新时代青年真善美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6.
以"幸福生活,快乐工作"为出发点,深入挖掘幼儿园内涵式发展的精神底蕴,探索"和谐教育,智慧管理"的快乐教育文化特质,以快乐从容之态亲历教育,以快乐探究之态贴近教研,以清雅互动之风创设环境,以真诚稚朴之风促进共融,实现幼教工作的体系化、特色化和品牌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宋代理学家胡寅在揭批宋释仁赞鼓吹的各种邪说的过程中所取得的逻辑成就.首先胡寅指出"不中于理者,举其书皆是",中理或不中于理的命题,犹今言符合或不符合逻辑;然后胡寅应用了"以一贯之"、不"自相乖戾"、"精义无二"等思想规律的武器,应用了"正名"的逻辑方法,以及证之以理、证之以古、证之以事实、证之以现实的实证方法,应用了大量逻辑推理的方法,将诸多邪说暴露无遗.既揭批了邪说,又取得了名辩学成就,两者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8.
现代和谐职业人以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制器"的冲动与"育人"关怀不足为背景之域,以内涵维度为人文之基,以关系维度为内容之联,面向人、职业人、和谐、发展等关键内涵的"和合"一体与未来方向,应该成为我国"重才轻人"取向的高职教育理念变革的应然方向。  相似文献   

19.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比喻教学只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获取知识的方法。现在又有了拓展,北师大肖川博士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前者,鱼、渔合一是古代或近代教育思想;而后者,肖博士"鱼、渔、渔场"三位一体之说,笔者认为应该是现代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政府职能经历了从"必要的恶"到"服务型政府"的多次转型,以适应不同阶段社会发展的时势需要;随着"全球治理"、"超越国界"、"民族国家的终结"、"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之兴起,探析政府职能转变之逻辑终点这一全新挑战性之命题,应以"全球化"、"地球村"思维为基点,以达为世界各国政府职能转变树立"历史坐标"和实现人类社会真正和谐共治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