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古代农业诗歌与人类的农业劳动相始终,能够多层次,多侧面地反映中国古代农社会,是研究中国农业历史及中国历史不可忽视的信史资源。然而,这些农业诗歌以各种形式散见于浩瀚的古代文献中,难以研究,利用。展开对古农业诗歌的研究。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本文对农业诗歌的作用,特点以及古今农业诗歌研究状况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研究汉语,得从研究活生生的方言入手。泉州方言作为古汉语的“活化石”,同时承载着丰厚的闽南文化。林华东教授《泉州方言研究》就泉州方言作了深入的源流考察和理论阐释,在泉州方言语言、词汇、语法特点探索的基础上展开文化层面的系统分析,对语言的生存和流播以及泉州方言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等作了富有见地的探索,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见解。该书的出版,对于发掘和弘扬泉州方言乃至闽南方言、实践闽南文化生态的保护等,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方言作为民族语言的地方变体,既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丰城方言是汉语赣方言的一个分区,属赣语宜浏片。丰城方言中关于死亡、疾病、性、孕育、污秽之事、不齿之事、数字等八个方面的避讳语,很有地方特色,亦有赣方言的通性,同时也能反映赣文化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4.
章文 《初中生之友》2009,(11):38-39
四言诗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汉代以后格调稍变。《诗经》的四言诗,《楚辞》的骚体诗,汉乐府和魏晋的四言、五言诗。是唐代以前的三种诗歌样式。《诗经》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5.
以《涉江采芙蓉》为例,从语篇语言学这一角度,结合其中的衔接与连贯、意图性、可接受性、信息性、语境性和互文性等七个概念,确定高中语文古代诗歌的教学内容。以语境性、意图性作为古代诗歌教学内容确定的起点,信息性、互文性作为古代诗歌教学内容确定的核心,衔接、连贯作为古代诗歌教学内容确定的关键,可接受性作为古代诗歌教学内容确定的延伸。将语篇语言学运用到教学内容的确定,其意义在于能帮助教师研判并确定教学内容的顺序,明确地把握古代诗歌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并突出教学内容的意图性和情景性。  相似文献   

6.
7.
本文从两个大的方面论证《方言》对《尔雅》古今语的记述。一方面,从《方言》描写词 语纵横两层面这个角度,论述了《尔雅》古今语在《方言》中记录为古语词和西汉方言词; 另一方面,《尔雅》古今语到了西汉遍布华夏各地,如分布于关东西,分布于某地某地间, 分布于某地,同时根据详实的数据得出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的结论,而且,《方言》对某地 间 方言词的辨析反映方言与通语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文章最后,将《方言》对《尔雅》古今 语的记述依照林语堂“十四个方言区”—一列举,推断出方言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某些方 言具有保守性。  相似文献   

8.
秦汉时期的关西语,特别是以长安话为代表的关中方言,至少在刘秀建都洛阳以前的二百四十多年间起着沟通五方之人的作用。它的词汇在《方言》《说文》及其他著作中多有收录。秦汉之际的大规模移民,是关西语广泛传播与逐渐演变的重要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9.
语码转换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的普遍现象,很多语言学家对此很重视并做了许多研究。语码转换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通过语言顺应论的提出,有了一个更新更广阔的研究平台。语言的使用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语言选择和顺应的过程。本文以语用学顺应性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河南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语码转换,从顺应论的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心理动机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语码转换的顺应性。  相似文献   

10.
爱情作品在《诗经》辞赋、汉乐府、南北朝民歌中都各有特色。《诗经》中的“出于观我”、“意余于境”,偏重抒情言志,景物人事寓于其中。即以意取胜之倾向;辞赋中对恋情的浪漫主义色彩的描绘,不仅表现在对神话题材的运用,也表现对人物心理的丰富想象;对环境氛围的极度夸张;除其浪漫主义的特征外。还有绮旎纷飞、骋词斗丽的语言特色。汉乐府及南北朝民歌以及文人的创作中,爱情诗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如特定时代环境情事描写。各种写情意象的创造等等。这些贡献为后人在爱情诗上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基础,其价值是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11.
“飞鸟”在台湾闽南语诗中不仅作为美丽风光描绘的部分,也昭示看台湾诗人漂泊思归的复杂的心路历程。飞鸟是关连故乡和羁客的“使者”,穿越千山万水传递着故乡的信息;飞鸟是个体生存困境的缩影,它反映着诗人寻求精神家园的迫切希望。闽南语诗本土化的书写,并不单指语言的本土化,同时也是台湾诗人思想情感的本土化.“飞鸟”意象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台湾诗人在羁旅、流浪中艰难寻根的精神象征。  相似文献   

12.
研究表明,赣语中的词汇成分源远流长,复杂多样.从其来源看,既有苗蛮语、百越语的底层成分.又有吴楚语和其他古方言或语种的遗留与借用成分,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华夏汉语的基础成分.它决定了赣语形成与发展的根本方向.本文就赣语中的古汉语词汇成分,撷其数例,考其语源,藉此彰显古汉语对赣语形成与发展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诗人对古代汉诗,特别是对古代汉诗诗体特性及诗体演变特点的误解,如以为古代诗体都是相当格律化的定型诗体,古代诗体的演变总是处在由格律化向自由化转变的诗体解放历程中,因此百年间现代汉诗与古代汉诗总是多对抗少,导致了新诗诗体建设的偏激,使新诗体要么极其自由化和散化,要么极其格律化,出现了诗体自由与诗体规范之间的极端对抗。  相似文献   

14.
闽南古代戏曲演出在闽南众多的神祗纪念日、普度、丧事等酬神酬鬼活动中,与鬼神信仰以及以这种信仰为基础的民俗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往往演变成为酬神酬鬼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进而与鬼神信仰、与民俗“三合一”。由此,闽南古代戏曲获得了顽强的生命力,禁而益衍。  相似文献   

15.
新加坡约有六成的华人为闽南人,闽南语作为闽南人的母语势必对新加坡英语产生重大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新加坡英语关注颇多,但对其中的闽南借词的研究却很少。文章基于对搜集到的相关学术论文的分析与探讨,提出新加坡英语中闽南语借词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期为进一步研究闽南语借词提供一些研究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呵、咆、殴、居等四个古方言语气词不见或少见于传世典籍及字典辞书。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使用语气词“呵”和“咆”,反映了汉代口语面貌,其意义和用法分别与“兮”和“也”相近。“殴”是具有秦国方言特色的语气词,其意义和用法相当于“也”,但表达的语气比“也”更加严肃和沉重,多出现在法律条文中。“居”是具有齐鲁地方特色的一个语气词,有时写作“其”或“期”,至今仍活跃在山东人的口语当中。  相似文献   

17.
牛蹄赣语方言中的ABB式状貌词在A的词类、BB和B的意义、A和BB的构词能力、结构特点、构词的心理认知基础以及使用等方面都表现出独特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晋陕甘宁部分方言古全浊声母无论平仄今读皆为送气清音。本文根据《汉语方言地图集》语音卷039图介绍这些方言的地理分布,绘制必要的地图,并讨论这类方言对如何选用汉语方言分区标准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从“二里头文化”、“三星堆文化”、“宝墩文化”等重多考古发现及其对所出土的大量珍贵文化物所进行的深入考证可知:二里头文化就是古蜀文化,古羌民族所创立的夏文化与古蜀文化之间不仅有着许多相通之处,而且有其同祖关系,这可作为“禹兴于西羌”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20.
以古本莆仙戏《目连救母》和《吊丧》为例,归纳其中使用莆仙方言俗字的几种类型及用字歧异现象,并和梨园戏剧本俗字作比较,说明大量相同的俗字可作为莆仙戏与梨园戏以及莆田话与泉州话同源关系的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