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周平尚 《考试周刊》2009,(25):231-233
本文主要研究作为具有最广泛影响力的信息传播手段之一的电视传播与地方经济的关系,分析了永州市电视传播与地方经济发展互动的现状,并提出了强化电视传播,促进永州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措施,力图使电视传播能在永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更好的良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化传播是现代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互动的,它们相互伴生,相互促进。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了文化传播的水平,文化传播的发展又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面向地方经济的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专业结构;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提供科学技术资源,促进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媒介融合是当代媒体特别是传统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媒介必须拥抱新媒体,才能真正解决当下电视媒体发展的窘境。中原经济区是中国首个内陆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经济区。电视媒介是较为直接、形象性较强的传播媒介,它的发展与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文化传播和整体形象紧密相连。从全国看,中原经济区电视媒介发展状况不佳,这与地方媒介融合发展的程度有关。从媒介融合的角度探讨中原经济区电视媒介发展状况及长久发展战略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不断实施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提高区域生产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源动力。地方高校的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着地方高校的发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均衡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间的横向关系从阻隔走向了互动。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的发展水平如何直接决定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未来,决定着市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组织间网络理论从一种不同于传统的途径入手来塑造一种全新的、合作的地方政府间关系。它的应用对于规范我国地方政府间关系,促进其良性发展有着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地方电视媒体是我国基层主流媒体,在新闻报道、舆论监督、提供娱乐、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媒体迅速崛起,带来了传播模式、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与传播渠道的变化,也给传统地方电视媒体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在新媒体时代,地方电视媒体只有树立创新意识,使思想观念与时俱进,积极借鉴新媒体技术,走融合发展之路,努力打造媒体品牌,进行差异化竞争,始终坚持内容为王,不断提高节目质量,扩展产业链,开创新的盈利模式,并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才能不断加强地方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取得胜利。  相似文献   

8.
经济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方发展的重要标志,人才队伍的壮大在经济的迅速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技工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技工院校的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经济发展为技校设置提供基础,技校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推力,把握经济发展与技工院校的紧密关系,在指导院校专业设置,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中地位的逐步提升和影响的日益扩大,文化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文化产业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文化产业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也反过来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定位,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找到一条符合该地区经济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在当前衡水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下,探讨文化产业与衡水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将有利于文化产业与地方经济之间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教育电视的现代传播理念及受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电视的传播质效取决于对受众的研究与分析。在教育信息化时代,媒介与信宿之间的链接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媒体传播的受众角度不断探讨和解决新的问题,是现代教育实践的需要,将对促进和推动教育电视事业及外语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水平,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直播课堂”实施方法、组织形式和运行成本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了校园“直播课堂”在校园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作用及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2.
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显著特征。中原经济区建设面临着地方保护、发展经济短期行为、忽略资源和环境保护及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独立行政区划和区域一体化之间存在着内在紧张关系,社会关系的存在是法律调整的必要条件,鉴于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中原经济区建设有必要开展地方立法协作。参与地方立法协作的主体可以是国家机关,也可以是工作机构,但中原经济区立法合作主要由省级人大常委会就事关中原经济区全局利益问题制定地方性法规、省级人民政府就中原经济区内跨界行政管理制定地方政府规章。  相似文献   

13.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鄂西地区作为湖北省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其农村体育的发展缓慢.调查发现,鄂西农民对体育有不同层面的需求,但需求最终取决于当地的经济水平,同时鄂西农村体育的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也主要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所能为体育发展提供的物质条件,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下鄂西农民的个人经济收入状况以及经济发展带来的个人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改变.鉴于此,文章提出了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发展群众体育事业、拓宽体育经费来源渠道、充分挖掘地方各类民俗传统体育资源等应对措施,以期为鄂西地区的体育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生态建设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是建立在国家经济实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村家庭经济活动基础之上。我国正在开展大规模的生态建设,是国家生态环境治理和群众生态消费需求所致。但是,广大山区和农村家庭经济相对落后,生态建设遇到了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因此,国家生态建设应与地方经济发展、农村家庭利益相协调,要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地方政府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要在维护和基本满足家庭利益的基础上动员群众投入生态建设,我国的生态建设才有牢固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就业空间选择偏好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与日俱增,而珠江三角洲作为广东省的经济腹地,吸引着大量地方高校毕业生在此就业;另一方面,地方高校毕业生对地方区域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以嘉应学院的本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在广东省内的分布呈现出趋于偏好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偏好直接就业等,同时探讨了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等对这些偏好的影响。从而揭示了人才空间分布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希望能够平衡区域内的人才供给,达到区域内经济的和谐发展和人才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总体发展达到全国中等水平,但是也存在着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均衡问题,客观认识和正确地估价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对于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与协调地区发展差距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选取了12项指标,运用spss16.0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然后根据17个地级市的综合得分对其进行评价,得出区域经济总体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也不平衡,所以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多位于山区,这些地方比较偏僻,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却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生态宜人,适于作为旅游开发地。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能够有效地缓解当地贫困的状态,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当前少数民族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开发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开发的策略,希望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有效地提高少数民族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8.
地方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具有很大的相关性。特别是地方院校在参与地方经济发展中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地方院校地理科学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中存在的培养目标单一、区域特色与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后。地方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中要加强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多渠道、多层次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9.
地方院校科研与地方社会经济的共生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方院校科研与地方社会经济是共生发展的关系,两者共生发展的基础在于谋求共同的利益。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是地方院校科研发展的立足点,也是其科学研究的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院校科研的源动力,不断地对地方院校科研提出新的需求,拉动地方院校科研的发展。同时,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地方院校科研提供了资源支持。为此,地方院校科研应融入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二者的双赢。  相似文献   

20.
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必然会造成区域之间的产业政策趋同,这对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长远发展极为不利,化解问题的办法应当靠提高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水平,强化地方政府的责、权、利边界,引导地方政府在区域产业政策中体现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