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马运军  李安林 《文教资料》2009,(33):113-11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实现政治权力有效制约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执政机制的建设.推动社会制度机制的完善和公民文化意识的培育,推动中国社会进一步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样化和组织自主化。推动我国社会结构的均衡化.实现政治权力的有效制约。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基础工程”、“民心工程”、“希望工程”和“社会工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第一、二课堂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辅渠道,应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推动“主辅渠道”互动;学校、教师、学生三种主体,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主体、教育主体、接受主体,推行三种主体不同的三种参与方式,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种优良转化.  相似文献   

3.
一部成功的小说,总会包含着诸多的丰富的意蕴,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等等。陈忠实的《白鹿原》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一儒家文化的一个缩影。小说中的主人公白嘉轩则是儒家文化具体的实践者和形象代言人,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仁”与“义”、“耕读传家”、“学为好人”在白嘉轩的身上得到了深刻的彰显。  相似文献   

4.
中国先进文化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文化;同时也是指导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建的重要原则。在系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及其特点,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先进文化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联系,提出了在中国先进文化指引下,创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高校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是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而“90后”大学生的心理、思想和行为特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提出了各方面的挑战。因此,必须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体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6.
“中国梦”作为官方语汇出现以来,一直受到民众的积极关注和广泛接受。当前“90后”群体中主流社会思潮缺失,迫切需要有一股强势的、正面的、易被接受引起共鸣的社会思潮来影响他们。在此背景下,研究团队通过前期访谈、调研、查阅资料等,进行了对“中国梦”内涵的研究和对90后“中国梦”的理论探讨,设计编制了《90后“中国梦”关注热点调查问卷》,使用SP SS13.0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对90后的“中国梦”影响因素主要有3个,其中“个人发展”属于内因即“我的梦”,“政治”和“民生”属于外因即“民族国家梦”。  相似文献   

7.
韩丽萍 《文教资料》2014,(8):85-87,92
“中国梦”是新时期下中国转型发展的目标追求,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心写照。本文阐述了“中国梦”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分析了“中国梦”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提出了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中国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及基于“中国梦”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旨在强化对中国梦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认识,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8.
“德治”与“和”文化同为中国传统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又都颇具中国特色,二者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他们在漫长的历史中相互携手,彼此促进,共同发展:“德治”在中国古代政治中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人对“和”的重视与强调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德治”的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9.
台独思潮及台独运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政治意识及行动,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政治及文化背景。它经由台湾岛内的“本土化”运动到所谓“台湾意识,”进而异化为国家分裂主义思潮,在政治、经济、文化多元化的掩盖下,以“去中国化”为内核,通过断绝、割裂海峡两岸的历史传承和交融,从民族精神、国家意识和民众灵魂等方面,悄然影响台湾民众对“一个中国”理念的认同和统独心态,直接或间接地危害祖国的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的"流质易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政治家和学者。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奔波。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变”是其一大特色。但他的“变”又包含了许多不变的因素。他的多变体现了转型时期许多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1.
《墨辩》的核心范畴是“辩”,近、现代学者就“辩”的范畴的研究有成就,也有不足;墨家之“辩”是指对同一对象观点相矛盾的双方所进行的争论,这种争论是有结论的,观点正确、论证与反驳恰当的一方为胜;墨家在对“辩”的定义和说明的过程中所提出的“辩”的基本原则是逻辑学的基本规律,“辩”是探求真理的科学方法,认识“辩”是理解墨家、儒家、道家对辩论所持不同态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抗战胜利前后,中共认真考虑使中国成为沟通美苏之“桥梁”。美出于使中国成为“大国”政策,一度曾积极调处国共矛盾。但“大国”的实质是反苏反共之“屏障”,所扶核心只能是国民党,即使明知其必将为中国革命所推翻。面对“推翻”现实,美虽推出“灵活”政策,寻求与中共建立某种“承认”关系的可能,但囿于其顽固的意识形态,终不愿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并终将中共推向与苏结盟的“一边倒”轨道,尽管这是一个历史合力的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美国的边疆开发作为一个大规模的移民拓殖运动,是在非常独特的背景下发生和发展的,其赖以运行的方式则是以“公共土地”政策为前提而建立起的一种具有资本主义“纯粹”形态的“自由土地开发模式”。这一模式以它特有的开放性、多元性与连锁性,赋予移民拓殖运动以力量和特色,开启了一个伟大的“西进”时代,促使美国的经济发展得以全面腾飞,从而获得问鼎世界经济强国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扎西达娃小说<系在皮绳扣上的魂>,是对人的真实生存状态,特别是精神自我的挖掘颇有深意之作,作家揭示了人之生存状态中精神自我的三种真实状态.一、NB022--I追求的主体的我;二、塔贝--me被放逐的客体的我;三、"我"--myself反思进取的我.作家最终揭示的是人作为一个"不息前奔"的精神存在的真实命题.  相似文献   

15.
“呼咪”作为蒙古族古老神奇的声乐艺术,既是蒙古族声乐艺术的源头,亦同蒙古族长调歌唱艺术和诸种潮尔乐器联系在一起。呼咪有浩林潮尔和乌因格呼咪两大类型。它的神奇之处就在于由一个人用自己的一个歌喉同时唱出一个高音部旋律和低音持续基音声部。呼咪演唱时喉咙均围绕重音发声,口腔形成的“密封容器”中产生由泛音构成的乌因格图“呼咪”。  相似文献   

16.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在官方正式场合使用“皇帝”称号。而“天子”称号在史料中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其与“皇帝”称号并行使用。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与“皇帝”制度是巩固中央集权措施有关,但其背后复杂的历史化因素亦不能忽视。从先秦“天命”思想演变,秦化与制度变迁等方面揭示其“皇帝”称号背后深刻的历史化内涵,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文章把视角转向叙事层面,认为《神曲》之所以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很大程度在于它的叙事方式:与它之前的《荷马史诗》的线型叙事方式不同,《神曲》采用的是立体空间的叙事方式,这就树立了西方文学史上的空间叙事范型,而这又与《圣经》的结构方式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8.
“文气”论以气之阴阳刚柔论作家的生命形态,深入探求作家伟大的生命价值和强健的生命活力,积极倡导作家的生命形态与其艺术风格的统一,充分展示了天、人、文同气相求,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理想的生命境界,这对当代文学创作、当代文论及美学建设具有重要的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19.
邵雍是北宋影响颇大的理学家,他的宇宙观主要是吸收了周敦颐的“太极”说和老子道家关于“道生一”的理论。邵雍认为宇宙生生变化的根据是“数”,而这个“数”并非单纯数学意义上的序量,它是宇宙生生变化的机制,体现着“一”中的理。并由此而建构了名的“加一倍法”,以“数”的形式,说明宇宙生生变化由少而多,由简而繁,无穷无尽,永无止境的过程和规律。这表现了邵雍在天道观问题上向心性与理性方面的突破,而恰恰就是在这些方面引起了王夫之的激烈批判。  相似文献   

20.
要编写出优秀教科书,需要处理好一系列复杂关系,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求真与求善的关系。教科书承担着传播真理、揭示谬误的重任,也担负着引领良善、鞭挞丑恶的使命,前者是求真的体现,涉及教科书的科学标准;后者是求善的体现,涉及教科书的道德伦理标准。同时达成真和善两个标准,是所有优秀教科书必备的两种品质。在理论和实践中,教科书对真与善的追求是可以达到平衡的。只是平衡并不容易,普遍的现象是相互冲突。在教科书中,善优先于真。优先善的追求,是教科书文本的教诲性的要求,是教科书文本之内容选择性和容量有限性的体现。对善的优先追求一定要高度警觉,因为这有可能带来莫大的风险:主观色彩浓,易生分歧;容易被利用,以善的名义行不善之实;容易以善抑真,弱化求真的努力;可能成为教科书枯燥灌输的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