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动力具有自身的特征。这些特征集中表现为客观性、鲜明阶级性、动态变化性、复杂多样性、个体差异性。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特征对探索激发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的实践策略,落实“三贴近”原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是指其接受政治观点、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的内在动机。统一多样的接受主体动力包括物质利益、获取知识、追求真理和政治参与等方面。研究接受主体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动力,包括内动力、外动力与合动力,它们共同推动着接受主体内化教育内容达成教育目标的活动。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得到接受主体的充分认可和接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接受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达到预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动力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归纳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的类型,对于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本质和功能,对于探索激发和强化接受主体动力的实践策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依据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运动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可以分主要动力、次要动力、辅助动力。  相似文献   

5.
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结构层面的张力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居安 《教育探索》2005,3(5):76-78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来源于接受主体自身的四类需要。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四类需要并不是处在一个层次上。四类需要诸层面之间不是单一的、平面的线性关系,而是存在着一定的张力关系。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结构层面的张力关系,对于落实“三贴近”原则,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一社会实践活动中,一方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另一方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长期以来,人们更多的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而轻视或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研究,从根本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接受和实践;  相似文献   

7.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实效应关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重要因素——接受动力,从结构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动力可分为教育主体的导向力、接受主体的内在驱动力、介体传导力以及环体支持力。"四力"互相影响,互相融合成为一个合力,共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实效。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接受动力是由个体所感受到的外界客观存在的、支持思想政治教育个体接受并能推动个体践行各类社会规范的压力。它以社会需要为核心,通过社会推动、社会强制和社会反馈等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外部支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接受动力是必要且重要的,社会应该通过制度建设等途径以保障适度的外在动力。  相似文献   

9.
在接受过程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存在着一对基本矛盾,即接受主体与接受客体的矛盾。它贯穿于接受过程的始终,影响和决定着其他矛盾的产生和发展。考察这一基本矛艚,就能找到动力的最终根源。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理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中一个崭新的领域,从总体上来讲,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动力是其接受机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国矿业大学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问卷调查分析,探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的特点,找到思想教育和接受教育的契合点,发挥好教育主体和接受主体双主体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以便更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黄河 《华章》2011,(31)
以接受主体为中心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重心从传统的重教育者转向重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的概念、特征、危害及形成因素做由表及里的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接受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之一 ,随着社会的进步、大众传播的迅速发展、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人们在巨大的信息洪流面前主动性得到了张扬 ,不得不从众多的信息中有选择地接受。接受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并在许多领域中突出起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接受问题就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研究课题。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基本内涵1.接受的内涵。接受一词 ,在汉语字典中通常被解释为接纳、承受。在胡木贵、郑雪辉所著的《接受学导论》一书中 ,认为“接受 ,是关于思想文化客体及其体认者相互关系的范畴。它标志的是人们对以…  相似文献   

13.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立足于从教育对象的视角来研究他们的有效接受。应该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从接受的视角探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对象的心理研究集中体现在对教育对象的个体心理研究和群体心理研究两个方面。文章从接受能力、接受动力、接受心态三个方面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接受心理机制,以期对思想政治教育个体接受心理机制作一个总体把握。  相似文献   

15.
采用光沉积-液相化学法调节电子流向,构建了直接Z型TiO2/Ag/Ag3PO(4 )(TAAPO)光催化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以及光致发光(PL)光谱仪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并对其在可见光照射下催化降解环丙沙星(CIP)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水体pH为3.0,催化剂分散浓度为0.3 g/L,CIP的初始浓度为15 mg/L时,光催化降解体系能够取得最佳的去除效果.在该组条件下,光照120 min CIP的降解率约为99%,并且在经历4个循环后仍然保持了良好的降解效果.在光催化降解CIP的过程中,主要反应活性物种为超氧自由基(·O2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接受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根本环节.认清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特征及接受心理类型,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主体意识作为人的精神自觉,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价值的实现等。个体主体意识的普遍发展无疑是人类对自身的自主地位、主体能力和价值自觉认识的深化,极大地促进了现代文明的发展。因此,个体主体意识的增强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的日益市场化和国家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凸显了"接受"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本文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研究,通过梳理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过程,探讨接受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接受机制,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有效接受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产生了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这已成为社会现实。但是,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不能取代真理的一元化。在新形势下,如何使人们,尤其是青年在多元价值取向中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客体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又是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研究,目前学术界从接受主体方面论述较多,认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度,要重视接受主体在接受中的主体地位,要站在接受主体的立场上来制订符合受众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等,而关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的有力途径。从“接受理论”视角来看,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的单一而未形成“期待视野”;语境复杂多变影响“读者消费”;受教育者接受能力不足导致“召唤结构”缺失;教育主体的话语能力不够影响了“第二文本”的产生。因此,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明确受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充实话语内容和提升教育者的话语技能,才能有效克服以上短板,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