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是生态文明建设赋予教育的时代使命,是新时代教育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以中国传统生态哲学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基础,通过政策文本解读与实证数据分析以及对其文化内核、心理认知与表现场景重新划分,从生态情怀、生态智慧和生态实践三个维度构建了生态文明素养测评指标体系,其重要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生态智慧、生态情怀与生态实践。其中生命态度、地方认同、生态实践成为生态文明素养的重要影响变量。生态文明素养培育应着重考虑以下几点:促进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提升学生生态情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区/特色校建设,提升学生地方认同;开通可持续成长家长大讲堂,提升学生生存技能;举办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国际会议,讲述与传播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故事。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与创新,它对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回应这一要求,调整与改革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促进高职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养成,是当前高职教育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其关键之处在于可持续生计的建立.文章基于可持续生计的框架分析,指出影响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在此基础上引入媒介素养这一媒介信息化社会中公民必备素养的概念框架,分析了失地农民媒介素养与建立可持续生计的密切关系,提出了通过政府、媒介组织及失地农民个体自身的努力,切实提升该群体的媒介素养水平,以促进其可持续生计建立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社会上存在的高消耗品营销和部分产品策略对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对此,在实施可持续营销的基础上,提出可持续产品策略,从产品原材料的选择、产品的设计生产到产品的包装、售后服务及市场开拓提出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5.
公民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既是新世纪生态文明社会形态生成的基础,又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就是通过生态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公民生态文明素养的建设者和传播者。与此相关,课程建设是高校生态教育的平台和重心,教师和学生则是学校生态教育的双主体。一个新的拓展——渗透式、跨学科融合的非专业生态教育的创生,将有利于生态教育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和深化,同时也将促进和丰富大学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因此,如何运用创新思维设置课程以及课堂内容板块的更新,是做好高校生态教育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6.
考察失地农民与媒介的关系,则必须引入媒介素养的概念,较高的媒介素养有助于失地农民获取更多的非金融性资产;媒介可以缓解和调节失地农民在身份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困惑;媒介素养水平与失地农民就业机会与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政府、媒介组织必须形成合力,提升失地农民的媒介认知能力,培养失地农民理解与评价媒介的能力,提升失地农民参与媒介的水平,以解决其可持续生计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受国际形势影响,独立自主发展我国的工程技术迫在眉睫,中小学工程核心素养的构建成为一项紧迫的课题。基于此,文章首先通过文献分析与专家访谈等方法,搭建初步的中小学工程核心素养框架;随后,文章采用德尔菲法,经过两轮专家咨询与指标修订,构建了中小学工程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包括工程基础认知、工程问题解决、个人发展与团队工作、工程思维习惯以及工程精神与责任伦理5个核心素养一级指标及相应的15个二级指标,并提出中小学工程核心素养培养的学段层次目标。通过研究,文章期望为制定中小学工程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等提供理论参考,并为开展中小学工程教育教学提供方向指导。  相似文献   

8.
9.
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学生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通过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教学来实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明确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目标,并在其引导下建立相应的教学体系,应用多种教学方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从各方面实施核心素养目标的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教学。  相似文献   

10.
使用问卷和访谈法,调查中学英语教师评价素养现状,构建评价素养培育框架。结果表明中学英语教师评价素养培育经历匮乏,参与度低,参与态度不积极;不合理的培育课程设置、教师的低培育认同度、淡薄的评价素养意识、应试教育导向性等因素影响英语教师评价素养培育的实施。研究从理解评价内涵、明确成就期望、学会评价方法和应用评价结果四个维度对中学英语教师评价素养培育框架进行完善,提议学校应培育评价“领头人”、健全评价素养培育机制,使教师形成终身学习意识,承担全面育人责任。  相似文献   

11.
12.
水-粮食-能源关联系统与可持续生计系统受到共同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两者的协同管理对于改善居民福利、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梳理了可持续生计的发展与研究热点,总结了水-粮食-能源关联与可持续生计的综合研究进展,探讨了水-粮食-能源相互作用的发展状况、研究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差距以及面临的问题,并从区域水-粮食-能源关联与可持续生计协同管理,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应对挑战的技术手段和政策机制选择设想。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人文素养视角下的生态文明教育实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建设,教育先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极大地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使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环境开发保护高度地协调起来。而从提高人文素养着手,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应该是最为基础的工作,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建议强化层次清晰、由浅入深、一以贯之的生态文明素质养成;在素质养成教育中渗透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通过在环境中的人文素养教育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等建议,以此来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应该从小学生抓起,培养小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让学生从小养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好习惯。在一些教育资源落后、教育水平低下的边远地区,教育工作者更要加强环境保护主题教育,培育小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提高小学生保护自然、敬畏自然的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5.
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在新时代发展下对于学生的成长影响突出,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之一。当前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人们越来越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也能够意识到自己对于环境保护的责任。核心素养目标下的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对学生认知层面的提高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智能教师是促进人工智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当下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师专业能力不佳、能力标准不清等已成为制约基础教育阶段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主要阻力。鉴于此,为切实提升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师专业素养,研究基于教师专业素养和人工智能教师专业能力相关研究成果,廓清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通过文献分析法、访谈法和德尔菲法等,以叶澜的“教师专业素养三维结构理论”为基础,探索性构建了涵盖AI教育意识、AI学科知识、AI实践技能3个一级维度和11个二级要素的中小学生人工智能教师专业素养框架,并对该素养框架进行了学理性阐释,以期为我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师的专业化培养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基础教育正经历从知识教育向素养教育转型的变革时期,做好指向思政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设计,对深耕思政课堂、培养学生发展思政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意义重大。指向思政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设计,应坚持整体性和针对性相统一、长期性和短期性相结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的原则。坚持以生为本,关注育人价值;做好课程目标向教学目标的转化;实现教学目标设计与续写的精细化。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学习概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学习概念从思想萌芽、思想发展到概念定义的出现,大约经历了三个嬗变阶段,目前依然处于概念理论的形成时期。联合国曾经提出了可持续学习概念的描述性定义,但没有区分广义与狭义概念。本文认为,可持续学习概念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并且含义不同。同时,对可持续学习概念的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教育部通过重点招标课题立项展开探索研究,构建了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框架,逐层细化为三大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为了实现核心素养教育之目标,教师必须达到基本的素养要求。基于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基本素养框架包括教师品格与教育能力两大方面,分为高尚师德、人格魅力、扎实知识、教书育人四大素养,细化为十六个基本素养。学校可以将教师基本素养框架作为教师队伍建设和校本培训的依据,教师可以将此框架作为自我专业发展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