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文学面对现实的两种姿态——以"底层叙事"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底层”成为一种“叙事”,说明文学已经形成一股思潮,而这在实质上是惯以社会良心自命的人文知识分子正被迫对他们生存其中的严重现实作出了反应。知识分子为弱势群体表达集体诉求以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的平衡稳定,有两种表诉方式:“为老百姓写作”和“作为老百姓的写作”。这两类写作的主体有“知识分子”与“作家”之别。两种“底层叙事”的小说代表作有《那儿》、《负一层》、《锦衣玉食的生活》等。  相似文献   

2.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了解杜甫的人无不知晓他著名的“三吏”“三别”这组诗是公元758年安史之乱时,作者从洛阳回华州任所,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的。在杜甫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石壕吏》又是其中传诵最广的一篇。  相似文献   

3.
杜甫作《石壕吏》一诗,叙述他在一个普通村镇农舍一夜的经历,通过一个社会侧面,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中国人民灾难的惨重。公元七五四年(安史之乱爆发之前一年)和公元七六四年(安史之乱结束以后一年)中国人口的统计,说明十年之间,由于安史之乱,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二以上。公元七五九年,“邺城戍”、“河阳役”正紧张的时候,唐王朝军队和史思明叛乱军队在黄河北岸邺城、河阳一带反复进行拉锯战,战况十分激烈,需要直接或间接投入战斗的人员,比往常增加了许多倍。人口锐减,还要供应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理论界,论及杜甫诗歌常常涉及他的一些近体名篇,而对他的乐府名篇《三吏》《三别》则较少涉及(《石壕吏》除外)。本相对这两组诗的思想和展开全面深刻论析。本篇首先论术组诗的历史价值和思想意义,认为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安史之乱后的唐代社会现实,构成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集中反映诗人对平叛此次战争态度,和表现他热爱祖国、关心民生的伟大思想品质。  相似文献   

5.
说起杜甫,让人不由得想到“安史之乱”,提到“安史之乱”,不由得就想到了杜甫揭露统治集团的腐朽反映人民生活苦难的“三吏”“三别”。其中《石壕吏》因巧妙的构思和生动的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那如何能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作者在面对那悲惨的一幕呢?  相似文献   

6.
当谈到杜甫一生诗歌创作的时候,有的论者习惯于把安史之乱初期和夔州时期看作是两次高峰。安史之乱初期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和《三吏、三别》等为代表;夔州时期则以《诸将五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壮游》、《遣怀》和《夔府书怀四十韵》等为代表。有的并指出夔州时期的诗作,在杜甫所自称的“晚节渐于诗  相似文献   

7.
2008年高考全国卷一语文试题的作文紧紧围绕“地震”,以“爱心的表达”为话题作文,令人始料未及但似乎又在预料之中。这不由得引发了这样一个话题:我们的语文教学应重点关注什么?如何进行备考?语文教学的改革开放之路在哪里?我的看法是:语文应关注活生生的社会,与时代脉搏同跳。纵观浩瀚的文学发展史,杜甫被称为“诗圣”,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之所以彪炳史册,千载流传,是因为它的诗作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中战火连天、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现实生活,尤以“三吏”、“三别”最为突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相似文献   

8.
伟大的诗人杜甫一生忧虑人民,同情人民,歌唱人民,用他所作的诗为那个时代的人民呼喊、抱不平,用他的诗写出了百姓的苦难,尤其是他在安史之乱之后的创作,以“三吏”、“三别”为代表生动地描绘出了多灾多难的人民的痛苦的画面,反映了广大人民忍受的一切痛苦并表现了他们高度的爱国精神.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杜甫的诗歌在文学史上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而环境描写对于刻画人物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刘绍棠的(榆钱饭)抓住了这个老百姓最为关注的问题,来审视历史,反映现实。“民以食为天”,在文中,“榆钱饭”成了三个历史时期的缩影,旧社会和“十年内乱”时期常吃榆钱饭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难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及其当代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历史哲学的着眼点并不在于发掘“各个时期”的历史之迷 ,而在于更深刻地研究人们生活于其间的“这一个”社会 ,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 ,对社会历史的分析要实现“实然”和“应然”的统一 ,具体地分析社会历史进程。马克思历史哲学的这一思想 ,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当代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杜甫是我国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顶峰。他怀着忧国忧民的心情,把目光投向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唐朝社会,写下了《春望》、《兵车行》、“三吏”、“三别”等一系列不朽的名篇,后人常用“雄浑苍劲”、“沉郁顿挫”等词来形容其特点。其实他的名篇中也不乏清新自然之作,《绝句(其三)》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12.
王维生于公元701年(武后长安元年),死于761年(肃宗上元二年)。他经历了历史上的所谓“开元之治”,也经历了历史上标志着唐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捩点的“安史之乱”。这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期,是唐帝国由表面的经济繁荣走向衰落的时期,是隐藏在“盛唐”外衣下的尖锐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逐渐表面化,以至总爆发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孕育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逐步尖锐化。然而,生活在这一时代的王维却置身在社会斗争之外,他的一生大都是在消极避世、遁迹山林的隐居生活中度过的。他的诗歌基本上粉饰、掩盖和歪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美化了地主阶级安  相似文献   

13.
史学界对“安史之乱”的历史坐标已有定位,认为它不仅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更是“中国社会史中的一次重大转折”①。历史赋予了“安史之乱”深层次的历史属性──历史转折性。本文通过对“安史之乱”前后主体认知变化的考察,欲从思想层面对它的历史转折性再作一番深究,以充实历史研究的内涵。 “历史转折”指的是:历史发展过程的一个特殊状态,这种状态意味着特定历史时代的人类实践活动方式出现了整体性和根本性的演化创新的变更趋势。②因此,对于“历史转折性”的考察,应包括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变更趋势的揭示。三者…  相似文献   

14.
我国唐代,曾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臻于封建社会繁荣昌盛的顶峰,但至天宝末年(755)即发生了安史之乱。此后,唐帝国四分五裂,社会动乱不安。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深受社会动乱之苦,他经历千辛万苦飘泊到西南,在成都曾写有一首《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的诗,其中说:“萧条四海内,人少豺虎多。少人慎莫投,多虎信所过。饥有易子良,兽犹畏虞罗。”语意极为沉痛,就是对当时已发生人吃人的社会现实的描述。唐代宗大历三年(768)诗人飘泊到湖南,亲眼看见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感到老百姓  相似文献   

15.
平民性格刻划是在新的时代内涵中应运而生的。 我们说,有些概念随着时代演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平民属于例内。在中国的封建时期的文学中的平民应该是指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十分低贱的人民群众。它和我们今天所说的“老百姓”有些相近,是那些不论城乡的普通民众、寻常百姓,用“布衣”和“黔首”训其同义是再恰当不过的。“平民,老百姓。平,齐  相似文献   

16.
“德刑之辩”历来为人们所关注。依据一定历史时期主“德”与主“刑”的力量对比和相互辩诘的结局不同,笔者以为我国古代的“德刑之辩”至少可以分为先秦、汉代、唐宋三个历史片段。每个历史片段的“德刑之辩”都有其深刻的人性论基础。“德刑之辩”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分歧而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17.
杜甫是唐代社会转折时期继往开来的伟大诗人。他的前半生是在唐王朝鼎盛阶段度过的,在他身上可看到盛唐士人的狂放精神和开阔的胸襟;可他的后半生历经战乱四方漂泊,对普通老百姓受苦受难的生活有极其真切的现实体验。这种特殊的经历,使他的一生和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年间那"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他和人民共度乱离的生活,这就使他有可能深刻地描绘出那个苦难时代的生活图画。  相似文献   

18.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理论及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明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方向,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十年来,深圳职教向国际化、社会化、地方化、多样化、法规化和个性化发展的趋势,正是在“三...  相似文献   

19.
话语创新首先是依附于语言构词、语言思维的功能体现,是思想创新的前提。现代汉语中的“别”从本义到引申义,具有典型的汉语思维特质。别现代一词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与中国文化背后的汉语思维高度契合,是汉语思维之下符合汉语构词规律的中国话语创新与理论创新。别现代一词与汉语思维和汉语构词规律的高度契合表现在:一是汉语思维具象重意特征与别现代之“别”的会意结构;二是“别”“别现代”的汉语思维实质;三是基于汉语思维的别现代理论之涵盖性。  相似文献   

20.
日常生活在长期的历史语境下以平凡、庸俗、琐碎的姿态成为个体生命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在当代新的社会语境下,日常生活除了具有其本真的外在属性,还拥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其积极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关注生活的不同层面及形成多元的价值判断.论文试图从日常具象的镜中之舞,自我情感的诚挚表达,生命困境的底层书写三个维度来解析诗人杜青诗集《一粒沙上的大海》中所表现的日常生活和生命情感,那些在私人领域里书写的“无聊的人”和“无意义的事”,在日常生活语境下却充满着诗性光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