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周易》爻辰说的新诠释周成名,赵岳琪爻辰说是象数易学的范畴,产生于西汉,经京房先生精心雕琢和阐释并将十二地支纳入八卦中。其配法为阳支左旋,阴支右转。后东汉郑玄又发展了交辰说,将历法中地支纳入《周易》六十四卦中,且以一交配一支,从乾坤两卦得来全部六...  相似文献   

2.
《易纬·乾凿度》通过对易卦筮数的推衍,提出了“卦当岁、爻当辰、析当日”易卦配律历的理论体系,并构建了六十四卦卦爻主三十二岁的爻辰模式。《易纬》的爻辰说,体现了其对孟喜卦气易学和京房卦爻纳干支易学的继承、揉合与改造,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3.
论郑玄易学     
郑玄是汉代易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一方面,他推出爻辰说、五行说及九宫数说、爻体说等,使汉代象数易学发展到了又一高峰。尤其是独具特色的爻辰说,更成为他“多参天象”而与其后”全释人事”的王弼易学不同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他继承古文费氏易学的传统,倾收于对经文进行义理性的诠释,倾心于揭示和把握由各种卦铩 象体现出来的天地变化之道,从而使象数易学烦琐,虚妄的端暴露无遗,并将其引入绝境。郑玄在易学由象数易学向玄学派易学转型过程中起着 激发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彖》《象》解经”兼具象数、义理两种方法,以“象数”解《易》的主要特点是重视六爻所处的位置以及爻与爻之间的关系,其所用象的内容较少,而且和《说卦》有一定区别。以“义理”解《易》则有以“理”解《易》和以“史”解《易》两种。传承费氏《易》的荀爽、郑玄《易》学并没有完全遵照费直解《易》的方法,而是在吸收其他《易》学基础上有所创新。通过分析“《彖》《象》解经”可知,荀爽二卦互易说、虞翻卦变说在《彖》《象》中已经出现,二说或与费氏《易》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5.
胡煦是清初一位有独到见解的易学家、理学家。他的易学思想反对先儒支离旁杂、乖谬附会之说,于汉宋易说颇多发明质证。胡煦力求建立一个通贯的解易系统,探赜索隐,以明天人合一之旨。他反对汉易的卦变说,朱熹的占卜说,来知德的错综说,认为皆未能明《周易》浑沦圆转、活泼流通、体用无间之妙。他提出的“体卦主爻说”极为精到,前人所不能解或解之乖谬处,以此说明之,皆为之一通。文章主要从文献的角度,对胡煦的生平著述及影响略作考释,对其主要的易学思想进行初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明夷待访录》是明末清初的政治家、思想家黄宗羲晚年所写的一部政治论文集。“明夷”是《易经》上的卦名,郑玄注:“夷,伤也,日出地上,其明乃光,至其明则夷矣,故谓之‘明夷’”。因此后来就以“明夷”比喻君主暗于上,贤人退避的乱世。又,《易·明夷爻》:“箕子之明夷”。意思是说箕子有明德而逢纣之恶,乃以明为暗。宗羲身当易代之际,怀才而不遇,所以用箕子自比,著此书,表面上是总结历史上的经验,吸取晚明覆灭的  相似文献   

7.
汉易四时、五行、八卦的结构是由四时五行的结构与《说卦传》的四时八卦方位整合而成的,这个结构中包含的种种矛盾也恰好暴露出《说卦传》的八卦方位中原本并不含有五行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横渠易学作为宋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横渠在建易时在参考、吸收汉易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易学观,文章从物象与易象,易象与气象,太极易象三部分分析得出象在《周易》中有可见的象,有不可见的象。可见的象,即为物象;不可见的象,即为爻象。爻象虽不可见,但其性有阴阳,故而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卦中的阴阳爻来体悟和感受吉凶变化、悔吝刚柔。太极是《易传》中的一个概念,张载以此作为太虚之气的称谓。太极作为《周易》中的一个最大的象,象的作用在于表意。张载取太极易象在于以此以象太虚,以象徵“合两”之性。  相似文献   

9.
与岁星纪年相关的系列问题是历史年代学中关注争论的焦点,传统岁星超辰说或太岁超辰说的局限性日益显现。本文以《淮南子》、《史记》、《汉书》等古籍及马王堆汉墓帛书《五星占》记载为中心线索,综合各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太岁系统差异形成原因及其对纪年方式演变的影响做出新的合理解释,进而对汉太初改历干支纪年之争予以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0.
通观《周易古经》诸卦,由于三爻多凶、四爻多惧,而且初爻处卑下始生之地,上爻处亢盛强极之位,总是有吉有凶,勉强找到一个卦辞、爻辞皆吉的卦例,只有《谦卦》。虽说这种全吉也只是相对而言的,但它仍然是整部《周易》里极为难得的一卦。这一特例的出现,表现了《周易古经》作者强烈的主体意识和道德内求思想,反映了《周易古经》作者对主体精神的极大关注。《系辞下》说:‘谦’,德之柄也。也就是说,谦是道德之心的把持者。谦发自内心,是修养所能达到的较高层次,是高度的自律,言  相似文献   

11.
为了符合《周易》的原义,在用二进制数表示《周易》八卦图时,应该以三爻卦的最上一爻作为个位数,而对六十四卦图中的六爻卦则应该用八进制数来表示。  相似文献   

12.
《说文解字》“爻部”云:“爻,交也。象《易》六爻头交也。凡爻之属皆从爻(胡第切)。”案爻,古籀均作爻,(卜文)爻,(卜文、父乙敦等)■,(父乙敦等)篆文与古文相同,亦正字也。《广雅·释诂三》:“爻,效也。”《周易·系辞下》:  相似文献   

13.
汉代是经学昌明的时代。西汉,占据经学圣坛的是今文经学。作为古文经学的《左传》,汉初并未受到重视。从西汉末到东汉,汉代经学围绕着《左传》进行了四次大论争。包括刘歆与太常博士、韩歆与范升、贾逵与李育以及郑玄与何休的论争。两汉经学经过几次激烈的斗争,古文经学终于取代了今文经学。《左传》以其本身内容与价值上的优势,奠定了自己在经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前修时贤说《蒙》卦初六爻之贞兆辞“以往吝”,歧义颇多。本文通过对《周易》古经含“往”字的句式的归纳分析,认为“以往吝”之“以”为衍文。  相似文献   

15.
<正> 六书之例,指事难明。宋代郑樵作《六书略》,列指事字一百零七个;清代朱骏声作《说文六书爻列》,含指事字一百二十五个,将两者作一比较,相同的字仅仅六个。清人王筠作《文字蒙求》,举指事字一百二十九个,与《说文六书爻列》比较,相同者三十六字;与《六书略》相比,相同者竟不及三文。不独古书为然,现代人的文字学著作中亦不乏其例。蒋礼鸿、任铭善的《古汉语通论》以△、旦为指事例,而孙云鹏《常用汉字详解字典》  相似文献   

16.
孔颖达的《五经正义》含有丰富的思想,但系统研究至今仍付阙如。孔颖达易学以王弼《易》注为诠释蓝本。王弼《易》注的突出特色是引老入《易》,扫象阐理,以玄学本无论取代汉人以气论为基础的宇宙学说。中国思想史和易学史的发展至此而一变。孔颖达则吸收汉易及魏晋郭象的思想,对王弼易学予以重大改造,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兼顾了象数与义理,综合了儒道思想,对宋代义理易学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郑玄对音转现象的正确处理,解决了许多前人未解决的问题,更给清代学者以直接影响。一部音转研究史,即应从郑玄的笺《诗》注《礼》开始。  相似文献   

18.
战国末期的训诂专书《尔雅》,在汉代影响巨大,这可以从汉代注释中对《尔雅》的经常引用得出结论。东汉郑玄在注释中明确引用《尔雅》43条;其暗引情况可以通过对比《尔雅》训条与《郑玄辞典》中汇集的郑玄语词训释来考察,结果发现两者训释相同或相似的词条约有490例。郑玄明引和暗引《尔雅》训条数合计约占《尔雅》训条总量的12%,可见郑玄语词释义对《尔雅》继承颇多。  相似文献   

19.
《昭明文选》第四十五卷目录:序上,第一篇即卜子夏《毛诗序》。唐成伯玙《毛诗指说》引昭明太子李贤说:“大序是子夏全制”。此“大序”即指《文选》之《毛诗序》。李贤所据,是东汉郑玄说。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五引北周沈重云:“案郑《诗谱》意:‘大序是子夏作’”。案,郑玄《诗谱》已亡,唯序存,附《毛诗正义》中,不见此语。仅《毛诗·小雅·常棣正义》引《郑志·答张逸》曰:“此序子夏所为,亲受圣人”。但是沈重却不引《郑志》,可能因为《诗谱》才是郑玄亲手写定的书。 可是郑玄没有摆出他所根据的资料。是有根据,或是出于推论?终是一个悬案。  相似文献   

20.
张国光《“两种〈水浒〉说”与“两截〈水浒〉说”究竟谁是谁非 ?》一文所言的“论争”实际上并不存在 ,说罗尔纲先生研究《水浒》只有 6个月也是欺人之谈。“张文”的写作态度不端正 ,对罗尔纲先生的指责是毫无根据的 ,罗尔纲先生的学术地位与学术品格是不容否定的。目前学术界存在各种不正之风 ,对此应予以重视并展开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