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典故,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加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类型。1.化用前人语句。化用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有的诗句经点化后,比前人说的更具体、更生动形象了,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  相似文献   

2.
李艳丽 《现代语文》2009,(5):105-105
点化是诗歌作者仿效前人的写法而加以变化,以获得新的思想和意境的一种手法,具有推陈出新的作用。点化不是引用,也不是用典,因为诗歌的语言极其精练,对平仄的要求又极其严格,诗人不可能把前人说过的话或者事情直接搬到自己的诗或词中,而是运用仿效和化用的方式来汲取前人的成果,使诗词的句子呈现出继承与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运用典故,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表现方法,它增强了作品的意蕴,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因此,理解典故是把握古代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一般而言,古代诗歌中的用典有以下几个情形。一、点化引用前人诗句点化引用不同于直接引用,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点化了李白《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一句。夏完淳《别云间》:"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中的"毅魄",语出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  相似文献   

4.
许地山一直生活在浓厚的佛教氛围之中,自小就熟读佛教经典,并对佛经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因此佛教情缘便必然成为他一生中挥之不去的创作情结,使得他的作品无不饱含着佛经的元素。佛经对许地山文学创作的影响,很鲜明地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佛经话语的直接引用或间接化用;二是佛经意象在作品中的大量出现;三是“生本不乐”、“顺其自然”、“普渡众生”等一些佛教义理在作品中的反复宣扬;四是佛经的变文和譬喻等文体形式的巧妙借鉴。佛经对许地山创作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作品的艺术特征方面,而且还体现在文学创作思想和理论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一切创新,首先须有对前人成果的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一点新东西,就有了创造。人们常说的“继承并发展”就是创新的意思。中学生作文要写出新意,也是如此。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常常发现,不同作家的作品里,往往存在相似的写法。后代作家借鉴前代作家,加以变化运用,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作品。这就是化用之法得到创新诗文。用化用之法使文章有新意,最简单的就是化用别人的词句使文章有新意。请看一组句子: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箭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山头望故乡。陆游《梅花绝句》闻道…  相似文献   

6.
模仿是写作学习中的必要阶段,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可以少走弯路。但模仿不是简单的、机械的仿效,而是化别人的筋骨为自己的血肉,是一种创造,一种超越,是源自前人而又高于前人的境界。既可以是仅改一字一词,而尽得风流;也可以是化用意境,甚至可以化用其手法、结构。黄庭坚曾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成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可见,模仿是写作必备的能力,古人给我们蟹下了许多仿拟化用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7.
诗歌是一门古老而又求新的艺术。如同任何创新都离不开前人提供的条件一样,诗艺的提高和发展也有赖于汲取传统诗歌的精华。我国古典诗歌的许多名句,往往得益于对前人作品的陶冶熔铸、点化出新。而且,越是可资借鉴的材料丰富,新的创作就越精警。脍炙人口的佳作,常是几代人递相点化、推陈出新的产物。唐代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据孟(?)《本事诗·情感篇》记载:中唐士人崔护,字殷功,姿质  相似文献   

8.
薛胜元 《语文天地》2013,(13):39-40
文人创作时,根据表达需要,常常对前人诗文中的语句加以变化,变成自己的句子,这种创作手法就叫化用。化用重在借"意"而引发读者的联想,给作品带来较原诗句更加深远的意境。可以说,化用属于二度创作,只要化用巧妙,诗文便可赢得后人的青睐。句子虽然形似,意趣可能远远高于原作。下面以古典诗词创作  相似文献   

9.
化用,即根据表达的需要,将前人的作品(诗句)化解开来,组合运用,形成一个与前人诗句有联系(渊源)又具有现代表达意味的语言新内容和新形式。它是作者对素材的再造与升华,是作者情感、意志的凝结与升华,是语言和思想的创新。宋代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对此有更加文艺的概括:“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相似文献   

10.
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答洪驹父书》)所谓“取古人之陈言”,“点铁成金”,说的就是诗词创作中的一种有趣现象,即“化用”。作者信手拈来前人的诗文名句,或径直采撷,或翻新改造,铸进自己的诗作中,与自己所描绘的意境浑然一体,妙合天成。化用的方法,单从形式上来看,主要有以下五种。  相似文献   

11.
柳永在中国词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到宋词,他是不能不提的,本文拟从修辞的表达——接受双向互动模式来谈谈他词作品中对前人作品的化用以及对他的作品对后来的一些作家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采派”作家王实甫的戏剧语言素有“花间美人”之称,他在《西厢记》中直引化用前人的诗句使其剧本语言典雅,文学味浓,无怪乎贾仲明由衷赞叹“《西厢记》天下夺魁”。《涛声依旧》的歌词援引张继的《枫桥夜泊》而一夜间唱遍大江南北。还有很多直引化用古诗文的歌曲历久弥新。可见,化用比直接引用效力更大。如果我们在行文时化用诗文,既能充实内容,又可增添文采。那么,怎样化用才能点靓语言呢?下面探讨几种化用诗文的方法与大家共飨。  相似文献   

13.
姚崇实 《承德师专学报》2003,23(1):33-35,42
布尼阿林的诗词和楹联并茂齐芳.他的作品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意境深远,气势恢宏,善于化用前人章法、句法和句子、词语,格律精严,富有时代气息.他是一位有成就的当代诗词楹联作家.  相似文献   

14.
赵艳  徐峰 《现代语文》2006,(11):120-121
古代诗的创作中经常把前人现成的诗句、成语、典故,或稍作改动,或直接借用过来,翻陈出新,“点化”成另一种意思。这种靠“模仿”起家的创作方式,古人称为“点化”,只要运用得当,它往往具有化腐朽为神奇之效。  相似文献   

15.
徐志平 《学语文》2005,(6):41-41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化用”作为文学的一种表现手法之一,因其能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为历代文人所喜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词曲作品中蕴含大量的化用现象,经初步梳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6.
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誉王实甫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可见,王实甫作品的语言极为后人所推崇。《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长亭送别》一折更是情境交融,“情由景生,境由情现”,因而有人称之为“诗剧”。在这一折中,作者的典故运用也很有特色,有的借前人诗句抒发感情,有的用神话故事显情达意,或直引,或化用,使语言灵活多变,含蓄深沉。  相似文献   

17.
此文很有个性。①化用成语作标题,借古讽今寓新意。②运用材料,注重"新颖"--着力写周杰伦的台下功夫。③点化题旨,将"精神"寄寓在有特点的人物身上。  相似文献   

18.
点化 ,原指古代方士的点金术 ,引申为指点感化 ,谓佛家或道家用言语方术启发人学道。后来指将前人的有关文句或文章适当变化之后 ,恰当而又自然地运用到自己诗文中来的艺术手段。如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即从李白《清平词》“一笑皆生百媚”点化而来 ,而李白的诗句又是从江淹“回身转佩百媚生 ,插花照镜千娇出”点化而成的。经过点化能产生新的意境 ,所以这类诗句往往十分传神。正确认识和理解这种技艺 ,对于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都将会产生有益的作用。一、用事类点化用事即引言用事 ,古人还称为“事类”“使…  相似文献   

19.
王安石作诗喜“袭故”,或将其“点铁成金”,或将其“点金成铁”。点化前人诗句“以为己诗”的做法在王安石的诗作中并不少见。对此,钱钟书先生并不予以提倡,这从其著名的“六不选”选诗原则中便可见,不过对于王安石“点铁成金”的作品,钱钟书先生还是予以肯定的。王安石作为一代大家,文学成就极高,影响深远,他的“袭故”之作存在优劣之分。如何评价他的“袭故”之举及其作品的优劣,不仅影响我们对宋诗的认识与理解,在当下也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笔名趣谈     
笔名是作家发表作品时用的别名。作家的笔名往往各有来历,妙趣横生。有的笔名化用典故,含义精深。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原名周树人,笔名何以用“鲁迅”?他改姓为“鲁”,自谓有两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