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人地关系在地理教育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由于地理学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世界各国都把它作为国民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程而加以重视。各国不同时代的地理教育,几乎都是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人地关系,只是不同时代有其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它不但对各国不同时代的青少年的“人地观”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也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而这种影响的存在正是地理学科的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在20世纪初期,西方资产阶级地理学者倡导“地理环境决定论”,对世界各国影响较大,在当时我国的地理教科书中也有反映,它宣扬的是“地”控制“人”的观点,用自然环境的差异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由此产生了为殖民主义者对外侵略扩张辩护的反动地缘政治说,对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说屈原《骚》的创作得益于楚国的"江山之助"。"江山之助"这一文学审美命题深刻揭示了楚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对楚国文学创作的重大影响。所谓"江山之助",包括气候、物产、植被、山川河岳等独特自然地理条件。楚国的"江山之助",不仅养育并铸造了楚民族坚韧不拔而又柔婉多情的性格,而且还使楚国文学具有绚烂多姿、浪漫而又奇幻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刘勰所期待的"江山之助"应是在某种特定情感的驱动下,创作主体恰当地利用"江山"的启发与帮助,走出片面模山范水的文坛怪圈,创造出物、情、辞相统一的作品。刘勰之后,受不同时代各种文论思潮影响,"江山之助"得到进一步开掘,内涵发生了较大变化。刘勰首倡之功绝不可没。  相似文献   

4.
“人地关系”理论发展历程及其哲学、科学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着重探讨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学发展史上的每一阶段都存在不同的“人地关系”思想,每种“人地关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相应的哲学基础和科学背景。它的发展就是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辩证法战胜形而上学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正>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二三年”,就特定意义论,是对新时期、后新时期文学繁荣景观的生动写照。在文学失去往昔轰动效应即将退居到寂寞无人知的角落之际,新写实小说谱写了令人难于忘怀的华彩乐章。相随而来,“新历史小说”、“新乡土小说”蜂拥而出。凡此种种虽然其界定还缺乏严密的科学性,但同时也向我们昭示了一种现实:文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原道文学思想的发展 ,可溯源于先秦儒家学派,刘勰则第一个以此标上。其后,韩愈、章学诚各有《原道》一篇,形成了“原道”文学理论的基本体系。与原道文学理论之发展相应,原道文学是中国古代一个突出的文学现象。三篇有《原道》是原道文学理论的三块基石,它们揭示着原道文学的实质,故又是原道文学的理性表现。原道文学理论和原道文学的发展,以对“道”的阐释和表现为核心,并与当时文学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在文学史意义上,三篇《原道》皆有的放矢之作,以矫一代文风为务,表现了原道文学的现“道”宗旨,但各具针对性;在哲学基础上,三篇《原道》之“道”或归儒道,或依儒道而出儒道,故对原道文学的现“道”宗旨有不可忽视的导向性,但对“道”的阐释因时因用而导,各有圭臬;在对“文”之作用的认识上,三篇“原道”皆以“文”为“明道”之“文”,突出了原道文学中“道”的地位,但在具体看法上见解不同;在“道”的表现上,三篇《原道》皆认为“道”是“文”之“道”,强调了原道文学中文辞和文采的意义,但对“文”的审美追求大异其趣。对原道文学理论和原道文学现象,本文旨在明其源流,发其精微。  相似文献   

7.
前辈学人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进行过阐述,认为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而笔者认为这是在文学发展不同时期都应当存在的。本文梳理从魏晋到北宋山水诗发展的大致脉络,以苏轼山水诗创作为典型个案对“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做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文学地理学中的“自然气候”范式,强调了自然气候在文学风格形塑中的核心作用。斯达尔夫人之后,文学地理学研究者对自然气候与文学之间的关系鲜有关注。在当下的文学地理学研究中,以自然气候为视野考察国内文学地理现象仍具有重要意义。21世纪以来,青春文学“川派”作家群的语言风格彰显,正是自然气候深刻影响文学风格的典型。从语言风格对这一作家群体的地域化身份界定,本质上是通过“空间隐喻”方式所达成。“空间隐喻”是指这一作家群体将四川多雾气候的地理特性,以“空间隐喻”的方式“映射”到其作品语言中,形成一种语言风格的地理学暗指。正是这种地理暗指,青春文学“川派”作家群才具有一个能被界定的同一身份。  相似文献   

9.
“知人论世”是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帮助读者体味作品寄托的情感,把握作品传达出的内蕴以及认识一个全面的、动态的读者.但是,“知人论世”也有其局限性.有时候人品和文品是不一致的,这使文学鉴赏容易步入误区;另外,有的人偏爱穿凿附会,曲解作品的本意,这些都对文学鉴赏不利.而真正的文学鉴赏就是要克服其弊端,将“知人论世”与“作品本体研究”紧密结合并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品味出文学作品散发出来的独特的美感.  相似文献   

10.
提高大陆的台港澳与海外华文文学教学质量,要做到三个“垂范”:一、选好华文文学中的“垂范”之文;二、参考华文文学研究作品中的“垂范”之史;三、授课者要成为教学华文文学的“垂范之师”;要做到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平行比较与影响比较;要达到王国维所讲的“三个境界”。  相似文献   

11.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各种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它的基本理论有“人地关系论”、“区位论”、“行为论”等等。其中“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就存在着一种客观的关系。不论是采集狩猎的原始社会还是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类时刻也离不开自然环境,两者之间始终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人地关系理论就是对这种客观关系的主观反  相似文献   

12.
“和”作为表现文艺思想的词语,在先秦时期形成发展过程分三个阶段:一作为古人的自然观和社会观,它体现了一种价值判断标准;二作为音乐术语,它是自然观和社会观的延伸,成为衡量音乐的标准;三,在先秦文学思想中,“和”作为一个术语虽未用于对文学现象进行批评,但对诗与文的审美要求起到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义乌三中北斗文学社创办于1998年,现有社员230余人(高三除外),在办社过程中,始终将文学熏陶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四个对话”,一是请作家迮进校园,让春风滋润心田;二是让学生走进社会,与“人文”展开对话;三是让学生走进作品.与作品进行对话;四是请教师走进《北斗》,让师生进行对话,不仅捉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4.
文学即人学,其本质就是一种“人”的教育,它以“立人”为根本目的,因而文学教育就是人的教育.理清文学阅读在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地位,了解20世纪初以来,对文学阅读功能、价值的不同意见及其影响消长,课程研制专家对文学阅读的意见,分析语文课程教学论教科书对文学阅读的表述,以及其他语文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对文学阅读教学的论述,找寻高中文学阅读课程目标设定的内容,以及进行文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一) 《徐霞客游记》既是一部地理名著,又是一部文学名著。当前对它在地理学上的价值,研究的人很多,声誉日隆,而对它在文学上的价值,专门研究的却很少。因为它本身并不是一部纯粹的文学著作,书中有不少记述近乎是流水账,从文学角度来看,比较枯燥难读,但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流水账”又往往是很有价值的“富矿石”。然而它那文学色彩浓厚的部分,是完全可以同我国古代众多的优秀散文相比美的。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记实的山水描写的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16.
论自然环境对文学之影响魏梓桂自然环境与人类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一个国家,一个地域的气候风情、山水田园构成的特定环境,哺育着生存在这儿的民族,孕育出一种与这一环境相适应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本文拟就自然环境对文学的影响略加论述。自然环境影响文学,历代文...  相似文献   

17.
在“幼儿文学启蒙课程”的研究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适宜的教学方式,对作品重点不一样的把握和提炼,能支持不同的幼儿在同一作品中获得多样的体验。以诗歌《小狮子理发》为例,我园在不同年龄的三个班进行了一次平行的实践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18.
<正>目前,随着文学事业的蓬勃发展,一种具有独特艺术体制的微型小说正欣欣向荣。一些有影响的报刊杂志、出版部门,辟“微型”专栏、登“微型”作品、出“微型”选集,广大青年及业余文学爱好者喜读“微型”,而又渴求知其写作奥秘,许多知名作家也开始关注它的创作与评论,不少刊物还将它列入文学作品评奖范围。但理论却落后于实际,除少量刊物杂志间或刊载些“微型”点评、技法介绍性文章,全国学术刊物便极少问津。究其原因,有人疑为受传统重“文”轻“笔”影响,但笔者以为多系对微型小说的独立体制尚有异议所致。譬如,有的教材仍宣称微型小说属于短篇小说,有的则认为是由别的文学样式“脱胎”而来。  相似文献   

19.
文学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学科分支,由于国内外研究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者主要来自文学和地理学,所以有学者强调文学地理学为交叉学科。暂搁置学科属性的讨论,从目前发表的研究来看,由于研究者学科训练的背景不同,对文化地理学的定义或理解不同,目前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展现出不同的研究路径。即便是受过文学学科训练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研究路径。这是否意味着文学地理学会呈现多研究路径并行的现象,甚至是分裂的可能?目前学者研究文学地理的路径大致有景观、区域和地方三种,分析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历史文学作品,其结果便可回答这个问题。该案例研究的结论为:第一,地理学有不同视角,因此导致文学地理学有不同研究路径;第二,三种主要研究途径的共同目标是发掘地方景观之美。  相似文献   

20.
着重探讨了柳宗元山水游记对六朝山水文的继承和开拓,以及对后代山水文学的影响,发现记游性质的诗序、《山海经》等山水文对水、石的叙述和描写为柳氏提供了摹本和开创空间。柳氏将道家的“愚”和虚静美学注入山水游记,使作品融会着奇、理、骚的色彩。后人对柳氏山水游记的接受,主要形成三种文学现象:一,遇与不遇的山水情怀;二,“愚溪”的多元内涵:三:取材、撷思于柳氏游记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