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革”中存在一种荒谬的逻辑:“大前提,有完人存在;小前提,你不是完人;结论,须忏悔改造”。①此即所谓“完人逻辑”。“文革”早已成为过去。然而,“完人逻辑”式的思维方式并未消亡,其表现在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在教育评价中屡见不鲜,甚至习以为常。它已成为妨碍人们正确理解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顽石。教育目标。我们习惯于把学生学习的榜样塑造成“超人”、“完人”。即把人类理想中的一切优秀品质集中在榜样身上,使他成为纯粹而毫无瑕疵的人。这种情况不仅表现在对英雄模范的抽象神化上,也反映在培养学生模范和对学生质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文革”中有一种荒谬的逻辑:“大前提,有完人存在;小前提,你不是完人;结论,须忏悔改造”。此即“完人逻辑”。“文革”已是历史,但“完人逻辑”式的思维方式并未消亡,在教育工作中屡见不鲜。“完人逻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教育目标上,我们习惯于把学生学习的榜样塑造成“完人”,即把人类理想中一切优秀品质集中在榜样的身上,使他毫无瑕疵。尤其是近年来,各级树立的英雄模范形象是清一色“圣人”。这种情况也表现在对学生质量的要求上,我们按培养文学家的模式教语文,学生能用华美的词藻描述一个虚拟的故事,却不能简…  相似文献   

3.
生命教育包含多个层次,而直面生命之真应该是生命教育的逻辑起点.只有在直面生命之真的基础上,对已然的现实理性地坦然接受,进而通过理性自觉来发展自己改变现状的能力,从而创建更好的未来.教育培养不出“完人”,却可以塑造“真人”:敬畏生命,担当生命,热爱生命.这种教育观念培养的不是单一的人伦道德思想,而是一种更为真实坚韧的生命价值观和普世精神.  相似文献   

4.
传统教育观用“完人逻辑”来界定好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现代教育应打破“完人”的神话,倡导常人逻辑的人性化的好学生观,即“好学生=基本素质 特长”。  相似文献   

5.
在亨利·詹姆斯国际题材小说中,“美国女孩”是文化叙事的主题性意义人物。一种文化的深层结构往往决定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行动方式。一美国女孩’在欧洲”的故事系列始终以新兴美国文化中的自由精神与严肃道德为“美国女孩”自身向前发展的行动逻辑,形成了自由与道德变奏的文化叙事模式。“美国女孩”在欧美文化差异中的行动完成了詹姆斯对形成中的美国民族文化的想象性重构。  相似文献   

6.
“Learning to be”出自《学习——内在的财富》一书。其真实含义,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翻译。石中英先生认为比较准确的译法是“学会成为完人”。但如何界定“完人”这一概念,尤其是具有中国时代内涵的“完人”概念,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作者借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学习—内在的财富》一书中的重要论述来探讨“完人”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7.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提出了“培养完人”的思想,“培养完人”不仅仅是对人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丰富,更是身心协调的全面发展。“完人”成为终身教育一个重要的教育目的。而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完善过程中,“完人”思想也具有特殊与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解读“完人”思想出发,探讨该思想对终身教育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傲慢与偏见”是人类个性价值的两种偏执的自我取向。在《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通过一个爱情故事在行为理性方面对“傲慢与偏见”的阐释可谓深入浅出。“傲慢与偏见”产生于人类自我意识的盲点。在个体交往中,自我的盲点导致了个体实践行为的模糊性和混乱性以及危机感。简.奥斯丁从女性视角所具有的人文厚度,从日常意义上,对这人性中的两大弱点的关注不仅表现在情节的设置上,而且表现在男女主人公的话语上。  相似文献   

9.
新经济正在推动教育的又一次深刻转型:从“定向专业人材的培养”转向“完人教育基础上的专业能力的培养”(完人教育即香港教育界对liberal-arts education的中译;相当于我们理解的人文教育)。同时,新经济还为新型教育提供了技术手段与新型社会交往条件——互联网。  相似文献   

10.
新经济正在推动教育的又一次深刻转型:从“定向专业人材的培养”转向“完人教育基础上的专业能力的培养”(完人教育即香港教育界对liberal-arts education的中译,相当于我们理解的人教育)。同时,新经济还为新型教育提供了技术手段与新型社会交往条件——互联网。  相似文献   

11.
生命教育包含多个层次,而直面生命之真应该是生命教育的逻辑起点。只有在直面生命之真的基础上,对已然的现实理性地坦然接受,进而通过理性自觉来发展自己改变现状的能力,从而创建更好的未来。教育培养不出"完人",却可以塑造"真人":敬畏生命,担当生命,热爱生命。这种教育观念培养的不是单一的人伦道德思想,而是一种更为真实坚韧的生命价值观和普世精神。  相似文献   

12.
王强  吴云 《江苏高教》2007,(5):99-101
以生活世界为根基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对传统理想信念教育范式的突破和发展。首先表现在价值逻辑上是从“是-应当”转变为“应当-是”。在“应当到是”的逻辑过程中,这一转变需要-逻辑中介即道德信仰。道德信仰通过“价值还原”和“超越生成”机制,使大学生个体得以突破“主-客”、“个体-社会”和“真理-价值”的二元价值分裂,使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得以主体性生成。  相似文献   

13.
在教育变革的背景下,诸多新的视角会带给我们对教育变革的一系列新认识,呈现出教育变革的诸多新可能。本文试图从道德生成的视角,重新认识我们早已熟知的课堂教学。一、道德生成:对课堂教学的新期待将“道德生成”与“课堂教学”并置,意  相似文献   

14.
《广西教育》2009,(11):27-27
华东师大教育系孙勇在《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2期上撰文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很多论者认为是追求一种“高标德育”所致。我国在道德教育中人为地树立了一个个“绝对的道德偶像,至高无上的圣人”,这种榜样因其“高”、“大”、“全”的“完人”形象,难为常人所效仿,最后导致道德教育陷入“假”、“大”、“空”的境地,以致推广了“不道德”,甚至导致社会道德的滑坡。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合理利用这些道德典型,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论教育的超越意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现实教育多以“底线教育”样式而存在, “超越教育”是对“底线教育”的扬弃。“超越教 育”发轫于学生的“未完成性”,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基础,旨在引导学生追求“完人”形象。“超越教育”体 现了教育的根本诉求,昭示着中国教育的明天。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以来,美国乡村教育经过发展和变革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然面临挑战。美国各州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各方面发展和保障乡村教育。政策类型理论为研究美国州政府发展乡村教育的政策提供了分析视角。美国州政府通过分配性政策为乡村教育发展提供了基础资源和权力;通过再分配性政策将资源和权力向乡村教育弱势群体转移;通过规范性政策保障乡村教育资源和权力的获得。政府发展乡村教育的政策体现了政府逻辑、市场逻辑和乡村逻辑的矛盾与统一。分类梳理美国州政府发展乡村教育的政策经验,总结乡村教育政策的逻辑,能够为我国乡村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教育中的非道德主义思潮,极容易侵袭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终极价值诉求,最终致使教育成为某种精于算计和谋取利益的工具。从海德格尔“构境论”的视角解读教育中存在的这种后现代犬儒主义现象,可以深人地把握到:教育是在周围世界、公共世界和自我世界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异变,正是通过教育自身与环境的“循环建构”,酿成了教育中对道德由怀疑嘲弄到麻木不仁等诸多后现代犬儒主义现象的蔓延。  相似文献   

18.
蔡元培和洪堡都是著名的高等教育家。比较他们的“完人”教育目的观之异同,对于反思我国大学教育目的,培养新时代“完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视野中的道德教育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后现代道德教育从各个角度向现代道德教育的统一性、整体性、权威性和理性化挑战,给人们展现一种开放的、多元的、批判的、平等和对话的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新面貌。在道德教育的目标上,它瓦解了现代性的完人理想和标准化的人格追求;在教育内容上,它强调去中心化,关注那些边缘性的道德主题;在教育方式上,更主张“对话式”的教育方式;在师生关系上,它提倡主体间性。但后现代的道德教育观是松散和凌乱的,并不是一个严谨的体系,其内容歧义丛生、相互矛盾甚至是对立的,因此,对后现代道德教育观应冷静对待,全盘吸收和简单的排斥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20.
从道德理性的视角去分析现行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可以发现,不同版本的教材杂糅了不同的道德逻辑,如功利主义的道德逻辑、自然主义的道德逻辑与义务论的道德逻辑。在任何一套现行教材中,都没有一以贯之的道德理性;甚至对于同一类主题,不同年段也可能有不同的道德理性。为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思考:教材中的道德逻辑是否合适;应教给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