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年职称开评前夕,教育报刊编辑部便会收到一些通过各种关系和渠道送来的教师应评职称之需的文章,言辞恳切地要求“予以关照”发表。这些“论文”中,虽不能说没有佳作,但大多属于临时炮制出来的、质量低劣的“敲门砖”之类。其中不乏拼凑之作、“克隆”之作、仿冒之作、即兴之作,甚或抄袭之作和捉刀代笔之作。此种“职称论文”现象,说轻一点,是师德失落的表现,是一种行业不正之风;说重一点呢,与“学术腐败”沾了边,是师魂的堕落。“职称论文”的作者之所以敢于堂而皇之或半带羞涩地送上这些“敲门砖”,我以为在其深层意识里面,…  相似文献   

2.
元遗山虽以诗鸣世,但词的成就亦很高,尤其是他的言情词。本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其言情词的特色及其形成原因。一是深曲委婉,缠绵悱恻的相思离别之词;二是一些“缘事而发”、“即事名篇”,大胆讴歌纯洁爱情,深刻批判封建礼教的词;三是一些“言近旨远”、“寄慨遥深”之作;四是真挚动人的悼亡之作。词人以“亦雄浑,亦博大”的壮词为主,但也创作了如此之多的言情佳作,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即词人对情的极度的推崇,词人的叛逆精神和当时的形势所迫。  相似文献   

3.
《蜀道难》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写的一篇“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之作。唐人殷蹯称《蜀道难》“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宋人李麃说此诗“风骚之极致,不在屈原之下”;明人李东阳也说《蜀道难》与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兵车行》一样,都是“阅数千百年,几千万人而莫有异议”的诗篇,令人“终日诵之不厌”。可是,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自中唐以来,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抵有两种见解:一是本诗有具体之所指;一是诗人“自为蜀咏,别无他意”。对于前者,已有论者考证其不合理之所在;对于后者,仍在争论之中,笔者也想提出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4.
[简评] 问人间“情”为何物?在本中不难找到答案。本贵真,本即以真取胜,不是母亲却胜似母亲的老师,无不让人肃然起敬。全围绕一个“幸”字展开。以“你”对我的关心为明线,以“我”对“你”的变化为暗线。一张一弛,扣击读的心灵。让真情缓缓舒展。一切都在自然中发展,一切都在不经意中延续。笔法细腻,平淡中见真情;细节连缀,细微处显爱心;再现情境,历历在目。情之深,可感;情之切,可察;情之浓,可品。这是对“情”的珍爱,更是对“真”的颂扬。是一篇难得之作。  相似文献   

5.
本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谈个人对作和作教学的认识、思发,以及“周记模式”的界定,是章的引论部分,和二部分论述该模式的操作要点;第三部分是全的总结和感相,作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证明;课外练笔的“周记模式”不但师生都易接受,可操作性强,而且因其能博纳“生活”之源头活水、接近作的本质,因此能有效提升中学生的作水平。  相似文献   

6.
“立人”就是立文化王得后1907年,也就是本世纪初,鲁迅作《文化偏至论》,论及“立宪国会”即政治;“制造商估”“金铁”“路矿”“富有”即经济;“武事”“钩爪锯牙”即军事,认为是欧美文化中的“尘芥”,枝叶,中国学它们没有把握根本,是“不根本之图”。什么...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的(史记)为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开山之作,它横跨经史子集四部,沟通文史哲。《史记》文本昭示出三重意蕴:一是“究天人之际”的宇宙观和哲学意蕴层;二是“通古今之变”、明成败兴坏之理的历史意蕴层;三是“成一家之言”而达于不朽的文学审美意蕴层。这三个层次结构内外交融,共同显示出皇皇《史记》“史蕴诗心”的文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古汉语词汇海洋里,有两种词形、词义须细心辨析。一是古代的两个单音词连用很容易与现代汉语里的一个双音词相混;二是古汉语里的一种“双音偏义词”很容易误认作两个单音词。稍不留意,“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  相似文献   

9.
问仁义礼智体用之别。曰:自阴阳上看下来,仁礼属阳,义智属阴;仁礼是用,义智是体。春夏是阳,秋冬是阴。只将仁义说,则“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若将仁义礼智说,则春,仁也;夏,礼也;秋,义也;冬,智也。仁礼是敷施出来的,义是肃杀果断的,智便是收藏的。如人肚藏有许多事,如何见得。其智愈大,其藏愈深。正如《易》中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小说史略》精辟阐发晚清章回小说《儿女英雄传》之政治思想倾向,系“有憾于《红楼》”,精神与之“正反”,“而成就遂迥异矣”;,指出“书中人物亦常取同时人为蓝本;或取前人”,十三妹“当纯出作意造”,其“性格失常,言动绝异,矫揉之态,触目皆是”;是书“绘声状物,甚有平话习气”,“特有'演说'流风”,是侠义小说之在清、正接宋人话本正脉,固平民学之历七百余年而再兴也”。鲁迅先生洞透纸背的考评论析,大抵精当,极富启迪意义。本试对十三妹形象进行再评价,对该书复杂的思想内蕴、作品艺术特色等进行探讨,并提出了个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本以中国传统哲学、化背景为依托,对中国艺术中的“势”的内涵及其形成机制作了概观性梳理,认为“势”在中国艺术中是通过蕴含性、趋向性的艺术形象所表现的“道”的运行状态;“势”的生成是一个“道之势--心之势--形之势”的同构机制:“势”的艺术创造在于“即体成势”。  相似文献   

12.
邢瑞霞 《新作文》2004,(9):14-15
我校上学期高二年级语期中试题的作话题是“爱”,试卷阅完后,我对全高二年级的360份语试卷进行了评析,作成绩很不理想。按理说,“爱”这个话题对高二学生来说是再好写不过的了。即使生活圈子很小的学生,他的生活中肯定少不了爱:父母之爱、手足之爱、师生之爱;爱国、爱生活、爱自然……但凡可以称为“爱”的情感。但凡和“爱”字相关的经历和事物,都在  相似文献   

13.
“学生怕写作”,确实是语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感受。有不少学生做起数理化习题来津津有味,如痴如醉,甚至废寝忘食;一提到作,他们就如负重轭,兴趣索然,以致谈“”色变,大有“作难,难于上青天”之感。  相似文献   

14.
杜甫律诗的章法,因题材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格局。大体说来可以分为两种格局:一种是以每联为一个意段的“四节式”(点题→写景→言事→结情);一种是以四句为一个意段的“二节式”(描绘物象→寄托情志)。登临、咏怀之作多用“四节式”,咏物之作多用“二节式”。  相似文献   

15.
在表示被动关系时,二词用法相同,但“吃”更强调不幸;在表示因果关系时,二词均可用在因果复句中表示原因,但“被”还可以表示“结果”;“吃”常用于“遭受”义,而“被”没有这种用法;就总体而言,“被”常用作书面语,“吃”则带有浓重的口语色彩,故二词有显的野之分。  相似文献   

16.
《竹杖赋》是南北朝名作家庾信入北后的借物咏怀之作。全以“楚丘先生见桓温”始,通篇表达了“楚丘先生”对“赐杖”的强烈反应。这实际代表着自比为“楚丘先生”的庾信与隐喻为“桓宣武”的魏、周政权的一次正面交涉。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此赋对说明庾信入北后的仕隐观,就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证据。但令人遗憾的是,后人对此赋寓意的推测往往莫衷一是,竟然形成了“辞官之作”和“求官之作”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前认定魏、周逼迫庾信仕敌,过分关注庾信的“哀思”,继而推理出庾信由“哀,,到“恨”,不情愿步入北周仕途的心态,得出此篇亦为哀思之作;后认为庾信入北后因为对自身的高度自负与现实有强烈的反差,借章表达求官之意。  相似文献   

17.
心星点灯     
《阅读与鉴赏》2002,(9):69-70
本是一篇明显具有散特点的优秀高考作。 在内容上,罗列历史上优秀人物的心灵抉择,表达了“应怎样点燃一盏心灯”这一主题。极具感召力;在语言上,既有“天之道,利而不害……”的直接引用,又有化名人名句为己用的“难得糊涂”,末巧引歌词入,自然妥贴,引用虽多而无堆砌之感。本主题深刻,行流畅,辞藻华丽,显示了作深厚的历史化知识和扎实的语言功底,实为高考作之典范。  相似文献   

18.
考察《论语》与《论语注疏》中的人称代词,发现从上古到中古,人称代词的演进状况大致是:①第一人称中“而”、“予”、“朕”已经消失,“吾”、“我”仍在使用,且“我”占主导地位;②第二人称“而”已经消失,“女”、“尔”一直使用;③第三人称“彼”、“夫”已经消失,“其”、“之”一直作为第三人称代词;④两部书中的“他”均作旁指代词。  相似文献   

19.
“采”作动词时,与“彩”无需区别,因为“彩”不能作动词。在表示色彩时,采、彩有形、神之别。偏于形的.用“彩”,如剪彩的彩是指彩绸,彩排的彩是指化妆.挂彩的彩是指流血,中彩的彩是指博具的胜色;偏于神的,用“采”,如采、神采、风采、丰采、精采、  相似文献   

20.
“破体”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刘勰称“设文之体有常”,特定的言说内容须安放于相应的言说方式(体裁、语体、风格等)之中,但古往今来的中国文论家却“破”这个“常”,有意无意地将理论内容安放于文学文体之中,此其一;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批评文体,此一时代之新文体是对彼一时代之旧文体的“破”,此其二。前者滥觞于庄子,后者绵延至当下。中国文学批评之“破体”,意在不断变更文体形态以寻求最佳言说方式;而“破体”作中国文学批评的文体传统和演变规律,对于当下的文学批评有着重要的启示及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