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做闻香到     
小时候曾听过一个故事,大意是:有个死鬼很馋,哪里有好吃的东西它就去哪里吃喝,人称“闻香到”。后来终于被一会法术者捉住,给大户人家当了奴仆。这故事本身无意义,无须讨论验证。只是我以为故事中的“闻香到”与时下新闻界的“馋记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不信吗?请看事实——.  相似文献   

2.
梁言 《今传媒》2003,(2):55
记不得某日某家的报纸了,登了一条图文并茂的“星”闻。说是“小燕子”赵薇近日再传绯闻,在圣诞节的凌晨,与一个叫吴大维的艺人躲在公园一个阴暗角落“激吻”。消息是转载某个杂志的,是被人跟踪偷看、拍下来的。说得倒也诚实、直白,一曰“激吻”是在“一个阴暗角落”,二曰“缠绵”过程是“被人偷拍”而来。说明这位娱记是费了心思下了功夫的。 偷拍是否触犯刑律,笔者知识浅薄,不好妄言,听说这是从外国学来的。一些国家有人专干这个营生,整  相似文献   

3.
莫做推磨鬼     
买卖书号,曾像一种瘟疫,使一些出版单位染疾,也使一些蛆虫、绿头绳从脓包中钻出,戴上合法的帽子,或爬上街头书摊,或嗡嗡招摇过市。有识之士,无不对此扼腕痛恨。有时司一剂猛药,这一顽疾的表症似已消除。但友人告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此病情虽减,但病未除,更有皮愈而里肉仍在烂者,非坚持数年服药不能大愈。  相似文献   

4.
梁言 《报刊之友》2003,(2):55-55
  相似文献   

5.
记者手中的笔可以褒扬正气,挞伐邪恶,令先进人物美名远扬,叫社会渣滓无地自容,大众对记者因其神圣职责很是尊敬。但记者们切不可由此就兀自摆起“官”架子来。  相似文献   

6.
有一位记者长期在下头跑,时间长了,人们给他一个评价,说他这个记者没有架子。没有什么架子呢?没有官架子。在我们国家里,不少人是把记者也划在“官”这个框框里的,在一个县,有人就直接了当地对我说过:“你们记者就是官。”在西北一个省,我也遇到一位记者,他对我说:“有时就得有点架子,不拿点架子,人家会小看你。”他说的架子,也是指官架  相似文献   

7.
第9期《新闻爱好者》揭露,7月7日《河南日报》二版的张文郁的“专访”文章:《黄河的问题大意不得》,竟是抄袭《世界经济导报》记者阮江宁两年前发表的文章,实属罕见。何谓“文抄公”?简单地说:古时指从事抄抄写写工作的人;现在指不费力气,不下功夫,抄袭他人现成文章作为已有的人.尽管各类报刊多方努力,严格把关,但不时还有“文抄公”的“作品”出现。其中原因很多,但从“文抄公”身上可以找出以下几个  相似文献   

8.
影视圈真是一个出新闻的地方,一不留种就要冒出一些什么来。前不久,广州巨星公司的邓建国说要拍一部《新刘三姐》,影片里的“三姐”将是一位敢爱敢恨、两度逃婚、思想超前的新女性,由此又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论,涉及到品牌、创新以及署名权等等问题。 这还好说,因为刘三姐毕竟是一个民间人物形象,而眼下一些以真实人物冠名的影视剧,也对其人其事“新说”了一番,这样惹出的麻烦就大了。比如在《人间四月天》受到剧中人物林、徐两家后代指责的同时,另一部描写历史人物的连续剧《台湾第一任巡抚刘铭传》,也遭到了更为激烈的批评…  相似文献   

9.
对那些不住校的学生,我们称为走读生。面对那些白天下乡工作,晚上回城休息的乡镇干部,老百姓则称之为“走读官”。 现在把家安在县城的乡镇干部越来越多,他们忙于两头兼顾,在城乡之间奔波,确实很辛苦。但老百姓对此并不谅解,因为到乡里镇里办事,经常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一位老村干部说,过去他经常利用一早一晚的农闲时间上乡里反映问题讨个主意,如今就是在规定的上班时间里去找人也往往难以如愿。某乡政  相似文献   

10.
河北武安市18家钢厂一夜之间全部关停,市长亲自率领督查组深入企业逐个检查政府“停产今”执行情况。据报道,唐山;30多家钢厂和26家焦化企业也被当地政府明令要求年底前限产50%;河北安平县为完成节能降耗指标,在全县实行每供电50小时停电22小时,连医院和马路红绿灯都断了电。  相似文献   

11.
莫远人同志与世长辞了,我们失去了一位好战友! 远人同志与我相识于四十年代后期,解放后,大部分的时间工作在一个单位。他为人忠诚,忠诚于同志,忠诚于工作,忠诚于党的事业。我永远不会忘记,在他住院的第一天去看他,他交给我一份《关于乡镇企业经济效益问题研究报告》初稿,这是他在  相似文献   

12.
微信以其强大的功能深受用户青睐,然而,微信低头族存在安全隐患,容易伤害身心健康。如果对微信过于痴迷,就会成为微信控,产生微信依赖症,甚至患上焦虑症或强迫症。与电视时代不同的是,微信时代的容器人在网络世界“通体透明”,在现实世界却依然自我封闭,难以进行现实交流,无法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容易导致容器人之间的相互摩擦。  相似文献   

13.
"慢工出细活!"电子政务本来就是慢功夫的事,急不得也马虎不得,可是就偏偏有人喜欢做面子事,洗了脸却不擦脸!电子政务可不能这样!  相似文献   

14.
《北京日报》4月20日的《京华周末》版里,刊登了一篇揭露“治癌仙姑”王淑华行骗始末的长文,其中第五部分的小标题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新闻界”,我以为,这篇文章特别是文中第五部分,可以作为生动的教材,促使新闻界的同仁作一些反思。只当过几年护士、连处方权都没有的王淑华,摇身一变成为赫赫有名的“治癌仙姑”,明目张胆蔑视法纪、非法行医骗取钱财,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新闻界某些人的推波助澜,某大报记者先是出内参,后又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文艺界、学术界抄袭风波不断,经常诉诸舆论、对簿公堂,成了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不仅如此,在对这一现象进行报道的新闻界,也屡有“抄袭事件”发生。一些记者把“复制加扒网”作为自己的为文之道,甚至一些媒体也把这种“拿来主义”视为一种“潜规则”。笔者把“抄级记者”大致归纳为如下几种类型:一是抄文件。一些记者脚懒手懒,热衷于“跑会”或参加各种新闻发布会,拿现成的新闻通稿或把会议文件稍微改动一下,署上本报记者的名字便发表,而不去挖掘里面真正有价值的新闻。当然,这还主要属于工作作风方面的问题。二是抄同行。都知道…  相似文献   

16.
诸葛村,在疯狂的旅游开发热潮之下.竞能维持住古村落的原貌与古朴,几乎是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17.
只有14岁,只接受过一个月的学校教育--兰州少年王大可,今年初参加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考试,一路过关斩将,终于成为北大数学科学学院的一名研究生.异于常人的经历,自然会吸引众人的目光,当地都市报纸争先恐后地刊发了一系列报道.  相似文献   

18.
某县人武部有位新闻干事,经常将通讯员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稿件,稍加整理(也有一字不动原文照抄的),署上自己的大名寄出发表。时间长了,人们都叫他“新闻捣爷”。某县广播站在年终评稿时,有个编辑把一位通讯员的来稿,签上自己的名字,打印后上送参评。这说明,在我们新闻战线,“新闻捣爷”大有人在。  相似文献   

19.
暗恋桃花源     
束河,跟大研比起来,还鲜着呢,一不留神儿就容易走到菜地里去了。尤其是到了四五月份油菜花开得跟地毯式轰炸似的,到处黄得风生水起,搞得好像“黄金甲”的外景基地,花开得也太肆虐了,排山倒海直到把你点晕为止,整个大制作高票房。  相似文献   

20.
蓝色桃花源     
万宁 《新闻天地》2005,(2):60-60
呆在一个叫天宁的孤岛上。与世隔绝。每天睡到自然醒.掀开窗帘.透过落地玻璃.一眼能望到蓝色的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