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方仁英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5):81-86
郁达夫丰富的学识、敏锐的体验和卓尔不群的识见,加上他在创作中善于借鉴融合多种外国文学思潮、流派及作家的美学质素和我国传统诗文的创作技巧,使他的小说、散文中的意象设计呈现多元化倾向.考察郁达夫作品中隐喻的思维方式,其意象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女性化倾向、死亡化倾向、病患化倾向、古典化倾向.而大量此类意象的运用释放着作者沉郁感伤的情怀. 相似文献
2.
李建东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102-106
鲁迅小说中所塑造的狂人母亲、祥林嫂、单四嫂子、夏四奶奶、华大妈、女娲始母等一系列母亲形象建构了独特的母亲意象群落。此意象不仅涵融了深广的历史化内蕴,又浸透了创作主体深层内心的复杂意识,表现了鲁迅小说创作的几个重要母题。 相似文献
3.
温泉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11,(9):91-93
作为一个在现代文学史上饱受争议的作家,郁达夫的思想和人格模式是复杂的。一方面,他的颓废反映了他人格内部的斗争,在阳刚与阴柔中挣扎。另一方面,他又力图从新的艺术角度,更准确、更深刻地把握现实,描绘现实,力掩阴柔。 相似文献
4.
唐群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25(2):84-86
郁达夫早期散文作品在性的苦闷、金钱的困窘和对名誉的诉求三个层面上抒写了他的自卑心态,体现了郁达夫自我抒写的一贯主张,并引发了五四时期对艺术本质和创作主体等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6.
毕淑敏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她带着“浓郁的高原情结”从昆仑山走来。以她从军从医的经历高唱着“庄重的生命之歌”,并以“对人类的大悲悯和终极式关怀”来冷静客观地直面人生,启迪良知,呼唤正义和人类的使命感。她致力于通过文学进行灵魂的拯救。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时期,面临着黑暗的社会政治,郁达夫经历了人世的苦难和沧桑,也经历了感情历程的痛苦挣扎,更经历了思想生活与事业的艰难抉择。在社会政治、事业与生活、情感、心理精神诸多方面四处碰壁的冲击下,郁达夫的创作中弥漫着挥之不去的归宿缺失感。 相似文献
8.
劳伦斯追求的是能够超越资本主义文明,改变因工业文明而变得不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性是解决这矛盾的唯一方法和途径.而郁达夫的性描写可以说是对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叫板,更反映出了当时中国青年一代的困惑.劳伦斯的性描写总是在追求完美的境界,这种完美就是性与爱的和谐统一.所以在他的作品中,这种完善的性爱是不存在的,郁达夫的性爱描写中,性与爱不是一个统一体,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是有性无爱,对异性充满着"性"的渴望,却很少有爱的体现.郁达夫写作的当时,还是无法去除封建伦理道德带来的精神上的压抑. 相似文献
9.
月亮意象正是由于积淀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社会心理,才会成为承载中国人情感的载体,负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在鲁迅笔下,月亮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成为阴森恐怖、欢愉美好、无聊无奈、绝望麻木、虚伪自私的各色世界的象征。走进鲁迅作品中的月亮世界,理解月亮意象的象征意蕴,对解读鲁迅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HUA Ai-fang 《怀化学院学报》2008,(8)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由他所开创的"自叙传"感伤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主要是从他笔下"零余者"的形象分析其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的幽默语言,是在他的游记散文中才充分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幽默与讽刺融为一体的讽刺性幽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时政的讥刺,对古今人物的讥讽,对自我的嘲讽。这种幽默笔调源于作者对幽默的独特理解以及作者深厚的中西文化根底及其对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凤琼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8(1):26-30
颓废、没落是郁达夫的个人思想表现,而在这种思想呈现的背后,折射出的却是个人命运与时代和社会的冲突。郁达夫颓废思想有其产生的根源。郁达夫以自我暴露、自甘堕落作为同命运进行抗争的手段毕竟是消极的,不能使个人从根本上获得拯救,以颓废进行命运的抗争,其结果必定走向没落。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从郁达夫创作的一些小说文本出发,具体分析了其小说中景物与人物感情之间的关系:或相互协调、或构成反差。其情与景设置的技法多样且富有变化,充分体现了作者在小说创作中,十分注重景物描写对抒发人物感情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俞超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22(4):58-62
在小说中插入诗词是郁达夫感伤型文本的一种经常性的构成方式,散体白话文引入诗歌体语言,这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是一种他性文本的引入,也就是文本的互文现象。在新文学文体的开创期,这种文本的互文见义又具有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郁达夫小说中的这种互文体形式,实际上表征着郁达夫作为一个新文学作家在新的文体写作中所要处理的一些问题,如中西文化的调和,传统和现代对接等等。 相似文献
15.
蒋成德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5):87-90
郁达夫于战时对日本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郁达夫认为日本文化是对中国文化的“抄袭”,缺乏创造性。随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步上军国主义的道路,其文化也走向倒退。作家堕落,作品内容趋于反动,文化生活十分空虚;尤其是对中国文化的侵略。使日本成为毁灭人类文化的敌人。然而中国文化有五千年历史,隋唐之时曾“开发倭夷”;将来“建设东亚新文化”,责任也还在“我们的肩上”。 相似文献
16.
郁迭夫的"身边小说"<沉沦>,以"他"为自我影像,借助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在特定时代复杂的思想情感和渴求个性解放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7.
郑万鹏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5):19-22
短篇小说集<沉沦>体现着郁达夫早期小说的基本主题,即在对性爱苦闷的描写中渗透着弱国子民的悲哀.随着"九·一八"事变的发生,郁达夫的文学主题立即转化为强烈的抗日救亡,体现出独立的创作立场的卓绝之处.贯穿郁达夫创作的是民族意识,他的一生实现了从自由主义的左翼立场到自由主义的国家立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郭素媛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2,27(5)
历史上的关羽并无绝伦超群之处。宋元以来,在统治者的提倡之下,关羽崇拜之风日盛,明清时期到达顶峰。宋元时期关羽形象的演变以及明清时期关羽形象的诠释与关羽崇拜之间具有错综复杂的关系。关羽崇拜及关羽形象的演变作为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现象,寄寓了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种种观念、向往和祈愿,承载了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反映了我们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文化演进的轨迹。 相似文献
19.
汪羽旎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72-74
悲剧女性形象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可谓比比皆是,俯仰即拾。而在这些成功塑造悲剧女性艺术形象的作品中,《为奴隶的母亲》又是其中一篇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典范之作。小说塑造了春宝娘和秀才妻两个悲剧性女性形象,将她们可悲可叹的命运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对社会的感悟和批判算得上是鞭辟入里,入木三分。 相似文献
20.
马兰 《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14,(6):41-44
元杂剧是元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剧作家以其奇思妙笔成功地塑造出一大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母亲人物形象类型多样,蕴含丰富,使之成为文学史上引人注目的一个群体。然而元杂剧中母亲形象存在着明显类型化的痕迹,分析其特点并探讨形成类型化特点的成因,客观指出其类型化的塑造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