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 本文拟就戴震哲学研究中的分歧意见,谈一点浅见,以就正于读者。一、道道是戴震的理论基础,逻辑起点,其重要性是不待言的。《原善》三卷本以它为首,《孟子字义疏证》(以下简称《疏证》)移于卷中,在理之后,意在突出重点,基本思想没有改变。目前学术界对“道”有两种解释。其一曰:道即理。道是大的理,理是小的道,二者间有范围的大小,而没有性质的区别。例如肖(?)父、李锦全著《中国哲学史》:  相似文献   

2.
《孟子字义疏证》是戴震的主要哲学著作,涵盖戴震的主要哲学思想。梁启超对中国学术思想深有研究,而他对戴震的评价可谓极高,这与他看重《孟子字义疏证》不无关系。因而,从梁启超视界这个维度来论述《孟子字义疏证》,不失为一个新颖的视点。从总体上来讲,梁启超对《孟子字义疏证》的评论符合实际,较为中肯。  相似文献   

3.
已有研究指出《天主实义》对《孟子字义疏证》之影响,但侧重史学的学理依据,而缺乏哲学的学理依据,从哲学上看,《孟子字义疏证》从方法到原理,都有《天主实义》间接和直接影响的痕迹。但《天主实义》对《孟子字义疏证》的影响并非根本性质的。《孟子字义疏证》的思想仍处在新儒家语境内,与《天主实义》的神哲学实有本质区别。这是戴震虽受了《天主实义》的影响但却讳言其影响的学理原因。  相似文献   

4.
戴震诠释《孟子》而成的《孟子字义疏证》,以“志存闻道”为治学宗旨,以程朱理学为理论基源,以社会变迁为时代起因,属意于理气心性的本体论创新和格物致知的方法论创新。在中国诠释史和哲学发展史中,具有终结封建,启蒙近代的特殊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孟子是儒家人性理论的实际开创者。在他那里,儒家人性理论得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形式。人性论在孟子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孟子道性善”(《孟子·膝文公上》,下凡引此书者,均只注篇名)。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上》),人的内在本性总是倾向于善的。他又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这里的“情”是指本然的资质,不是自荀子以降人性研究者所说的人的感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说:“‘乃若其情’,非性情之情也”。“情,犹素也、实也”。这是颇合孟子原意的。他以为人  相似文献   

6.
《孟子》一书具有很高的史料和学术价值,要研究《孟子》一书的思想内容,首先应从了解《孟子》一书的字、词、句入手。“之”字为古汉语中最常用之字,使用频率较高,仅《孟子》一书,“之”字就出现了1902次。本文打算把《孟子》一书“之”字的用法,略加分析。代词:一、“之”作代词,一般都用作宾语,可代人、事物、处所。所代的对象,大都出现在上下文中。可译为他(它)、他(它)们等。或将所代的对象直接译出,有时也可不译。例如:“是何异于刺入而杀之。”(《梁惠王上》)“之”,代人。“孰能与之。”(同上)“之”,指统…  相似文献   

7.
《荀子·性恶》所引三处“孟子曰”,应出自《孟子》外书,反映的是孟子后学“性善修习论”、“性善完成论”的思想,与孟子“性善扩充论”有一定的差别。《性恶》乃针对《孟子》外书之《性善》篇而发,围绕《性恶》所引“孟子曰”的种种分歧和争论,均可由此得到解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8.
教育家简介     
戴震(1723~1777),字慎修、东原,清代安徽休宁人。商贩家庭出身。乾隆举人,屡考进士不中;五十三岁时,乾隆赐为“同进士出身”,参与纂修《四库全书》,任翰林院庶吉士。他长时间从事教育工作,在北京、山西、扬州、邵武和休宁等地,都有他讲学的足迹。学者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皆从其学,是清代中期著名的教育家。著作很多,大都编入《戴氏遗书》。他在教育理论上的成就是关于学习的论述。人为什么要学习呢?他说:“人生之初,不食则死;人之幼稚,不学则愚”。(《孟子字义疏证》)又说:“去私莫如强恕,解  相似文献   

9.
乾嘉年间训诂考据之学大兴,戴震作为汉学中坚,不但其学术成就为学界瞩目,其心术人品亦为世人关注。在汉学家笔下,他是学通天、地、人的"一代儒宗",为人谨慎公允。在钱载、姚鼐等文人眼中,戴震先是博学勤奋的大儒,然而在其《孟子字义疏证》刊发之后,他们笔下的戴震又成了该"身灭嗣绝"的罪人。在思想家章学诚笔下他是学界难得的理论家,但又因史学引起的个人恩怨,而被描绘成心术不正、虚伪自大的小人。各派学者对戴震学术与品行的记述,正反映出在当时社会价值观的悄然变化,以及乾嘉考据学风所即将遭遇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戴震学识渊博,举凡天文、地理、制度、名物、音声、算数无不精通,但以哲学上成就最大,最为后人看重。他生活的雍正乾隆年间,文网严密,文字狱接连不断,学者动辄触禁,大多转向考据。戴震虽重考据,但更重义理,这是难能可贵的。平生哲学著作共十三种,其中以《孟子字义疏证》(以下简称疏证)最为重要。《疏证》打着孔孟的旗号以反对自称为孔孟嫡‘的程朱,表面上看,像是一场儒家内部之争;实际不然,它是新时代的信息,是一场对封建文化进行根本批判的前奏。本文拟对戴震哲学的核心和主旨,以及他论证主旨的两个领域,也就是两种关系,谈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1.
(一)中国古代作家作品《君子于役》选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该书编成于春秋中期,共收作品305篇,包括风、雅、颂三部分。《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传说该书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史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东》分别选自《孟子·公孙丑》、《孟子·告子》。《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书,共七篇。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陈涉世家》选自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全书130篇,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鲁迅盛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612个“者”字的具体分析,初步明晰了《孟子》一书中405个代词“者”字的词组构成类型以及构成词组后在句子当中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孟子"好辩"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一书的论辨艺术前人多有论述,本认为,孟子的“好辩”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张,实现“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远大抱负,孟子的论辨技巧十分高超,如引人入毅,层层进逼,以诡辩对谵辩的手法颇引人入胜。同时在论辩时善于使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14.
“绘事后素”见于《论语·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标点为笔者自加)释“绘事后素”,一般从郑玄和朱熹的注释。郑注:“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兮美质,仍须以礼成立。”朱熹引《考工记》注曰:“‘凡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事五彩,犹人有美质,然后加文饰。”对此,笔者加以考辨,发现了一些与此略有龃龉的注解:①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素,以喻…  相似文献   

15.
戴震是清代“皖派”朴学大师,一生著述宏富,涉及经学、哲学、天文算学、方志学等方面.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较为全面深入地阐述了戴震在文献辑佚学方面的成就:辑纂《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七种算书,对《仪礼》三种注疏及其他古书的辑佚.戴震对古文献的辑佚所遗留的著述,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孟子宇义疏证>是清代著名考据学家戴震最重要的义理著作.在该书中,戴震欲以疏证孟子达到批判程朱理学的目的,书中虽以疏证为题,但戴震在思想上与孟子有本质的差异,这是我们在考察<疏证>一书在古文献学方面应该明确的.  相似文献   

17.
《孟子》不仅是先秦诸子中,而且也是儒家经典中最具有民本思想的一部著作。孟子的民本思想继承了西周以来“敬天保民”的思想和儒家的“爱民保民”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将民本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响亮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口号。本文分析了《孟子》一书的民本思想,并指出鲜明的民本思想是《孟子》迟迟没有被立为经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历代学者对《孟子》的成书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其一,该书由孟子及其弟子合著;其二,该书由孟子自著;其三,该书由弟子追述而成。孟子的仁政主张、性善论和教育观,表现出孟子率直的个性和重教思想,这跟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是一脉相承的,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钱穆的孙女正在北京大学中系读书,她向祖父请教读书问题。钱穆回信说:“《论语》外,须诵《孟子》、《大学》、《中庸》与《朱子章句集注》。《庄子》外,须诵《老子》。四书与老庄外,该读《史记》,须全读,不宜选读.遇不易解处,简略读过。遇能解又爱读处,则仍须反复多读,仍盼能背诵……”要求孙女背诵,作为史学大师的爷爷,自然更能背诵。能够背诵《史记》,让人不敢想象。[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戴震《与某书》尖锐批判“后儒以理杀人”,是其一生哲理思辩的结晶,是以当时社会为背景对理学末流的本质批判,成为戴震哲学的代表作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