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行为是受思想支配而与周围环境发生交往的活动。正常行为是指那些符合人的身心发展和符合社会基本准则的行为;非正常行为是指那些损害人的身心发展和违反社会道德规范与礼仪要求等基本准则的行为,人们称之为“问题行为”。“问题行为”,有的称之为“不良行为”、“过失行为”,前苏联称之为“偏离行为”,在美国则称之为“越轨行为”。“儿童的问题行为”是指儿童的那些妨碍自己身心健康发展,对家庭、学校、社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需要施以特别教育的行为。  相似文献   

2.
阎老师对“教师在儿童中的威信”问题,向来有个独特之见。他常常带着自豪的口气对同志们说:“……对儿童要严厉,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尊敬老师,老师在儿童中才能有威信。”他也曾不止一次地指责,那些经常和孩子们接近的老师,特别是那些常和孩子们有说有笑、唱歌跳舞的老师将会失去他们的尊严和威信。  相似文献   

3.
马伟  冯宁 《江苏教育》2022,(34):47-49
如何应对过重学业负担给儿童的学习时间与生活空间带来的巨大挑战?南京市考棚小学在文化传承与实践创生的双向建构中,依循“尊天性、合规律、享过程”的教育主张,推动儿童的“学习”与“生活”从相互“对立”、相互“排斥”,走向相互“和谐”、相互“统一”。学校以“明道养正”为轴,以学习重塑、生活重构为经纬,努力创造让每一个儿童身心自在舒展的校园生态。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旁观儿童教育许卓娅(二)“危险边缘儿童”“危险边缘儿童”是指那些在学校的学业学习或社会融入方面已经显示出了困难或发展障碍的儿童。称这些儿童“处在危险的边缘”,是因为理论上认为,如果这些发展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发现及矫正,这些儿童将很可能会进一步...  相似文献   

5.
蔡英英 《教育导刊》2009,(10):50-50
《全球幼儿教育大纲》提出:“每个儿童都应有机会在一个尊重他们的环境里成长,这种环境还必须是安全的,对儿童间的差异性是宽容的。儿童有自己的需要、权利和内在价值,而这些都应该被认可和支持。”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把尊重儿童作为教育的第一原则.这种尊重包含着对儿童的自主选择、自我表达以及个人生活空间和时间的尊重,即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孩子在尊重中体会到教师的“爱”。  相似文献   

6.
“三化”即儿童化、生活化、活动化,是以儿童成长为圆心,以生活空间为半径,以探索活动为动力的教学活动,脱离儿童的课堂是隔靴搔痒,脱离生活的课堂是无本之木,脱离活动的课堂是死水一潭。  相似文献   

7.
“被剥夺”儿童大多数人通常认为:“被剥夺生活必需品”或“生活条件差”的儿童来自一个界限不明的由于某种原因而陷入贫困的社会阶层,这一阶层可被称为“下层社会”。这种看法包含着这样一个事实,即经济上的贫困与“被剥夺“儿童之间有某种关联;企图对此做另外的解释是思想幼稚的表现。对这些儿童的另一较为委婉的称呼是“文化条件不利的”儿童。在谈到“被剥夺”儿童时,我指的是那些或在身体上,或在情感上,或在智力上有缺陷的儿童。与那些来自富裕家庭,有着丰富的游戏环境,在多样的游戏和精力充沛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层建筑的大量增加,久居高楼的儿童越来越多,儿童生活空间正日益缩小,高层住宅对儿童的不利影响也愈加明显,这个问题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儿童成长需要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高楼的特点是“高”,日本东京大学一位教授长期观察后得出结论:久居高楼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不利。他发现,住16层楼以上的儿童比住1层的儿童反应要迟钝得多;住在低层的儿童有80%在4岁时会穿衣服,而15层以上的同龄儿童只有50%能做到。尽管这只是在日本得的调查数据,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可能会有出入,但住  相似文献   

9.
“学习失能儿童”(Learning DisabledChildren)是一个相对新的概念。它是障碍儿童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独特类别。直到1963年,塞缪尔A·柯克(Samuel A·Kirk)博士在描述那些在学校有着严重的学习困难但又无其它明显障碍的儿童时,才首次使用了“学习失能儿童”这一术语。近年来对“学习失能儿童”的特征、起因、诊断、教育等问题的研究已成了特殊教育领域中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0.
沈海华 《辽宁教育》2003,(10):48-50
“数学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全国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但纵观现行的数学教学,我认为,数学新课程的理念如何转化为教学行为,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对以下六个方面给予“关注”。一、关注“儿童自己的问题”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注意了解和关注那些真正来自儿童和属于儿童的问题。如学习《积和因数的关系》时,学生的头脑中所关注的并不是“积和因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若结识一个心理学家,或那些从事心理学工作者,人们可能都会试探性地问他们一个问题:“你知道我现在心里在想什么吗?”但我们很少向儿童问这样的问题,那么,儿童是个心理学家吗?他们能够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吗?我们先从一个儿童喜欢玩的游戏“捉迷藏”说起。我们都熟知“捉迷藏”的游戏,这种游戏取胜的关键是“躲藏者”必须让他人不知道自己躲藏的地方,不好找寻到自己,这样,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躲藏者”和“找寻者”都必须要揣摩对方的心理,想一想哪是安全的地方?他会藏哪?成人在与儿童玩这种游戏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时,成人作为“找寻…  相似文献   

12.
曾几何时,写作文成为小学生望而却步的“龙门”和“天梯”。许多孩子都有“谈作文色变”的恐惧心理和畏难情绪。其实,儿童并不是天生就怕写作文的。我们从刚学会写字的孩子用粉笔头、滑石块甚至红砖头写在墙上路边的那些简单句子中就能知道,儿童原本是非常喜欢写作的,他们喜欢通过那些一笔一画地写在墙上、地上的“作文”来表情达意,尽管那是一种极天真、极幼稚的情感。一代又一代的儿童用这种常惹得大人们不满的方式表现出“喜欢写作”的欲望,恰恰说明了一个问题:写作天地应该成为引发儿童欢歌笑语的乐园。早在20世纪初,我国著名…  相似文献   

13.
张星 《教育艺术》2001,(6):9-10
在允许儿童自由支配的时间里 ,儿童无时不在游戏。事实上 ,游戏是儿童期的一种固有的和快乐的活动。《规程》明确指出 :“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因为它能“促进生长 ,帮助孩子按照自己特有的模式去生长、发展 ,有助于孩子获得掌握自己身体的能力 ,鼓励他们的兴趣 ,对于儿童情感的满足和稳定具有重要价值。”然而 ,在实际生活中 ,由于教学活动占据了幼儿很大的生活空间 ,实际上许多枯燥的灌输式的教学剥夺了幼儿自由游戏的空间。如何把游戏还给儿童 ,如何将游戏渗入教学与生活 ,让教学变成…  相似文献   

14.
课堂问题行为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行为是“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出现的那些妨碍品格的良性形成、智能的正常发展、身心的健康成长,或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某种麻烦的行为。”随着课堂教学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专家和学都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了界定。  相似文献   

15.
《世界教育信息》2007,(9):91-91
在经济崛起的印度,贫富悬殊的社会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孩子必须靠捡破烂来谋生.其中有些孩子是离家出走或被父母抛弃。还有些孩子被迫给人当童工寄钱回家贴补家用。为了帮助贫困儿童脱离穷困.印度新德里市一家儿童希望工程基金会专门设立一家“儿童银行”。现在每到晚上.当地那些无家可归的孩子们都会跑到“儿童银行”存钱,希望早点脱贫。  相似文献   

16.
一我最初想研究的问题是“父亲在儿童早期成长中所扮演的角色”,之所以选择这个问题是从实际生活的感受出发的,一个众人眼中对女儿宠爱有加的“好父亲”也可能对育儿过程中所涉及的诸多问题一无所知,更何况那些“不怎么地”的父亲?另外,在网上“育儿论坛”,听到的多数是妈妈的声音,爸爸的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课程面向的是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课程从课堂扩展到家庭及儿童的生活空间,教学内容存在较大的空间和弹性,教学有一定的开发性。对于教科书的使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讲到“本课程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的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学的质量。”所以教师有必要根据实际需要,在立…  相似文献   

18.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行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个重目标。《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综合课程。”儿童品德的培养离不开他们的生活,儿童的生活空间有多大,品德与生活的内涵就有多大。  相似文献   

19.
杨翠英  和梅 《云南教育》2005,(16):40-4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之一是具有开放性:“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的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师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校的配合和联系中弹性的延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积极争取家长和社会的参与和配合,把家长作为教学活动的合作者,  相似文献   

20.
旅游开发本是对旅游空间资源和价值的商品化利用过程,而居民生活空间置换是旅游地空间商品化的手段和结果。古镇居民生活空间置换主要表现为生活空间置换成旅游空间和商业空间;同时,生活空间置换对旅游古镇又产生重要影响。“旅游地居民的生活空间置换”是对旅游目的地研究的拓展,“旅游地空间商品化”是对旅游地旅游开发的另一种解读,二者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论对此二者做单独分析还是结合分析,都是对旅游研究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