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是培养学生思维独立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不但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而且要善于诱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发展和提高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一、引导生疑运用质疑问难这种方法教学 ,在开始阶段教师应多加诱导、启发、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使之不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逐步形成“生疑”能力 ,训练学生的探索性思维。在教学《全神贯注》时 ,教师让学生找出描写罗丹如何工作的句子 ,但并不…  相似文献   

2.
朱士英 《上海教育》2001,(24):47-47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教师设计10个问题更有意义,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要实施多种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引导。1.无疑生疑法,即引导学生对教材观点和老师授课的内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是教师提出教学引领性问题后,再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调整、重组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如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获得有价值的必需的数学,并接受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精神的熏陶.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通常采取的质疑的方法有:因题生疑,整体把握,概念生疑,激发兴趣,矛盾生疑,思考寻求,对比生疑,比较分析。另外,引导学生质疑还要注意三个方面: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二要考虑问题的有无价值,有无梯度;三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让他们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进而培养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5.
在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把整个教学过程变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思、深思和会思的过程,也就是由教师的主导作用转化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积极思维的过程。这是提高政治课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有效途径。所谓"多思",就是从面上打开学生的思路,把课本上简洁的概念与复杂多样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设置悬念,提出疑难,引出矛盾,于"无疑"处生疑,启  相似文献   

6.
相当多的高中生在阅读中独立思考能力较弱,阅读能力不强.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从"疑"入手,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生疑、质疑、解疑,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能识别信息、收集信息,还能筛选信息、评价信息,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生疑"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质疑能力.  相似文献   

7.
一、发现生疑环境保护是一个很大的专题,所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所以要引导学生进入某个具体方面,比如水污染、光污染、大气污染等。本文以大气污染为例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8.
相当多的高中生在阅读中独立思考能力较弱,阅读能力不强。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从“疑”入手,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生疑、质疑、解疑,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能识别信息、收集信息,还能筛选信息、评价信息,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生疑”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质疑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临近中考,很多学生都处于最后的复习冲刺阶段。但是笔者了解到,在复习过程中,他们的复习效率并不高。为此笔者提出通过采用"疑、展、评"教学法来提高复习效率。一、生疑研讨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只有内心存疑,才会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教师在复习引导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生疑"。教师要根据复习内容抛出问题或者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传统历史课堂教学已经发生变化。新课程体系下,强调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问题"推动课堂,置疑、释疑、生疑,引导学生开放思维,积极参与,从历史的角度,从不同的文化层面,进行探究,获得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规律,继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相似文献   

11.
问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之一。会问源于对教材的深度解读,从学情出发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定位,以及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处的准确把握;会问源于自身的课堂驾驭能力,及时灵活处理教学预案与课堂生成的关系;会问源于在学生无疑处设疑,在学生有疑处不着痕迹的点拨、引导解疑,让学生无疑处生疑,有疑处思疑。  相似文献   

12.
问是课堂教学的蟮本方式之。会问的教师源于对教材的深度解读,从学情出发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定位,以及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的准确把握;会问的教师源于fI身超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及时灵活处理教学预案与课堂生成的关系;会问的教师源于在学生无疑处没疑,在学生有疑处不着痕迹地点拨、引导解疑,让学生无疑处生疑,有疑处思疑。可见,“问”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安文敏 《考试周刊》2010,(30):65-66
努力创造一种自由宽松生动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有目的地激励、鼓舞学生,使他们产生内驱力;常用鼓励性的语言,去激励学生,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学生生疑的种种条件,引导学生在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让学生于无意处发现蕴藏的"真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之积极主动地探索,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4.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愿望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相似文献   

15.
潘瑞平 《广西教育》2012,(22):31-32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耐心地进行启发、引导,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提问水平,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相似文献   

16.
高国云 《考试周刊》2010,(32):65-66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有目的地激励、鼓舞学生,使他们产生内驱力,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学生生疑的种种条件,引导学生在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7.
思维从疑问开始,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有创造。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教学中要善于设置问题情境,有意制造悬念,启发学生多思、爱思、深思,于无疑处生疑。  相似文献   

18.
自我设疑1.激凝。即激发学生产生凝问。教师要相信学生,形成良好的期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萌发设疑的欲望,这是学生能否很好地起疑、生疑的前提。2.起疑。即学生发现问题,产生疑问。激励学生钻研课文,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调动学生各种思维活动。浅易的课文,鼓励学生深挖,在平中怀疑,可通过比较、拓展的方法让学生去生疑。深奥的课文,指导学生浅入,由浅入深,在难中见疑,可通过品析,变向、逆向思考,深入文章内容,多角度探求。这样提出问题就会有针对性、有深度。3.述疑。即表述所发现的问题。为…  相似文献   

19.
思维从疑问开始,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有创造.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教学中要善于设置问题情境,有意制造悬念,启发学生多思、爱思、深思,于无疑处生疑.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中就要重视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和实践的能力。 鼓励质疑,培养创新能力。提出新的问题,就是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质疑氛围,激发学生生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