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的意义、词性、用法较为复杂,前人多有争议。最近看到周仁的文章,有些观点不敢苟同。因此,本文拟从词性和句法功能的角度对“相”字意义作进一步探索,旨在理清“相”义的源流和词性的演化过程。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解释说:“相,从木目,省视也。”其例证是《易经》“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及《诗经》“相鼠有皮”。《尔雅》《毛诗》则释为“察视”。段玉裁释为“目接物”。“察视”“省视”意义接近。说:“相,度才也,  相似文献   

2.
《伐檀》作为《诗经》的代表作品选入高中教材,是由其思想性决定的。因为这首诗反映了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关系,而且也反映了被剥削者的反抗思想。本文对《伐檀》诗的主题思想没有新解,但对作为教材的《伐檀》一诗在教学方面有两点疑惑需要辨析,提出来就教于方家。 (一) 一是句读方面。见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五册(1995年11月第2版,1998年4月第3次印刷),高中(试验修订本·必修)中《语文读本》第三册(2000年12月第2版)对《伐檀》诗首三名的句读是:“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首三句读为二句话,“河水”句单独读为一句话。全诗共三章,后二章前三句的句读相同。经查,汉郑玄《毛诗传笺》、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宋朱熹《诗集传》、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姚际恒《诗经通记》、方玉润  相似文献   

3.
贵刊发表了施华君的《评李白〈赠汪伦〉诗》一文,对李诗提出了新的看法:李白诗中的“忽闻岸上踏歌声”一句描述不合事实,也不能和第三四句相照应。概括起来,理由有两点:其一,汪伦不会在李白离别时让他独自去乘船,然后再去送行,退一步说如果因事耽搁也应当是快步疾走,而不会一路唱着歌、踏着节拍前去送行。其二,苗族的踏歌并非专作送行之用的,而且“踏歌声”三字也表达不出汪伦对李白的情谊。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我认为,理解李诗应把握住以下三点。首先,“忽闻”是理解本诗的关键。诗中所写的是李白和汪伦告别以后的事。诗的  相似文献   

4.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今注家对它的解说多,分歧也多。或说是言情诗,或说是贺婚诗,或说是民间情歌,或说是教育诗,等等。我们认为《关雎》是举贤诗,是东周王室的乐歌,现存的《关雎》系脱简残篇。 《关雎》共二十句,《毛传》分为三章,首章四句,后二章各八句。郑玄分为五章,每章四句。金启华先生的《国风今译》分四章,首章四句,次章八句,后二章各四句。质言  相似文献   

5.
伦文叙是明代广东的一个才子,有位富翁久慕他的才名,就拿来一幅《百鸟朝凤图》请他题咏。伦文叙不假思索,挥笔题道: “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尔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尤其是一二句从表面上给人感觉是这样。其实不然,它堪称诗坛一绝。因为后两句反映的是诗的意境,前两句则寄寓了作者的巧思。请看:第一句的“一只又一只”,是二只;第二句,“三四”一十二, “五六”三十, “七八”五十六,三个得数相  相似文献   

6.
人焉廋哉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出自《论语·为政》第二章第十句,是孔子教人考察识别人的极精妙的方法。孔子最重知人,《论语》中多次提到知人的问题。“学而”篇最后一句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即是说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就怕自己不知道别人。而识别人的方法则在“人焉廋哉”这一句。  相似文献   

7.
湖北荆门郭店楚简《缁衣》第九章引《诗》,学者以为是《小雅·都人士》,但用字、用词、用韵、句数、结构、内容与《礼记》所引、《毛诗》迥然不同,也不见于汉代服虔所言逸诗。而《毛诗·都人士》首章与后四章在内容表达、主题思想、结构逻辑又难以统一。因而“三家则亡”,“毛氏有之”,不过是郑玄所见文本的一家之言。《礼记》引诗是对旧本的增益改换,后世《毛诗》学者将其中《缁衣》“子曰”文字写入诗序,也将诗句移入《毛诗》文本,成为《毛诗·都人士》首章。但有学者指出郭简为“节引”,“鲁、齐、韩三家诗没有《毛诗》的首章六句,当属脱漏”,也是值得再探讨的。  相似文献   

8.
<正> 《伐檀》是《诗经·魏风》中的一篇。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历来多依《诗序》,《诗序》说:“《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现代学者朱东润稍有修正,认为本篇重点是在“责问和讽刺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伤‘ 君子不得进仕’之意并不显著。”(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其它说法大同小异而皆不离“刺贪”主旨。近细玩诗味,得出的却是与上述恰恰相反的结论:这是劳动者对君子的一首颂歌。 全诗共三章,章九句。三章之间字词略有差别,但含义却是一致,弄懂第一章诗义,二、三两章其义自解。  相似文献   

9.
《陌上桑》为汉乐府民歌中最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行者见罗敷 ,下担理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巾肖头 ,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几句诗 ,运用赋的表现手法 ,排比铺陈 ,形象地再现了众人见到罗敷后的不同反映 ,从侧面烘托罗敷的美貌。但对“来归相怨怒”一句的主语究竟是谁 ,却有多种不同说法。有人认为是指“已婚男子” ,如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称 :“缘观罗敷 ,故怨怒妻妾之怒。”有人认为即指前句中“耕者”、“锄者” ,如朱东润主编《历代文学作品选》称 :“耕者、锄者 ,归来后彼此怨怒 ,只是因为看…  相似文献   

10.
一、失考 卷71第810页王禹偁句:“三人承明不知举,看人门下放门生。”据《宋诗纪事》卷4引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7作《别诸生》,尚有前两句为:“缀行相送我何荣,老鹤乘轩愧谷莺。”按此诗始见释文莹,《玉壶清话》卷4,作4句。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因之,《全宋诗》所引张邦基《墨庆漫录)卷10亦因之,然仅取后两句矣。《全宋诗》未引最早出处,致缺前两句。又周必大《二老堂诗话》力辨此诗本事之妄,文曰:“小说多妄,其  相似文献   

11.
对《梅岭三章》中“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有以下几种解释: 一、把句中的“向”字释为“对着”。二、这句诗是“典故”(见《初中语文课本成语典故注释》,孙良明著),“故事见《史记·伍子胥列传》,‘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三、重庆师院《语文通讯》曾译为:“我这个  相似文献   

12.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儿童版《唐诗300 首》里,收录了一首《送兄》的五言律诗:“别路云初起, 离亭叶正稀。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飞。”诗的前两句以景寄情,后两句将兄妹不能同行与大雁可以齐飞相对比,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对哥哥远行依依不舍的真挚情谊,读来感人肺腑。意想不到的是,这首诗出自一个  相似文献   

13.
象,《说文》:“象,长鼻牙。南越大兽,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像,《说文》:“像,象电。从人,从象,象亦声。”相,《说文》:“相,省视也。从目。从木。”“象”与“像”读音相同,都读为 xiàng,“相”有两个读音——xiāng和 xiàng。因  相似文献   

14.
《木瓜》是《诗经·卫风》的最后一篇,只有三章十二句,属于叠咏体,字面意思非常好懂。其原始意义应是卫人赞美齐桓公,自从朱熹的《诗集传》说:“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词”,这种“疑”说逐渐被肯定。现在研究《诗经》者,公认为《木瓜》是言情诗,试看余冠英先生的解说和译诗:  相似文献   

15.
陆宗成 《语文知识》2003,(12):38-40
诗眼①诗人的艺术鉴赏力。范成大《次韵乐先生除夜三绝》:“道眼已空诗眼在。”②即“句中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语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六。也指一篇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如纪昀评李商隐《少年》诗:“末句是一篇之诗眼。”  相似文献   

16.
<正> 何为逆挽?请看朱元璋的一首诗。诗的前两句是:“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平心而论,这两句俗不可耐,毫无光彩。但诗的后两句却异峰突起:“三声唤出扶桑  相似文献   

17.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赤壁赋》里的名句。如何理解?课本这样解释:“朗诵‘明月’诗里‘窈窕’这一章。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的第一章,有‘舒窈纠兮’一语(古时‘窈纠’与‘窈窕’音相近),所以称为‘窈窕之章’。”意思很清楚,“明月之诗”就是指《陈风·月出》,“窈窕之章”是指“舒窈纠兮”那一章。吴小如先生在《读苏轼〈赤壁赋〉》中亦作如此解。吴先生在文中说:“此处写月未出而先用《诗经·陈风·月出》作引子,‘诵明月之诗’两句是互文见义,但有时这种互文见义的句子是不能前后互换的。因为‘窈窕之章’…  相似文献   

18.
关于《鹊巢》诗义,古哲今贤的解释大体有五种,即:《毛序》的“赞颂德化说”,姚际恒《诗经通论》的“女居男室说”,方玉润《诗经原始》的“婚礼告庙说”,程俊英《诗经注析》的“赞美新娘说”,郭晋稀先生《诗经蠡测》的“强盗抢婚说”。这五种说法在解释此诗前两句“鹊巢鸠占”寓言的比喻意义和后两句描写婚礼热闹场面的关系连接上,还都各有其不能自圆贯通的地方,因而是值得讨论商榷的。同时又从解决此诗前两句与后两句的连接关系入手,采取以《诗》证《诗》的方法,论述《鹊巢》是一首深切沉痛的弃妇诗。弃妇的丈夫遗弃前妻,并以百辆盛车的热闹场面迎娶新妇,造成新妇占居了旧妇位,恰如“鹊巢鸠占”。弃妇心生嫉恨,因作此诗。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的基础知识主要是字、词、句、篇章的知识。目前有些同志感到字、词、句教学的内容比较明确,容易落实,而篇章教学究竟如何进行,还在摸索中。这里,我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大家共同讨论。什么是篇章?分而言之:一是篇,二是章。篇是指串连若干段落,能表达一个中心思想,首尾完整的诗文。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说的是约一百篇诗;《汉书·枚乘传》:“其可读者百二十篇”,指的一百二十篇文章。章是诗文的段落,它说明一个完整的意思。《文心雕龙·章句》说:“章总一义,须意穷而成体。”就是说,一章里具有一个意思,需要把意思说得完整才构成一个段落。而篇与章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般说来,一篇里往往包含若干章,如《诗经·(?)风·东山序》:“一章言其完成,二章言其思也,三章言其室家之望女也,四章乐男女之得及时也。”  相似文献   

20.
《黄鸟》三章章七句,属《诗·小雅》名篇。关于此诗意旨,旧说有三:《毛诗》以为刺宣王“以阴礼教亲而不至,联兄弟之不固”;朱熹以为“民适异国,不得其所”而作;方玉润则以为是“刺民风偷薄”之作。从此诗文义及《诗经》中其它有关篇什联系起来看,还是余冠英先生所说:“离乡背井的人在异乡遭受剥削和欺凌,更增加了对邦族的怀念”,较为切近诗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