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晚小品“扶不扶”成为市民们热议的焦点,类似事件近年来屡见不鲜,“看到有人摔倒了,你会扶吗”这一话题引起了大家的热议。由河北省文明办、河北电视台等单位主办的大型社会公益活动走上街头.以一个刻意的“摔倒”,抓拍市民面对此突发情况的反应。多台摄像机、相机将在隐蔽的位置进行抓拍。每次抓拍到第一个帮助别人的人.主办方就会现场送出一辆汽车大礼。  相似文献   

2.
抓拍是摄影常用的一种方法。中外许多流传于世的优秀新闻摄影佳作,都是抓拍所得。抓拍的成功之作,能真实生动地纪录新闻事件的典型瞬间,充分显现新闻照片的魅力与功能。抓拍作为一种拍摄方法,确实是有生命力的。抓拍并不神秘。但作为一种拍摄手法,它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我们应该研究它。这对于掌握和运用这种方法,无疑是有益的。抓拍的基本特征在我们见到的文章中,有“抓拍”的说法,还有“偷拍”的说法。这两者有联系,也有区别。抓拍是个大范围,包括偷拍。偷拍是抓拍的一种。所以,在这里,我们统称为抓拍。什么是抓拍?或者说,抓拍的特征是什么?它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3点: 1、抓拍是在不干涉被摄对象活动情况下的拍摄。这是抓拍与其它拍摄方法的基本区别之一,也是  相似文献   

3.
抓拍就是在被摄者不受干扰限制的情况下,快速地拍摄出瞬间的影像。抓拍是表现新闻事件的主要方法。它的特点是简单、快捷、作品所表现的人或事物真实、自然。当今世界上许多重大新闻事件是抓拍成的。新闻摄影报道既要讲究时效性,又要求拍摄者拍出曝光准确、图片清晰、艺术性高的照片,难度可想而知。如何能抓拍好新闻照片呢?笔者经过多年实践,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见解:一、要有对新闻事件抓拍的预见性和强烈的抓拍意识。抓拍的预见性是指在拍摄事件或人物之前的某种预感。俗话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在一些事件发生前,总要有一些“不同寻常”的气氛或先兆,这种气氛可使拍摄者利用事件未发生前的极短时间进行准备(例如准备好器材,  相似文献   

4.
王从启 《新闻世界》2012,(8):243-244
读图时代,新闻图片在报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闻图片往往能产生令人震撼的效果,而新闻摄影又是“抓拍”的艺术,“抓拍”是新闻摄影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抓拍,历来被中外摄影家所青睐。新闻摄影诞生以来,许多震撼人心、催人奋进、过目不忘的历史瞬间和不朽之作,都是通过抓拍来完成的。抓拍的内涵与思考什么是抓拍?抓拍是相对于“摆拍”的一种拍摄方法。其含义是不干预不摆布被摄对象,保持被摄体的本来面貌,在波摄对象自身的不断运动变化中抓取富有表现力的某一瞬间。因此,抓拍是唯一能够直接真实而不是间接虚构、形象生动而不是抽象刻板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摄影手法。“抓拍”诞生于20世纪初。抓派在国外叫堪的派。堪的是真诚、坦率、自然、真实的意思。基本特点是,在拍摄对象无所察觉、…  相似文献   

6.
“抓拍”与“摆拍”.一直是新闻摄影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也是涉及新闻真实与虚假的严肃问题。从理论上讲,新闻图片应该是抓拍的.摆拍绝对不能提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抓拍很难,摆拍就屡禁不止。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进行再讨论。  相似文献   

7.
抓拍的具体方法艺术无定法,抓拍的方法也没有什么死规矩,但大体的规律还是有的,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一、关于抓拍的对象: 抓拍联系着两个方面:一方是摄影者;另一方面是被摄者。抓拍是否顺利,成果如何,受着这两个方面的制约。有时感到很轻松、很顺利地就抓拍到生动照片,有时却费九牛二虎之力也拍不成,即使拍了也不  相似文献   

8.
最近,老朋友对我“要求”:你在新闻摄影的岗位上干了几十年,也有不少“经典”作品,能否对年纪轻的记者、通讯员、摄影爱好者介绍介绍,拍好作品有什么诀窍?我笑道:“理论上没有很好总结过,实践经验就是多拍、抓拍,抓身边发生的趣闻。”老朋友说:“在许多场合,我们摄影受限制,摄影记者身份特殊,领导活动跟着跑,天灾人祸到处拍。有些专业报刊讲的我们也学不了。你讲些共性的,好吗?”我说:“社会新闻人人都可能碰上,碰上了就可以抓拍。抓拍是要有机遇的,机遇对每个人都一样,不分记者或者摄影爱好者,都是公平的。身边的新闻,碰上了,抓拍到了,就可能是好作品。”下面这张照片,就是我在上个世纪80年代抓拍到的作品,我介绍抓拍这张照片的经历,你能悟出摄影采访的共性吗?1981年5月6日上午十点左右,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门前有几堆人围着。忽然,一个家伙慌慌张张地从人堆中挤出来,向对面的汝南街狂奔,紧接着许多青年人也向对面追了过去,还高呼:“捉牢伊! 捉牢伊!”我敏感地意识到这里发生了不寻常的事情,立即挤进未散完的人群打听,原来是发生了一起拦路抢劫案。受害者是位年迈的老人,因为强人狡猾,乘人不备,滑脚逃跑了。光天化日之下,竟有谋人钱财的败类,谁不义...  相似文献   

9.
抓拍的魅力     
“真实”是新闻的灵魂,“快捷”是新闻的“生命”。用高科技手段武装起来的电视新闻,恰在“真实”与“快捷”上大有用武之地。在多年的电视新闻拍摄工作实践中,善于进行“抢拍”与“抓拍”,是记者不容忽视的一项基本功。虽然抢、抓拍的镜头从专业技术上看,常有不够完美之处,但就其画面的真实感、冲击力和生动性来看却是多少摆拍画面所难以企及的。  相似文献   

10.
一支由民警和交通协管组成的“违法抓拍小组”将走上海街头,用数码相机抓拍交通违法行为。上海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将实行市民有奖举报交通违法行为,一旦被查实处罚,举报的市民将受到奖励。从现在起,抓拍小组向全市85个市级交通秩序乱点(段)“宣战”。  相似文献   

11.
刘刚 《记者摇篮》2004,(5):48-48
众所周知,新闻摄影是新闻报道的手段之一,那它就必须遵循新闻理论,遵循新闻的五要素去报道最近发生的事情。因此新闻摄影作品中大多采用“抓拍”的手法。因为“抓拍”,不干预被摄对象,客观而真实的记录被摄体,真实准确的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这完全符合了新闻摄影的基本风格和宗旨。虽然在目前新闻摄影作品中有少量的“摆拍”和“抓拍”相结合的现  相似文献   

12.
郁成江 《视听纵横》2006,(1):102-102
电视属于“动”的艺术。抓拍显得十分重要。 目前电视记者抓拍太少,除去记者本身的素质和意识外,还有社会的因素。在电视“火爆”的今天,人们对它更加偏爱。于是,当电视记者去某地拍摄时,人们总是很自然地把自己认为最美好、最精彩的场面组织起来请记者拍,这就出现摆拍的现象,真可谓盛情难却,勉为其难。其实平时生活中不加修饰的自然美,才是最美最真实的,捕捉到镜头里才是值得称道的。  相似文献   

13.
报载(摄影报5月3日四版),河南省安阳军分区的一位新闻干事,在抓拍社会新闻时,突然发现交通警察正在紧紧追捕一持枪人。这位新闻干事并未抓拍这一难得的场景,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协助交警拼命夺下了压有八发子弹的“五四”式手枪,从而避免了可能发生的伤亡事故。事后有些摄影界朋友为他未能抢拍这一突发事件而  相似文献   

14.
卜新章 《新闻知识》2003,(3):41-42,37
新闻图片的拍摄通常有“抓拍”和“摆拍”两种,在摄影采访过程中两种方法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同时运用,合理的运用“抓拍”与“摆拍”能拍摄出真实感人的新闻摄影作品,否则只会拍摄出矫揉造作,甚至是虚假新闻图片。在新闻摄影实践中,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非取景拍摄法”,属于抓拍的一种方法,在技术运用和实际操作中明显区别于一般性抓拍.顾名思义,就是不通过照像机的取景器取景、构图、对焦,是一种只凭大致估计,举机就按快门的“快速出击法”,它行动迅速、反应敏捷,能快速地抓拍到一些稍纵即逝的生动瞬间.利用这种方法拍摄的新闻照片纪实性强,反映现实生活真实可信.照片上所表现的人物情绪自然、动作逼真、生动感人.现场气氛浓厚强烈,有身临其境之感.  相似文献   

16.
不是记者,却干着和记者一样的活,每天背着照相机在大街小巷寻找新闻线索,抢拍、抓拍各种突发事件、社会现象.不是记者,却跟记者一样,拿稿费(报料费).  相似文献   

17.
《今传媒》1996,(6)
市场经济与新闻侵权(二)文/上海·周胜林3.侵犯肖像权新闻报道侵犯肖像权的问题比较复杂。一般的新闻图像提倡现场抓拍,反对“摆布”、“导演”。现场抓拍就等不得征求本人同意,一经征求意见,也就失去了现场。所谓侵犯肖像权,是指以营利为目的,未经当事人许可,...  相似文献   

18.
季羡林是我国名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外知名的东方学。像季老这样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国家级”人物为数不多。看到8月29日温家宝总理到解放军总医院康复楼病房看望94岁季老的电视新闻,让我再次回想起8年前我抓拍到的一张季老给学生签名的珍贵照片。这张照片不断告诫我:要随时准备抓拍。  相似文献   

19.
我说抓拍     
新闻摄影提倡“抓拍”,反对“摆拍”,在摄影理论上已形成共识。然而,翻开报刊杂志,众多明显有摆布痕迹的新闻图片,仍然纷纷映入我们的眼帘。为什么在绝大多数摄影记心中已达成共识的东西,在操作中却禁而不止?怎样认识抓拍的规律?我想从新闻摄影化构成的宏观角度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20.
新闻摄影是抓拍还是摆拍,这是涉及报道思想、采访作风和记者素质的大问题。新闻摄影要坚持抓拍,反对摆拍。抓拍有许多难题需要解决,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有以下“四难”:一、发现有价值、出画面的新闻难。抓拍新闻图片,首先要发现新闻,捕捉到新闻,到新闻发生现场,置身于新闻发生的过程中,才有可能抓拍到新闻图片。但我们的一些作者,背着相机上高山、下海岛、登舰船,转游了十天半月,拍了十来个胶卷,拿出来的片子让人一看,很少有称得上是硬碰硬的新闻。有的作者还是靠采访到的一两件铁闻旧事,找个相似的环境,找个风和日丽的清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