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辨“木”     
“木”字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其字义不断发展变化。本试对“木”字作考证,推敲,展示其意义丰富多彩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辨“木”     
“木”字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其字又不断发展变化。本文试对“木”字作考证、推敲,展示其意义丰富多彩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说文》系统记载五行学说,而释“木”欠妥。对“木”之形音义加以系统分析,发现“木”之字形为整体象形,“木”与“冒”音近却异源,“木”之本义应为“众树之总名”;以甲骨卜辞及相关文献为据,发现五行学说与中国先民木祭文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说文》系统记载五行学说,而释“木”欠妥。对“木”之形音义加以系统分析,发现“木”之字形为整体象形,“木”与“冒”音近却异源,“木”之本义应为“众树之总名”;以甲骨卜辞及相关文献为据,发现五行学说与中国先民木祭文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6.
2013年9月13日,在安徽省无为县无城镇环城北路上,一家比较高档的酒店,在酒店入口的电子显示屏上赫然滚动播放着“欢迎您下塌××商务酒店”的字样。其中的“下塌”当为“下榻”之误。“塌”与“榻”虽形似,然而意义上却有天壤之别。“塌”,《说文解字》未收,《广雅·释诂》日:“塌,堕也。”可见“塌”的本义当为“倾颓、坍塌”之义。而“榻”,《说文新附》日:“榻,床也。”《释名·释床帐》:“人所坐卧曰床。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长狭而卑曰榻,言其榻然近地也。”可见,“榻”本指长狭而低的一种坐卧用具,“榻然”表“低矮的样子”正是由“榻”“近地”样子而来。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梳理的“属”字,在初高中语文文言文篇目中,出现频率极高,而在课文注释也出现了读音不明确,注释用语存疑,注释内容因不明晰或者在部分文章中没有注释而引起学生混乱等问题。此文将会从“属”字的本义和引申义出发将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关梳理。  相似文献   

8.
9.
陆德金 《广西教育》2007,(7B):41-41
反剥竹笋法是变序教学法的一种,亦叫逆推式变序教学法。我用这种教学法,通过“引”、“品”、“伸”三个步骤,用一个课时来研读《说“木叶”》,学生不仅理清课文的脉络,还能初步领略到文中列举的诗人写“木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古典文献中.“被”的意义和用法演变很复杂,考其本义,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如是解:“被,寝衣.长一身有半。”依此解.后代的文字学家.包括王力先生.都认为“被(pi)”本义是今义的被(bei)子,说到底,就是把许慎言的寝衣等解为被(bei)子。只是有所区分:先秦的被指小被.称寝衣,大被称衾(qin)。许慎把被(pi)解释为寝衣,主要是受《论语·乡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说“落木”     
杜甫的《登高》以其气象宏大、意境深远、对仗细密工稳,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历来脍炙人口。然而长时间以来,很多人不曾想到,就是这首我们都背得滚瓜烂熟的诗,竟有两个字其实并不真正懂得。这两个字是“落木”。现代以来,人们对于“落木”两个字,一直存在着误解,都把“落木”错误地当做“落叶”。翻一翻有分量的选本,对这两个字加以注解的,不是直接注着“落木:落叶”,就是糊里糊涂地注着“落木:指落叶”。我们课本编者好像也意识到说“落木”就是“落叶”,似乎于理不通,就又加了几个字,说成“落木:指秋天树…  相似文献   

12.
近十年来"说文学"的发展又呈现出新的景象,本文从价值、部首、字形、词汇词义、六书、古文字、声韵、其他专著、历史文化、计算机语言等方面对"说文学"发展情况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3.
14.
简要解析《说文》中"又"及与"又"有关的部分汉字的含义,通过汉字的形体,探求每个字的本义,并结合经典文献中的用例,可以清楚分析汉字的构造,从而为从其本义找寻其引申义、比喻义提供一定的线索,为更好地梳理词义从一些基础性的服务工作,另外也可以从一个侧面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充分利用文字作为载体的功用。  相似文献   

15.
这就是木字古时候的样子。我们的祖先造这个字的时候真聪明。你看,它多像一棵挺拔的树呀,上面是树头,长着树叶,下边的两点表示树根。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三个方面谈了笔者在从事十多年的古代汉语教学中对“因形求义”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认为许慎之后无人在注解、考说“美”字的本义时,关注、考究其提到的“美与善同意”的重要观点;在研究“美”字本义时,应承继许慎的会意法,舍弃其膳食意义上的文化视角,拓展其伦理意义上的文化视野,将研究的视角深入到獬豸文化之中,以“羊文化”(善、羲、美三字均以羊为特征)为研究视角,从而揭示“美”字本相之谜。  相似文献   

19.
说“得”     
得,会意字,甲骨文的“得”字由“又”和“贝”组合而成,表示用手拿贝,意指有所收获。《玉篇。彳部》:“得,获也。”后来“导”加彳旁,表示行走时有所得。《说文》:“得,行有所得也。”可见,“得”的本义是“得到”、“取得”、“获得”。如《易·乾》:“知得而不知丧。”《诗经·周南·关睢》:“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相似文献   

20.
苏袁 《文教资料》2012,(24):28-32
"臤"的本义是以手持奴隶,"握之固也",由此引申出一般的坚固意义,继而又引申出困难、物体撞击声,又有多、大、紧密等意义。每义之下,都在"臤"字的基础上外加形符,孳乳成新字,以取代原字表示各具体的引申意义,从而形成一个以"臤"字为核心的字族,同时列举若干从"臤"存疑字,有待学者继续研究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