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阅读高晓声许觉民小说之写农民,以我之见除赵树理外,就要数高晓声了。他的《李顺大造屋》和写陈奂生的系列,是描摹当代农民的好手笔。我与高晓声相识是在1981年秋,他和我参与一个代表团访美,我们相处了一个多月时间。我刚见到他时,他的形象与举止,不知为什么使我不期然地联想起陈奂生  相似文献   

2.
学习《摆渡》以后,认识了作家高晓声,我就开始读他的作品,一年中我几乎读遍了他的所有小说。他的作品多数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他用含泪的幽默、冷静的分析和炽热的同情,谱写了中国农民的人性人情之美。比如他的《李顺大造屋》,写  相似文献   

3.
“乡音未改,鬓毛已衰,土得让人没法形容,农民什么样子,他就是什么样子,而且是70年代的农民形象。”这是作家叶兆言眼中的高晓声。为农民写作的作家高晓声曾说:“我同农民的感受都是共同的。我是农民这根弦上的一个分子,每一次颤动都会响起同一音调。”高晓声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他的文笔简炼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今天让我们走近高晓声。  相似文献   

4.
(续前--本刊2014年第2期) 1972年,44岁 该年,高晓声被借调到公社细菌肥料厂当技术员,成了一名科学实验的能手。大概他对艺术的那点爱好,使他无论做什么都要精益求精。此时,高晓声不仅自己是农民,而且还组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化家庭,和所有的农民家庭一样参加生产队劳动,他研究沼气,培植银耳,试验菌肥、农药,在农村普及科学知识,娴熟地掌握了各种农活。在长期的劳动改造中,高晓声感慨是农民给了他体察社会的机会,让他深思人生,也丰富了他的农村生活经验,这些都为他新时期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很实在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高晓声擅长写农村题材的小说。他特别善于通过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从最普通的“小人物”的性格命运中探求生活的真谛,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他在连续二十余年与农民的共同生活  相似文献   

6.
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最基本、最复杂的问题,高晓声的创作在文艺界曾被誉为“鲁迅风”,他站在了较其他人更高的一个基点上来看待农民,思考农民和农村,挖掘出农民劣根性在新的制度、新的生活条件下的延展和扭曲。他的创作,是对大地的拷问。  相似文献   

7.
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可他的一生写满了过多的是艰辛和苦难。因为这些,在我孩提的记忆里,我用拙笔写不完两代人的欢笑与忧愁。在父亲五  相似文献   

8.
描写农村,描写农民,关注千百万农民的命运,始终是作家关注的对象。作家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形象生动地塑造了一位处于特殊时代的农民形象,展示了他善良与软弱,淳朴与无知,憨直与愚昧的双重性格;同时提出农民的吃饭问题和改造农民思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写于1980年改革开放初期,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重读这篇小说,其主人翁陈奂生形象的塑造仍让人觉得有不少可回昧之处。究其原因,就在于陈奂生其人的命运反映了特定时代里一部分人的生存状态,其人的性格毫无造作,朴素而又真实可信。陈奂生形象的塑造,无疑是作家高晓声创作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也为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农民群像塑造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0.
1928年,1岁7月8日(农历五月二十一日),高晓声出生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郑陆桥镇董墅村一个农民家庭。董墅是个很大的村庄,高晓声在散文《我最熟悉的地方》里写道:"我出生的村庄,叫董墅。进草塘浜两里路,有一条阔而短的叉浜向西伸,叫芳泉浜。一共不过半里长,船划到芳泉浜的沟梢,上岸就是我的家门口。"  相似文献   

11.
赵树理和高晓声是我国著名的反映农民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们辛勤耕耘,塑造了许多典型生动的艺术形象。这不仅丰富了我国艺术宝库而且也丰富了世界艺术宝库。研究赵树理和高晓声的小说创作,对于认识我国当代文学的现实主义水平或许会有所帮助。 一 赵树理和高晓声都是农民作家。他们置根于农村,关心农民命运,追随时代命脉,反映农民的生活、思想和要求。他们的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单位,本人所收的来信大概是最多的。一些理工科大学生和一般知识分子的信姑且不说,这里列举几例文化层次较高者来信中的出人意外之处。   我的一位同乡兼校友,一次找我商量他的工作单位问题,并拿出他写给父亲的信让我看。令人惊奇的是,他落款时在自己的名字后写着一个“示”字 !我告诉他:“示”是长辈对晚辈写信所用之辞,你给父亲写信,末了不写“稽首”之类词语也罢,怎么竟写了个“示”字 !他甚感不好意思,坦白地告诉我,是学他父亲来信这样写的。当我知道他的父亲是位农民时,便不客气地批评他:一个大学中文系毕业生,…  相似文献   

13.
醉透苦难     
最近认识了一位朋友,他是个农民,做过木匠,干过泥瓦工,收过破烂,卖过煤球,在感情上受过欺骗,还打过一场3年之久的麻烦官司。现在他独身闯荡在一个又一个城市里,做着各种各样的工作,居无定所,四处飘摇,经济上也没有任何保障。看起来仍然像一个农民,但他与乡村里的农民不同的是,他虽然也日出而作,却并不是日落而息——他热爱文学,写下了许多清澈纯净的诗歌。每每读他的诗歌,我都觉得感动,同时惊奇。 “你这么复杂的经历怎么会写这么柔情的作品呢?”我曾经问他,“有时候我读你的作品总有一种感觉,觉得只有初恋的人才能写得出。”  相似文献   

14.
田英杰 《教师》2013,(4):126-126
农民问题是近代中国的首要问题,农村题材的创作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文学现象。出于对农民问题的关心,处于不同时代的赵树理与高晓声都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的农民形象,向人们展示了历史转型时期的农村农民风貌,表达了他们对农民问题的关心。但是由于地域文化、时代风貌与个人经历的区别,在创作心理上便形成明显的差异。本文选择在农村题材创作中有重要意义的作家赵树理、高晓声进行纵向比较,探索与把握他们在对待农民问题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农民》是巴尔扎克后期的重要小说之一,无论从思想性或艺术性来说,都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作者在《献词》中说:“这部小说是我下了决心要写出来的作品中最重要的一种。八年以来,我多少次辍笔,又有多少次再执笔写这部书。”可见作者创作之艰巨和用心之良苦,《农民》显然是他的力作之一。从题材来看,这篇作品已不象他早期作品那样,往往描写的是家庭内部矛盾冲突,而是描写了一场你死我活、短兵相接的阶级斗争。无论  相似文献   

16.
高晓声《摆渡》中的作家,令人佩服。那么,作家的哪些地方令人佩服呢? 一、言真。摆渡人要渡河的人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分一点给他,否则,就不渡。作家对摆渡人说: “我最宝贵的,就是写作。不过一时也写不出来。我唱个歌儿给你听听吧!”这语言十分真诚。作家最宝贵的,除了写作,还有什么是最宝贵的?没有了,真的没有了。写  相似文献   

17.
对高晓声短篇小说的研究与他的创作几乎同步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文学史对高晓声及其小说人物形象的定位提供了条件。近年来对高晓声短篇小说的研究逐步深入,文章从人物形象及思想、艺术特色、比较研究三个方面对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试论其得失,并在作者创作经历、人物形象、比较研究三个范畴内提出高晓声短篇小说研究发展的诸多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接上期)于征曾在他的日志上写过这样一段话:“我常停留在一个城市,赚足路费去另一个城市,我随身带的是一台笔记本电脑,没有手机,但我认为我的消息是最快的。因为我很少离开电脑,一切信息都会在第一时间收到,因为我的邮箱随时开着,等着我把写好的稿子寄出去,等着朋友给我写来的信,但真正等待的还是杂志社给我寄来的稿件录用通知书。”我想,他的确是那样的。他一直在流浪,从一个城市辗转去另一个城市,带着他的梦想和希望,孤独和宽阔的心。我知道他的文字里充满了孤独与绝望,他说他从来不写以前的事,他写的东西大多都脱离现实。他说他不再想念…  相似文献   

19.
土地之神     
路过陕南的一个山镇,我停下车去看望同学。同学是这个镇的镇长,正在附近的村里推广地膜技术,一户农民不愿意,他嚷叫得红脖子涨脸。知道我来了,他一脚的泥水踢踢踏踏地跑了来,就把我往路边的小店拉。他说:我得请你吃饭!我说我掏钱呀。他说:我知道你有钱.可我要尽地主之宜!一进店里,老板就反映镇上的某个部门吃饭老打白条子,恳求镇长能催催。我的同学就骂了一声很粗野的话,要了白条子,拍腔子说,明日他就负责让人来结账。还顺手拿炭在墙上写了:谁再吃饭打白条子谁就是猪!落款是他的名字,名字写得龙飞凤舞。我们在小店里吃萝卜干炒腊肉。还有一…  相似文献   

20.
高晓声,江苏武进县人,生于一九二八年。建国初即开始文学创作,“文革”后重返文坛,出版有《陈奂生》、《高晓声小说选》等小说集。其中《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高晓声在“文革”后发表的作品中,所塑造的主要是农民形象。这些人物形象,约可分为两类。一是体现作者对历史的反思的农民形象,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