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作家研究中,将郭沫若与郁达夫进行比较研究的篇章几乎很难找到。近读蔡震《郭沫若与郁达夫比较论》(陕西师大出版社出版)一书,颇受启发。仔细研读,本书特点有三: 其一,排除了用机械唯物论和片面社会学的观点来观照和评价文学现象的谬误,用历史的审美的眼光来审视郭郁二人的创作,不仅使他们具有了无可辩驳的可比性,而且同时将他们真正置放到了属于文学的领地上,确立了他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作为创造社的共同发起人和浪漫主义作家,郭、郁二人的文学观自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其表现方式和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小说家,他的作品曾一度被称为“卖淫文学”。可见。一直以来,对于郁达夫文学思想的研究,不仅没有关照到他一贯坚持的人文精神领域,而且对他小说的美学价值的评价也有不公之处。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对郁达夫文学思想中的人文精神进行考察,以图探求其精神世界里审美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忧郁美,则是郁达夫人文精神中最突出的一个美学特质。忧郁,并不等同于颓废、消极、悲观、感伤,而是一种对人的价值、社会的责任、人的终极关怀意识的绝对关爱。通过对其小说创作中忧郁美的探讨,可以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郁达夫的人文观。  相似文献   

3.
美的欣赏,是具有审美能力的主体对客观的审美对象的感知体验。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欣赏主体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诸心理因素的积极活动、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从初始的准备阶段,展开的高潮阶段到最后的效果延续阶段的完整审美过程。这一动态的过程构成了美的欣赏的结构模式。 一、美的欣赏的准备阶段:审美注意与审美期待 美的欣赏的准备阶段,也称初始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有审美注意与审美期待两种心理活动,它们构成审美的定向系统,调节主体采取一种特别的心理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文学”这一学科研究中,郭沫若研究的成果之多,仅次于鲁迅研究而后与茅盾研究相当了。但“郭沫若”领域里,有一个极重要的课题在过去却未引起应有的注意:郭沫若文学生活和创作与日本文化的关系。郭沫若从  相似文献   

5.
美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树立高雅审美观的教育。在小学主题班会中渗透美育,其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塑造理想的人格,实现高尚的人格价值,融合真、善、美的统一。主题班会重视美育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鉴别以及欣赏能力,建立追求美、欣赏美以及尝试创造美的观念,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6.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科学素养.使学生学会认识和欣赏自然美,发现和创造社会美,理解和欣赏艺术美.  相似文献   

7.
川 端康成虽然不是美学家 ,但他却是一位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热情地追求美、执着地展示美的作家。当我们走入川端的文学世界 ,就会感到美的韵味、美的情调、美的画面、美的形象仿佛春风一般扑面而来。川端康成在《我在美丽的日本》、《不灭的美》、《日本文学之美》、《日本美之展示》等一组富有美学意蕴的文章中 ,通过剖析日本古典物语名著和歌俳句 ,深入探索日本民族的艺术观和日本文学之特征 ,行文中透视出了作者的人生观和美学观。川端康成十分欣赏泰戈尔访问日本时关于“民族的义务”发表的见解 ,他在《美的存在与发现》一文中引用了泰戈…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文学的崛起,是中外“文化地壳”冲撞运动的人文胜景之一。与之相应,挺立在中外“文化地壳”结合部的文学巨人,作为这胜景的杰出创造者,自然也不会滑过乐于“探胜”的有心人的注意。而要想深入、全面地观照、研究这种文学胜景与文学巨人,则必须具有一种跨文化的眼光或“世界文学”的观念。《郭沫若与中外作家比较论》(傅正乾著,陕西师大出版社1990年版,下略为《比较论》)的著者,显然对此有着非常明晰的意识。在其灵动而情挚的《后记》中,著者郑重地指出了这一点:“把郭沫若置于波澜壮阔的世界文学的历史舞台上,同那些曾经给他以深刻影响的世界著名作家加以纵横的比较研究,则是十分必要的。”并表明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正是基于这样的识见,著者才会矢志努力,在一种带有广义性的比较文学范畴中,辛勤笔耕,为拓展郭沫若研究的视野,推进郭沫若研究的深入,作出自己新的贡献。可以说,这种视野开阔、立意高标的学术追  相似文献   

9.
魏晋时期人们对竹的审美欣赏可总括为两个方向、四条路径。两个方向谓客观式欣赏与主观式欣赏。客观式欣赏包括对竹形、竹态的外在形式美欣赏和以竹性、竹功为核心内涵的内在欣赏。主观式欣赏两条路径是以竹比德和以竹言情。形式美欣赏、以竹比德和以竹言情三条路径形成当时及后世中华竹审美之主流。然而立足于当代环境美学和环境伦理学视野进行反思,上述主观式欣赏的两条路径不利于自然审美的真正独立,其人化自然的内涵具有浓重的人类中心主义痕迹。魏晋时期竹审美的发展实质性地形成"四君子"和"岁寒三友"的优势自然审美对象,竹审美从自然审美领域进入文学、绘画与音乐领域,"丝竹"概念更是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崇尚自然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运动训练中的审美教育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设施培养人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提高人的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文学欣赏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达到的是一种精神升华的境界。在欣赏过程中,欣赏者注视着的是具体的艺术形象,文学欣赏是对形象艺术的感悟过程,在这个感悟过程中,欣赏者应始终是对文学作品的整体艺术的感受,而不是局部的寻章摘句,如仅仅盯住某个细节、某个动作,就不能感受到整部作品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作品创造欣赏者,因此,在进行文学欣赏时,一定要选择最为优秀的作品,——“取法乎上”。  相似文献   

12.
美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教师在这方面的任务,主要是1.教育学生感受美,即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敏锐的感受力;2.欣赏美,培养学生鉴赏美和评价美的能力;3.创造美,培养学生在感受美和欣赏美的基础上,进行文学艺术或其他艺术的创作活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智慧是审美的,是对中国文化精神的高度概括。探索这一命题的理论意义,对确立中国文化的精神本质,提取深刻内核意义重大。中国智慧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精神来源和哲学基础,深刻体现了审美的内质。它旨在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重视自然和谐的秩序和逻辑。儒、道、释各家思想中都渗透了这种审美因子。中国智慧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崇尚人格的完美,追求诗意生活。这种审美精神更体现在建筑、书法、绘画、诗歌创作和欣赏与象征的观念结构中。其特性超越知识和逻辑、道德,以感性力量和实用精神关照整个现实人生。  相似文献   

14.
健美操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健美操教学中,通过知识讲授法、动作示范法、舞蹈训练法、音乐欣赏法和多媒体辅助法,可培养学生感受美的韵味,获得审美体验,提高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对美的欣赏水平。  相似文献   

15.
戏剧文学与剧院剧场的关系问题是戏剧理论的核心问题.戏剧界有两种极端倾向:强调文学而轻视剧场或强调剧场而放逐文学.前者持作者中心论,忽视戏剧的舞台性;后者则以导表演为中心,漠视或解构戏剧的文学性.戏剧是综合艺术,是戏剧文学与舞台艺术的有机统一,戏剧有其自身的辩证法,从案头到场上,再从场上到案头,螺旋式上升,否定之否定,在扬弃中走向经典.戏剧的辩证法是戏剧经典化的必由之路.北京人艺与郭沫若、老舍、曹禺三位戏剧家的艺术合作,有失有得,创造了当代戏剧文学与舞台演出的双赢局面,开辟了民族化的戏剧之路,形成了人艺派演剧流派.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目前对太极拳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健身以及技击特点等方面而忽视了对其广泛的美的创造、美的欣赏和美的身心感应等审美价值研究。文章分别从阴阳美、意境美、形神美和武德美四方面进行分析,以中国古典美学和太极拳拳论为理论基础,运用大量的文献资料,通过分析、归纳并与太极拳的实际相结合,得出结论,太极拳的美学特征深受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美术欣赏是一种纯粹化、集中化的审美活动。通过合适的欣赏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对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具有更好的接受、理解和创造能力,同时也逐步形成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高尚情操,提高艺术素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西方文学人物欣赏的角度出发,对审美创造中"化丑为美"的方式进行归纳,认为此方式有两大类:一是顺向型;二是逆向型.  相似文献   

19.
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艺术形象离不开生活,艺术语言亦离不开生活。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景观本身瞬息万变的无限丰富性,风景写生的过程,也就是体验自然、感受自然、充分发挥自我个性的过程,也是陶冶高尚情操、培养美的眼光、充分认识和感知事物、提高绘画技巧的全过程。对于艺术工作者提高绘画能力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不仅对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还要对其加强美学教育,以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本文主要从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境、对学生进行审美理想教育,以及校园环境美的创造培养等方面,阐述对高职院校学生加强美育的必要性及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